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真正的根脈,一座城市如果只有風光而沒有思想和精神,那么便無法從歷史過往中汲取養分。江蘇省溧陽市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自春秋戰國開始,2000多年的歷史中涌現了無數杰出人物,留下許多動人的歷史故事和眾多名勝古跡、詩詞名篇。“忠勇、信義、慈孝、明慧”的文化脈絡流傳于世,蘊含豐富的文化寶藏和無限的精神力量。基于此,溧陽“一號公路”作為首批江蘇省旅游風景道,創造性地串聯起溧陽全市98個行政村、312個自然村、220多個鄉村旅游經典,以及23個美麗鄉村、歷史文化名村等,實現了文化與旅游的交融契合,文化價值以創造性的方式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活力,進一步彰顯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價值和意義。
文化賦能溧陽“一號公路”建設的可行性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文化賦能的定義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并積淀下來的物質和精神成果。“賦能”意味著賦予個體或群體能量與能力,拓展其實現目標的可能性邊界。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逐漸形成文化賦能經濟。
文化賦能是一個多維度、跨學科的概念,其核心指向通過文化資源的激活與重構,提升個體、群體或社區的主體性能力,以應對結構性不平等、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在“人民城市”“人文城市”等理念引導下,城市建設逐漸從物質層面的改造升級邁向優化空間功能、重塑地方活力、推進社會治理、提升居民幸福感與認同感等綜合性階段。具體來講,就是發揮文化事件、文旅產業、文化遺產對城市更新的帶動與引導作用。
溧陽“一號公路”建設的背景
近年來,溧陽市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相繼獲得“世界長壽之鄉”“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如何更好地發揮挖掘和提煉歷史文化對城市宣傳推介、文旅融合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作用,如何更好地通過保護和開發歷史文化,提升縣域發展綜合實力,是溧陽市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溧陽市高度重視歷史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工作。2024年溧陽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引入市場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的整體運營管理,更好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其中,融入了生態涵養、全域旅游、文脈傳承、鄉村振興等新時代新元素,全長365千米的溧陽“一號公路”,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國的廣泛關注。“一號公路”既能夠將蔡邕讀書臺、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等歷史文化景點串聯起來,又能汲取溧陽歷史文化元素,通過驛站、茶舍等配套設施建設進行資源整合,真正實現了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文化要素“活起來”。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城市文脈積淀了城市的性格文化基因,是城市更新的基礎。文化賦能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手段,具有提升城市內涵和延伸空間的功效。文化元素可以為公路建設增添獨特的審美價值,滿足居民的文化期許及記憶承載,提升公路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氛圍,增強人們對“一號公路”的認同感。
文化賦能“一號公路”建設的精神內涵
溧陽“一號公路”的文化賦能實踐不僅是一條交通線路的物理延伸,更是一場以文化為內核的精神重構運動。通過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將歷史文脈、自然生態與鄉村振興相融合,形成了“一號公路”獨特的精神內涵體系,也構成了驅動溧陽鄉村振興與城鄉共生的深層動力。
歷史文脈傳承:跨越時空的文明走廊
