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具有高度一致性。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中國式現代化積極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的策略考慮,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迫切要求,同時也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舉措。從新質生產力的價值意義來看,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價值。一方面,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另一方面,在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提供原動力的同時,也為世界的持續發展帶來新的信心與活力。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基本特征探討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其中包括:著力培養新質生產力所需人才,實現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夯實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加快形成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助力產業的智能化綠色化生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增添各國交流合作發展新動力。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F0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5)08 — 0060 — 05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1]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2]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這說明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新質生產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中國式現代化是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作為這項系統性工程的“經絡”,新質生產力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各方面,為其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本文旨在將新質生產力置于中國式現代化的視域下進行探析和研究,分析其提出背景,論述其價值意義,進一步以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基本特征為基點,深入探討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以期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一、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新質生產力的提出背景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深深植根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脈絡與社會變革之中,是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與時代需求的精準回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實現大幅躍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就,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也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
(一)新質生產力是積極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的策略
從國際競爭來看,我國應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以贏得發展主動權,搶占發展先機。當前世界已經進入了以科技為核心的戰略競爭時代,各國都在將前沿科學技術視為本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實力躍升的重要戰略考慮,意圖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權。例如,美國推出的《量子互連路線圖》《“生物技術和制造目標”時間表》,發布的《保障美國的未來:關鍵技術評估框架、德國發布的《未來研究與創新戰略》及日本發布的《統合創新戰略2023》等,說明各國都在進一步強化戰略部署以搶占發展先機。與此同時,逆全球化趨勢還在加劇,局部沖突和戰爭依然頻發,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動,全球發展面臨更大挑戰,而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在其中發揮了主導作用。美國一直視中國為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以傳統霸權思維在關鍵技術方面對中國實施“卡脖子”戰術,不斷對中國進行全方位制裁,打壓和限制中國的發展。這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戰、新問題,同樣也伴隨著新機遇。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新型生產力,代表著生產力的一種能級躍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此外,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意味著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的重大突破,有助于我國迅速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占據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的主要優勢地位,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搶占發展先機。
(二)新質生產力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迫切要求
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看,發展新質生產力解決社會發展難題,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助力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中國式現代化是現代化進程中的一條新道路,是現代化實現和發展的一種新模式。我國必須多維度、多層次解決發展難題,不斷增強發展動力,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我國當前所面臨的社會主要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以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另一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意味著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仍面臨基礎研究需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問題。在產業發展方面,我國需大力支持數字經濟領域的科技行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的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要想解決好我國社會面臨的發展難題和社會主要矛盾,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3]因此,我國必須以堅實的物質技術為基礎。這就需要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只有生產力實現能級躍升,才能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提升我國現代化水平。
(三)新質生產力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舉措
從我國的發展長遠目標和未來戰略全局來看,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是要將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此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意味著全方位的強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追求全方位的復興,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例如,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要實現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等。這都要求我國的經濟發展需要保持在一個相對于主要發達經濟體和世界水平更高的位置。實現這些目標必須以推動生產力在“質”與“量”兩方面的大幅提升為前提。而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正是實現生產力能級躍升的關鍵所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能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技術支撐,還能帶動經濟增長,提高綜合國力,為民族復興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提供強大的精神文化支撐。所以,抓住歷史機遇,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言,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新質生產力的價值意義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中,新質生產力以其獨特的價值意義,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深入探討新質生產力的意義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要求,也能使我們為推動全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類的共同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一)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生產力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始終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不僅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更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開辟了新境界。
