16年前,張女士因患風濕性心臟病接受了傳統的開胸生物瓣膜置換手術,術后恢復狀況良好。然而,近半年以來,張女士總感覺氣促、乏力,夜間甚至無法平臥安睡,就連簡單地走上幾步路,都會讓她氣喘呼吁。她多次因“心衰”被緊急送往醫院住院治療。
為尋一線生機,張女士輾轉于多家醫院之間。醫生經過詳細檢查后,診斷她為“生物瓣膜衰敗”。但棘手的是,張女士年事已高,且多年前曾接受過心臟手術,胸腔內極有可能存在粘連情況。若再次進行傳統開胸手術,風險極高,稍有不慎便可能危及生命。一籌莫展之際,在親友的推薦下,她慕名找到了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心臟外科專家張曉慎。
量身打造治療方案
張女士人院時,明顯的心力衰竭癥狀如同一顆不定時炸彈,為即將到來的手術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與風險。張曉慎團隊迅速行動,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周密且嚴謹的術前治療方案。
團隊為張女士進行了系統性的抗心衰治療,通過合理使用利尿劑來減輕心臟的沉重負擔,運用強心藥物逐步改善她的心功能。這一系列綜合治療措施讓張女士的心功能得到了顯著改善。當各項檢查指標清晰地顯示患者已達到最佳手術狀態時,張曉慎才慎重安排了手術。
術中,手術團隊順利拆下那枚衰敗的人工生物瓣膜,置換為全新的生物瓣膜。術后,張女士被迅速轉至心血管重癥監護室,繼續接受康復治療。在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下,她逐漸恢復了往日的健康與活力。
高齡并非心臟換瓣手術禁區
在臨床診療中,像張女士這般面臨生物瓣膜衰敗問題的病例并不少見。張曉慎指出,隨著生物瓣膜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患者正逐步陷入瓣膜衰敗的困境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早期發現瓣膜衰敗的跡象呢?張曉慎表示,術后每年定期復查心臟超聲是必不可少的,“心臟體檢”能夠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而對于術后超過10年的患者,由于瓣膜衰敗的風險相對較高,更需要加強監測力度,增加復查的頻率,以便更精準地掌握心臟瓣膜的狀態。
同時,患者還需持續關注自身心功能的變化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發現走平路或爬樓梯時變得比以往更加吃力,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吁吁,或者呼吸變得越來越不順暢,這些都可能是心功能出現異常的信號。張曉慎提醒,一旦出現類似癥狀,患者絕不能掉以輕心,應盡早前往專業的心臟中心就診,接受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