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以監管科技理論為框架,剖析在備案量占全國60%的監管壓力和監管資源約束下,廣州市通過構建“智能審查+主體責任閉環”的新型核查模式,破解“人少案多”困局的核心路徑,優化監管資源配置效率。重點闡釋“粵安評”系統動態風控、凍干類產品靶向自查、委托生產質量責任標準(DB4401/T320—2025)等創新實踐,為全國產業集聚區提供可復用的“廣州范式”。
Part1
引言
廣州市作為中國化妝品產業的核心聚集區,化妝品生產企業數量約占全國的31%[1]。在備案量方面,廣州市在國家藥監局的普通化妝品備案管理系統中,備案產品數量占全國接近60%[1],承擔著非常繁重的備案核查任務。在《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實施后,監管重心從審批制轉向全生命周期監管。面對海量備案與資源短缺的矛盾,廣州市監局以智能化工具迭代與主體責任強化為雙引擎,于2025年推出全國首個委托生產質量管理地方標準(DB4401/T320—2025)[2]及“粵安評”智能審查系統[3],推進備案核查從“被動糾錯”向“主動防控”轉型。
Part2
機制創新與智能管理
一、智能審查系統賦能效率躍升
廣州市藥監局依托“粵安評”系統實現三大突破:
1.動態規則庫與自動校驗
(1)集成2000+條合規標準,實現配方—標簽一致性自動校驗,1分鐘即可生成規范安評報告樣稿[4],加速安評報告生成,智能輔助安評報告制作,減少企業在安全評估上的投入,提高企業運營效率。
(2)系統設置“簡易模式”與“精細模式”雙路徑:簡易模式支持模板化上傳產品信息,自動生成安全評估報告;精細模式要求填寫全要素數據,確保高風險產品精準管控。
2.原料安全穿透式管理
(1)建立納米原料強制標注規則,要求提交粒徑/晶型參數,破解吸入性風險評估盲區[5]。
(2)對接歐盟CPNP數據庫,實現進口原料安全數據實時核驗,破解進口原料數據缺失難題。
3.區塊鏈溯源防篡改
針對香精、防腐劑等高風險原料,建立IFRA證明報送碼的分布式賬本,確保供應鏈信息不可篡改[6]。
二、主體責任制度性突破
1.委托生產地標(DB4401/T320—2025):
(1)制度框架:要求備案人建立23項必要制度(如配方溯源管理、供應商遴選)+11項可選制度,覆蓋人員管理、質量保證、委托生產監督等全鏈條,從源頭杜絕“一號多用”[2];
(2)責任顯性化:明確質量安全負責人須具備專業學歷或職稱,禁止備案人充當“甩手掌柜”,要求全程參與生產監督與產品質量放行。
案例:某化妝品企業因委托無證灌包生產被行政處罰,暴露合規漏洞[7]。
2.凍干類靶向自查:2025年專項排查非法添加司美格魯肽、肉毒毒素等藥物成分等[8];
3.企業自檢改革:持證企業可開展微生物/理化自檢,縮短產品上市周期[9]。
Part3
典型問題成因深度剖析
一、安全評估能力短板
1.跨境原料數據斷鏈:進口植物提取物未標注使用部位(如“人參提取物”未注明“根提取物”);
2.過渡期政策誤用:2025年5月后仍對新產品提交簡化版安評報告(違反《國家藥監局關于發布優化化妝品安全評估管理若干措施的公告》2024年第50號公告)。
案例:某嬰童霜未評估香精致敏成分芳樟醇[10]。
二、委托生產責任虛化
1.委托生產關系中的責任懸浮現象:高新技術企業委托無證灌包(如某企業提供原料給個人代工);
2.場地變更未補檢:生產地址實質變更后未補充微生物檢驗報告(違反《注冊備案資料規定》第41條)。
三、劑型特殊性引發合規風險
1.凍干類“醫美化”傾向:共線生產非化妝品(如溶脂針),規避備案監管[8];
2.塑料微珠違規添加: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發改環資[2020]80號),到2020年底,全國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5毫米);到2022年底,全國禁止銷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5毫米)。目前,我國已全面禁止含塑料微珠日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如洗發水含聚乙烯微珠(粒徑≤5毫米),則禁止用于化妝品生產。
Part4
廣州創新實踐的優化路徑和主體責任閉環管理構建
一、智能監管系統深度迭代方向
1.風險預警模塊升級:構建企業自檢報告異常數據識別模型,通過微生物檢測結果概率分布分析(如菌落總數異常聚集現象)[5],自動觸發飛檢;
2.開發AI標簽宣稱審核工具:基于NLP技術抓取“抗皺”“美白”等功效詞,自動匹配配方證據鏈,解決虛假宣稱難題[11];
3.區塊鏈賦能跨境互認:試點港澳安評報告互認機制,利用分布式賬本存儲第三方檢測數據,縮短跨境備案周期[12]。
二、主體責任閉環管理構建
廣州市場監督管理局借鑒楚雄州“分級監管+風險會商”經驗[13],對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分級信用監管:
1.按備案質量紅黑榜動態調整抽查頻次,注銷未合規備案產品;
2.對3168家經營單位實施ABC三級風險分類(A級210家高頻監管,C級1137家優化服務),監管資源利用率提升30%[13]。
三、高頻問題精準治理
1.安全評估規則庫:引用2025年廣州市安評典型案例庫(覆蓋納米原料、跨境數據斷鏈場景);
2.委托生產責任關聯化:關聯DB4401/T320—2025地方標準中“委托生產23項必建制度”;
3.凍干類“一企一檔”:要求共線企業提交工藝交叉污染評估報告;
4.塑料微珠快檢技術:應用紅外光譜法篩查聚乙烯形態。
Part5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廣州市普通化妝品備案核查通過“技術賦能+責任重構”雙軌策略,為產業集聚區監管提供三大范式:
1.智能工具標準化:推廣“粵安評”系統至全國藥監平臺,建立央地協同規則庫,建議增設“凍干類產品非法添加AI識別模塊”,強化新業態風險防控。
2.委托責任顯性化:依托DB4401/T320地標推行“23+N”制度清單,強化全鏈條質量管理,要求備案人建立原料留樣、配方溯源等核心制度,從源頭杜絕“一號多用”。
3.跨境協同機制創新:將跨境電商定制化妝品納入備案人責任范疇,探索粵港澳三地區塊鏈備案互認,建立專家委員會對創新產品“預評豁免”建議權[15],加速合規產品上市。
二、理論價值與實踐啟示
廣州模式的本質是監管治理現代化的典型實踐:
1.技術治理:通過AI與區塊鏈實現監管顆粒度精細化;
2.制度治理:以標準強制約束市場主體責任邊界;
3.生態治理:借力學術平臺(如《中國化妝品科學》期刊)破解產學研脫節。
三、前瞻建議
1.賦予專家委員會對創新產品“預評豁免”建議權;
2.探索基于區塊鏈的粵港澳備案互認機制;
3.建立缺陷信息共享平臺(如水楊酸帶入風險實時預警);
4.建議廣州按照2025年8月1日實施的《化妝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評價管理辦法》(國家藥監局2025年第34號令)將試點風險監測數據對接粵安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