一方面,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質量理論的創造性豐富和時代化深化。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最明顯地表現于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任何新的生產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產力的單純的量的擴大(例如,開墾土地),都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4]這里的“新的生產力”不僅是“量”的積累,更是“質”的躍升。相比于以往人類社會歷史形態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是一種新型生產力。它既具備新質料,又是高質量,更是深入到了以往社會未曾觸及的很多高科技前沿領域。新質生產力代表著生產力發展方向的最前沿,以前所未有的科學技術知識密集之程度、產業鏈條延伸之廣度及資源優化配置與整合之深度,達到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未曾預見的新高度。由此可見,新質生產力不僅創新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質”的方面的認識和論述,更拓展與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質量理論。
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構成理論的繼承與創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5]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由多種要素有機構成,不僅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基本要素,也涉及科學技術、教育等重要因素。馬克思一直以來非常重視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而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新質生產力的系列論述,不僅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構成理論中有關“生產力也包括科學”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更強調了科技創新在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6]所以,作為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機制,創新貫穿并作用于生產力三要素。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構成理論。
(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提供原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方面。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本質上,這是一個在傳統生產力基礎上,通過科學技術的突破與創新驅動,向新質生產力轉變的動態過程。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需要以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作為有力支撐。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可以充分利用人口紅利,但伴隨而來的是要解決好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等問題。我國的人口紅利在新時代中如何變為人才紅利,如何解決因巨大的人口規模帶來的社會管理和服務壓力,這就要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以龐大且強大的生產力作為有力支撐。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更好地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離不開生產力“質”的飛躍。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能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縮小各地區發展差距、為人民的高品質美好生活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更好的服務,同時也能更好地服務于我國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在科學技術創新、經濟社會發展等物質文明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也必須重視精神文明建設,以更好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促進高科技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提升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質量,以此提高文化產品供需匹配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追求。第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科技驅動,涉及新能源技術、智能電網、碳捕獲和存儲技術等,這些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能夠顯著降低碳排放強度,推動循環經濟和綠色產業的不斷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五,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走西方殖民掠奪的老路,而是走一條建立在新質生產力基礎上的和平發展道路。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能使我國的現代化發展把握世界發展潮流、掌握前沿科技與關鍵核心技術、搶占發展先機。同時,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在數字化和跨境電商等方面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將為全球貿易便利化與貿易成本降低作出更大貢獻,促進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三)為世界的持續發展帶來新的信心與活力
首先,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能夠推動世界經濟的增長。世界銀行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1月份的2.7%下調至2.3%,近70%經濟體的增速被下調。目前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正因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和全球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而放緩。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中國的GDP在2024年仍同比增長了5%,其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于前列。新質生產力將是推動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在我國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過程中,中國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能發展自身,也將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注入更多更強動力。[7]
其次,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促進全球的技術革新與產業變革。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以顛覆性和前沿性技術為支撐。我國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不僅為新一輪全球技術競爭做準備,更在與世界各國進行交流和競爭的同時促進全球技術革新。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能夠引領產業變革。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傳統產業通過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實現產品升級和產業升級;制造業領域中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生產效率大大提升;新質生產力也會極大促進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興服務業態的發展;新質生產力還會催生并發展新能源、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最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推動世界的綠色低碳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8]綠色低碳是世界發展的趨勢所在。清潔能源技術、碳捕獲與儲存技術、高效節能技術等的研發和應用,能促使企業實現綠色生產,降低能耗和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產業的綠色發展。另外,中國的出口“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的不斷出口,在豐富了全球產品供給的同時,促進了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方式在全球的推廣。不論是新質生產力引領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綠色發展,還是新能源產品的研發應用,或是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推廣,都為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在新質生產力的持續賦能下,未來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步伐將更加穩健有力。
三、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已成為引領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戰略。在這一宏偉藍圖中,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如何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視域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們目前應重點探討的課題。
(一)著力培養新質生產力所需人才,實現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我國巨大的人口規模對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中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勞動者這一能動主體。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人才是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型的高質量人才,我國應采取一系列人才措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以更好推動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的實現。