“一號公路”作為溧陽市的新展示窗口,串聯了溧陽6000年文明史的標志性遺跡——馬家浜文化(神墩遺址),與梅嶺玉礦藏(良渚文化)一起被納入公路景觀體系,梅嶺玉作為良渚文化禮器原料,其鎮宅護身的象征意義被轉化為“玉文化”文旅IP,成為溧陽市史前文明與古代遺址的活化展示。同時,“一號公路”以沉浸式、代入式體驗重構了文化符號。東漢文學家蔡邕在溧陽制焦尾琴、授徒講學的故事被融入驛站設計,結合古琴演奏、焦木雕刻體驗活動,重現“焦尾琴”文化場景。孟郊創作《游子吟》的射鴨堂遺址,也被打造為“慈孝文化園”,通過親子研學、慈孝主題農事活動強化了民眾間的情感紐帶。
“一號公路”在傳承文明的基礎上,將歷史元素注入文旅產業鏈,實現了文化符號的現代轉化。沿途休憩的驛站中,設置有玉雕工坊體驗區,呈放鵝形文創雪糕,游客可以在旅途中了解良渚文化、體驗歷史角色。可以說,通過公路這一載體,溧陽市將散落的文化碎片重構為“可觸摸的文明史”,實現了從遺址保護到參與式傳承,從文化展示到產業賦能的跨越,為縣域歷史文脈活化提供了“路景共生”的實踐范本。
生態文明覺醒:山水倫理的現代詮釋
公路以“藍色守護”呼應溧陽市的生態使命,通過“三山兩湖”生態廊道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體系。例如,天目湖段采用“親水不侵水”設計原則,將棧道懸浮于濕地之上,既保護生態敏感區,又賦予游客“山水入畫”的審美體驗,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倡導的“護綠、擴綠、倡綠”理念被寫入村規民約。又如,深溪岕村“生一個娃、栽一棵樹”的傳統,使生態倫理成為村民的集體意識。這種生態覺醒,超越了單純的環境保護,升華為一種“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
公路沿線各點之間因聯而通達、因環而成片、因暢而成脈,通過各點的整合銜接,能夠打通、梳理溧陽市全域文化的清晰脈絡,成為溧陽生態保護和文明發展的最有力保障。
文化自信重塑:鄉土記憶的創造性轉化
“一號公路”通過“非遺活化—場景重構—產業聯動”路徑,喚醒沉睡的鄉土文化基因。竹簀鎮姜下村以“鵝文化”為核心,將傳統風鵝產業升級為沉浸式體驗經濟,村集體收入五年增長十倍;蛀竹棵村竹編工坊將非遺技藝轉化為研學產品,讓年輕人在竹篾交織中感知匠人精神。值得關注的是,公路沿線的藝術墻繪、儺戲生態劇場等創新載體,將農耕記憶、民俗傳說轉化為當代藝術語言,重建了“鄉愁共同體”的文化認同。
除此之外,“一號公路”貫穿溧陽市全域,真正做到讓沿線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推動沿線部分居民自主創業,開辦民宿、農家樂,讓老百姓的農副產品變成了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歷史上,東漢溧陽侯史崇、唐代名相史務滋,以及清代溧陽縣縣令嚴師曾、陳鴻壽、郭占選等人,或鞠躬盡力、為國盡忠,或清正剛直、為民請命,其傳統的“清正”“民本”思想正在溧陽“一號公路”促進富民增收、振興鄉村的過程中得到繼承和發展,這也成為未來鄉土記憶最深厚的滋養土壤。
總的來說,“歷史文脈傳承、生態文明覺醒、文化自信重塑”三大維度構成相互關聯的文化賦能系統。歷史文脈提供可追溯的精神坐標,文化自信激活鄉土資源,生態文明則筑牢了溧陽“一號公路”的價值根基。溧陽“一號公路”通過“修一條路,傳一脈魂”的實踐,證明文化賦能的核心在于將碎片化的文化資源升華為可傳承、可轉化的精神體系。這種精神內涵的構建,不僅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內生動力,更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貢獻了“文化+”的溧陽樣本。
文化賦能“一號公路”建設的路徑探索
溧陽“一號公路”在建設過程中,注重將生態涵養、全域旅游、產業富民、文化傳承等功能融入其中,全面提升道路的品質內涵。
促進自然與人文相融合
溧陽“一號公路”的文化建設,核心在于將自然景觀與人文底蘊深度融合,通過“以路為媒”串聯山水、田園、村落與歷史,構建了一條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走廊”。
首先,“一號公路”包含了山水田園的文化意象。溧陽市地處蘇南,具有“三山一水六分田”的生態格局,“一號公路”依托天目湖、南山竹海、瓦屋山等自然稟賦,將“山水田園”的江南意境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符號。公路規劃遵循“因勢造景”原則,以自然地形為骨架,打造移步換景的生態畫卷。例如,天目湖段的道路蜿蜒于湖岸線,設置親水觀景臺,游客可以遠眺湖光山色,近觀漁舟唱晚,呼應“水韻江南”的詩意。同時,沿線景觀設計融入農耕元素,如稻田藝術、茶園梯田的層疊布局,既保留農業生產功能,又賦予其美學價值;李家園村茶園是公路旁設置的特有茶文化驛站,游客可以在此體驗采茶、制茶,茶園中點綴竹編茶簍雕塑,將勞動場景轉化為文化景觀。