第一,應不斷完善高素質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一支高質量人才隊伍。以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和科技創新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基本遵循,通過深化改革教育體系,繼續推進雙一流大學和雙一流學科建設,加大職業教育力度,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為不同行業和領域提供高精尖人才。第二,要健全科學合理的人才激勵機制。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對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至關重要,所以要完善高層次領軍人才激勵機制。另外,要根據行業領域、貢獻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制定多元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激勵考核標準,做好對高層次人才的長期激勵與短期激勵、經濟激勵與成長激勵。第三,進一步加強國際科技人才的交流與合作。要完善人才引進制度,不斷為國際高科技人才進行科研創新提供更為廣闊和便利的平臺。要根據我國的戰略發展需要,多項人才優待政策并舉以引進我國行業領域發展急需的緊缺型高科技人才。第四,要讓高科技賦能人才培育。利用高科技搭建更高效的在線學習平臺、開發更多智能教育軟件,豐富和拓展人才培養的手段與途徑,提升人才培養的效率和品質。
(二)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夯實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共同富裕”中的“富裕”反映的是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產業作為經濟之本,是社會生產力發展進步的具體表現形式和最終呈現載體,產業體系的現代化程度也因而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生產力水平和質量的重要標準。[9]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僅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更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
首先,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賦能作用。數字化、智能化是當前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通過數字技術可以創新企業的管理模式、促使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精準化、重塑生產方式等。因此,數字技術的賦能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創新發展帶來新機遇。其次,要優化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根據不同區域的發展稟賦、科技創新能力和市場需求的不同對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時空布局進行實時調整和優化,分類別、分梯次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競爭力強、經濟效益好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最后,還要加強對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完善相關支持政策體系。根據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規律和趨勢,精準、科學且合理地制定相關政策。更為關鍵的是,要扎實推動各項政策和規劃的落地實施,不斷促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良性發展。
(三)加快形成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不應囿于經濟領域,還應加速向文化領域延伸。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高質量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個性化需求不斷增長。加快形成文化領域的新質生產力,能豐富文化產品種類,提升文化服務質量,使我國的文化生產和傳播更具現代性和國際競爭性,實現精神文明的高質量發展,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
首先,國家應當在政策層面積極推動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國家要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給予更多財政支持,完善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管理和監督體系,為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其次,要以科技創新作為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培育的有力支撐,重視大數據、云計算及AI等科學技術的應用。新技術在文化產業中的應用不僅能創新文化業態和服務的觀覽體驗方式,也能直接創造新資源、新產品和新場景,顛覆對文化產品和資源的傳統認知,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最后,要提高文化產品與服務供需之間的匹配度,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手段,對消費者的文化消費習慣和趨勢進行實時監測和數據分析,為社會各層面和不同地區的群體提供更為豐富和定制化的文化產品與服務,以滿足人民對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以此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發展。
(四)助力產業的智能化綠色化生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至關重要。新質生產力代表高質量發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能以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推動經濟與生態的協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首先,政府應加強對產業智能化綠色化生產的頂層設計,完善與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相關的體制機制,為其提供更有力的政策引導與財政支持,同時加大在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方面和企業的交流合作力度。其次,應充分利用科學技術這一杠桿,發揮新質生產力在高效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對于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產業,可以引入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對其進行深度改造,實時監測和分析傳統產業生產過程中的各項數據,進而針對資源過度浪費和消耗的環節,采取相關措施來優化生產流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還應采用綠色技術,如清潔生產技術、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等有效減少環境污染,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轉型,提升其發展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面,應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中,加大對關鍵性和顛覆性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這些技術具有引領產業革命的能力,能催生更多全新產業形態,推動整個產業結構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高效率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還應建立和完善對產業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監測和評估機制。其中包括公開透明、科學合理的環境責任評價體系。通過制度化的約束和監測,增強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社會責任感,更好地推動產業的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五)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增添各國交流合作發展新動力
在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總是伴隨著掠奪、戰爭、種族屠殺等,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10]面對當前嚴峻的國際形勢,國與國之間險惡的政治經濟競爭仍未改變。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因此,中國在積極應對全球化面臨的問題的同時,主動發起各種全球倡議并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旨在促進全球化向著更公平、更合理、更安全的方向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國家依賴殖民掠奪和血腥暴力的現代化老路,走出了一條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這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充分利用新質生產力為各國的交流合作與世界發展增添新動力。
首先,應持續深化全方位、高水平、多層次對外開放戰略。其次,為提升我國的科研創新水平,必須加強與世界各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交流合作,營造良好的國際化科研環境,這將有助于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此外,我國要積極引進國際先進技術資源,以此提高我國創新效能,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的培育構筑更為堅實的技術后盾,推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加速發展,增強我國產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優勢。最后,要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吸引更多的全球資源進入國內市場,促進全球資源要素在國內外市場的暢通流動,使我國更好地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更從容地應對全球化進程中的各種變化和挑戰,加速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4-8.
[2]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1).
[3][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7]吳娜,白波.同世界分享中國持續發展的大機遇[N].北京日報,2024-03-25(4).
[8]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EB/OL].(2024-02-01)[2025-02-18].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9]劉雅靜.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新質生產力:理論淵源、價值意蘊與推進路向[J].改革與戰略,2024(2):26-37.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1.
〔責任編輯:孫玉婷、于海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