其次,“一號公路”實現了村落、非遺與生態的共生。“一號公路”不僅是一條交通線,更是一條“文化鏈”,通過活化村落、展示非遺、重構生活場景,實現了自然與人文的深度互動。公路串聯的村落以“修舊如舊”為原則,保留白墻黛瓦、小橋流水的江南民居風格。同時,植入文化功能,深溪岕村依托溪流與古樹資源,打造“溪畔書吧”“古樹劇場”,將自然景觀與文學、戲劇活動相結合,形成生態文化綜合體,非遺與自然場景在此實現了創意結合。溧陽扎肝、烏飯、竹編等非遺項目被融入公路沿線的自然場景,形成“活態文化展廳”。神女湖驛站更是設立了非遺美食體驗區,以天目湖魚頭湯、烏米飯為特色,搭配竹制餐具,從味覺到器皿傳遞“江南食俗”。
最后,“一號公路”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共生。在保留傳統人文基因的同時,“一號公路”通過現代設計語言與科技手段,賦予自然景觀新的文化內涵。公路路段的名稱設計為“松嶺聽風線”“天目幻境線”等,以文學化語言提煉自然意象,配套的標識系統采用水墨畫風格,將傳統書畫藝術融入導視設計。科技也在其中增色添彩,在南山竹海路段設置有AR互動掃碼點,游客可通過AR技術“喚醒”竹林中的虛擬詩人(如李白、蘇軾),聆聽其吟誦與溧陽有關的詩詞。天目湖濕地公園路段還安裝了電子屏,實時顯示水質、鳥類遷徙等生態數據,將環保理念轉化為可參與的科普教育。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溧陽“一號公路”通過整合鄉村資源、活化傳統文化、重構空間功能,將鄉村文化振興嵌入公路建設的全鏈條,實現了從“空心化村落”到“文化富礦”的轉型。
一是以特色產業激活鄉土經濟,重構鄉村文化生態。公路沿線村落依托自然稟賦與歷史積淀,以“一村一品”模式打造差異化文化IP,形成“農文旅商”深度融合的產業格局。姜下村以“鵝文化”為核心,打造“鵝農場樂園”“鵝湖讀書臺”等主題空間,將傳統風鵝產業升級為沉浸式體驗經濟,村集體收入從2019年的137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1380萬元。桂林村以茶葉、水稻種植為基礎,延伸出茶園民宿、稻田藝術節等業態,2024年鄉村旅游總收入達3.47億元。石塘村利用“空心村”舊房改造溫泉野宿,盤活閑置資源,以反差感設計吸引年輕游客。蛀竹棵村將廢棄農房改造為竹編工坊,邀請非遺傳承人駐場教學,形成“生產—展示—銷售”產業鏈。
二是推動傳統村落保護與再生,重塑鄉土美學空間。禮詩圩村保留白墻黛瓦的傳統民居外觀,內部加入茶道、古琴體驗項目,庭院設竹編藝術角,實現“宿居即文化體驗”。牛馬塘村在稻田中鋪設木質棧道,舉辦“稻田音樂會”,將農耕場景轉化為藝術舞臺,實現鄉土符號的創造性轉化。
三是藝術賦能鄉村公共空間,激活文化記憶。通過藝術介入提升鄉村美學價值,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景觀。神女湖驛站附近的藝術墻繪以溧陽市的歷史傳說、田園生活為題材,成為游客“打卡”點;瓦屋山路段設置竹編雕塑群,將傳統工藝轉化為現代公共藝術。深溪岕村利用竹林與溪流環境搭建露天儺戲舞臺,演員戴面具穿梭于自然景觀中,打破傳統表演邊界;蔣塘馬燈舞與機車嘉年華跨界融合,形成“非遺+潮流”的混搭美學。
探索文化保護與傳承
溧陽“一號公路”通過系統整合文化資源、活化歷史場景、創新傳播形式,將文化從靜態保護轉向活態傳承,實現了歷史文脈和文化景觀的深度串聯。
一是文化資源整合與核心節點建設。公路以東漢蔡邕讀書臺為核心節點,結合現代文化空間進行活化。天目湖景區在原有的讀書臺遺址基礎上,規劃建設“蔡邕文化廣場”(約4.5萬平方米),包含石牌坊、主殿、碑廊等元素。廣場內設置仿刻熹平石經殘石、《胡笳十八拍》書法碑廊等,通過AR技術還原蔡邕撫琴、著書場景,形成“古今對話”的沉浸式體驗。同時,現代溧陽讀書臺(藏書2萬余冊)與蔡邕讀書臺形成“雙臺聯動”,通過公益講座、農民書屋等延伸文化觸角。
二是開發沉浸式體驗與創新傳播。作為4500萬年前太湖流域人類祖先的象征,“中華曙猿”被提煉為生命起源的符號。“一號公路”沿線通過抽象雕塑群與地質層疊裝置,以青銅與鏡面不銹鋼結合的藝術裝置,模擬曙猿骨骼化石的形態,搭配光影互動技術,展現從猿到人的進化序列,再現遠古生態環境。在南山竹海段,通過竹編工藝打造“曙猿巢穴”互動裝置,游客可進入內部,通過聲控感應,聆聽模擬的古猿啼鳴,獲得文化表達的沉浸式體驗。
三是打造文化品牌,實現年輕化傳播。公路以紅、黃、藍三色隔離帶為核心視覺符號,成為全國首個“彩虹公路”品牌標識。這一設計不僅是公路的“顏值擔當”,更通過動態logo強化了地域特色。此外,在瓦屋山段,利用天然竹林形成的“神女之心”景觀,設計了6個箭頭形觀景平臺,隱喻“丘比特之箭射向神女”,成為情侶必“打卡”地;曹山千畝花海中,通過彩色玻璃構筑“玉琮花塔”,陽光折射形成良渚神徽光影,實現自然與文明的對話。溧陽“一號公路”通過符號提煉和場景敘事,將基礎設施轉化為文化體驗載體,其“網紅”場景設計不僅體現在視覺吸引層面,還通過歷史文脈的深度解碼和生態智慧的現代轉譯,實現了“流量”與“留量”的共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公路即目的地”的示范樣本。
(作者單位:中共溧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