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專業背景、學科融合、育人機制、行業圖景四大維度,呈現中國藥科大學“化妝品科學與技術”專業藍圖。
中國藥科大學“化妝品科學與技術”專業,是教育部最新批準增設的化妝品專業之一。中國藥科大學是全國藥學名校,今年新增的“化妝品科學與技術”專業是目前唯一入選“211工程”和“雙一流”高校的化妝品本科專業。《中國化妝品》雜志采訪了中國藥科大學相關負責人,深入剖析了該專業的設立背景與培養體系。同時,行業專家及企業代表也為考生深入剖析校企協同育人模式與未來發展路徑。通過專業背景、學科融合、育人機制、行業圖景四大維度,讓我們一起了解中國藥科大學“化妝品科學與技術”專業藍圖。
祝賀中國藥科大學獲批設立“化妝品科學與技術”理科本科專業。學校是基于哪些深厚的學科積淀、行業研判和人才需求分析做出這一戰略決策?這一特色專業對學校、對行業意味著什么?
●教務處孫敏捷處長:中國藥科大學坐落于古都南京,始建于1936年,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藥學高等學府。學校為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和“雙一流”建設高校,是一所以藥學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學,其中以藥學、中藥學學科為龍頭的藥學學科群建設始終保持國內領先水平,素有“中國生物醫藥人才搖籃”的美譽。
2025年,中國藥科大學在保持藥學和中藥學學科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新增戰略新興專業——化妝品科學與技術。中國藥科大學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所開設此專業的211和“雙一流”高校。此次學校新增該專業,是學校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舉措。這一決策基于以下多維度考量:
一、國家戰略與政策導向的深度契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國務院《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的出臺,明確提出推動化妝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強化科技賦能和人才培養。學校深刻把握《“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生物制造”和“生物醫藥”融合發展的戰略方向及對高端日化產品自主創新的要求,將化妝品學科定位為生物醫藥產業鏈向美麗健康產業延伸的關鍵節點。
二、學科積淀的厚積薄發
學校依托藥學(A+學科)、中藥學(雙一流學科)優勢,并整合生物制造、臨床藥學等專業資源,現已覆蓋藥物靶點篩選、天然產物提取或活性分子合成、藥效學評價等新藥研發核心領域,此外通過生物統計學、生物醫藥數據科學等專業積累,構建化妝品智能制造和實驗結果大數據分析模型。
三、行業需求的前瞻研判
我國化妝品市場規模突破6000億,但存在原料自給率不足30%的現狀,故需要高端原料的國產替代,亟須突破化妝品活性成分的功效驗證和標準化技術支持,此外,化妝品的監管需求全面升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出臺后,行業對合規性評價、安全風險評估專業人才需求激增。
四、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重構
“化妝品科學與技術”專業旨在培養能夠從事化妝品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安全功效評價及監管、產品生產經營管理等相關工作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具有國際視野和面向未來的交叉融合復合型人才,以及能夠講好中國化妝品故事的引領性人才。
這一戰略決策體現了中國藥科大學作為“藥界黃埔”的使命擔當,通過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耦合,助力我國化妝品產業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創新強國的跨越。
中國藥科大學在化妝品人才培養上早有布局。此次本科專業的設立,是學校在構建完整化妝品學科鏈條和人才培養體系上完成的哪塊關鍵拼圖?它標志著怎樣的升級?
●教務處孫敏捷處長:2018年,我校開設中藥制藥(化妝品實驗班),該班級隸屬于中藥學院中藥制藥系。本次開設化妝品科學與技術專業,旨在填補“藥妝轉化”環節的空白,中國藥科大學原有的藥學類學科(藥物化學、藥物制劑、中藥學、中藥制藥等)均聚焦藥品研發,而新設化妝品專業將藥學基礎研究與終端產品轉化相銜接,完善“活性成分發現→功效評價→產品合規開發”的化妝品全鏈條研究模式。
此次開設新專業標志著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面升級,一是培養定位升級:從“藥學支撐”到“自主體系”。過去化妝品方向依附于中藥學大類,新專業則獨立構建“藥妝融合”課程模塊。通過并融入《皮膚健康與化妝品科學》《化妝品原料學》《化妝品制劑學》《化妝品功效性評價》《化妝品安全性評估》等特色課程;二是行業適配性升級:解決“卡脖子”需求,針對行業痛點—化妝品安全評估與合規人才缺口,服務國家生物醫藥戰略需求,培養化妝品專業拔尖創新人才;三是科研轉化升級:驅動“中國成分”創新,借助學校中藥學“雙一流”建設平臺,多靶標天然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等,聚焦小分子、中藥原料、生物大分子等在功效護膚領域的全面應用及產業化落地。
中國藥科大學在化妝品相關領域已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能否請您分享一些杰出校友、教師代表及其在行業中的貢獻?
●學科負責人尚靖教授:中國藥科大學在化妝品領域培養的優秀校友已成為行業中堅力量。他們中有人專注新原料研發,打破國外美白技術壁壘,為國產企業提供創新選擇;有人深耕安全與功效評價體系,以專業嚴謹守護消費安全;還有人構建嚴格質量管控標準,從原料到出廠全鏈條保障產品穩定性。這些成就印證了藥大“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培養模式成效——既注重專業知識夯實與創新能力培養,又強調綜合素質提升,使學生具備跨領域專業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知名教授丁家宜作為“中國生物美白第一人”,1987年研發“人參活性細胞培養方法”國家專利,1993年首次將其應用于護膚品,開創中國生物美白先河。1995年創立民族品牌“丁家宜”,推動草本成分與現代科技融合,構建全球化研發體系(如與中國人參科學研究院合作抗衰專利、法國里昂研究中心技術引進),實現品牌技術五次升級(從1995年人參活性細胞到2020年AGCA-PRO)。他以“人參科技養膚”理念推動行業標準化,其產業化成果彰顯藥大“精業濟群”使命,為中藥化妝品人才培養提供實踐基礎,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競爭力,改寫中國化妝品技術史。
活躍在化妝品行業一線的杰出校友,將如何反哺和支持這個新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校友網絡將如何賦能新一代人才的成長?
●合之美(廣州)生物科技創始人,1990級中藥制藥專業杰出校友任少華:藥科大丁家宜教授研發的生物美白技術,是中國化妝品行業首個被國際公司重金收購的科研成果,為我們樹立了標桿。我受此激勵,過去十多年,走訪全球三四十個國家,把百萬噸中國化妝品原料推向世界。我也接力丁老師的方向,在稀有人參皂苷防脫發與頭皮抗衰、稀有人參皂苷為載體增效其他活性成分上進行了拓展,取得美國、韓國的專利授權。我就想沿著丁老師的腳步,在單一原料的深度開發與應用上,取得行業內最豐富的國際成果。
只要學校需要,我一是可協助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及各領域杰出校友參與授課與交流。二是搭建實踐橋梁,為學生推薦國內外優質的實習與就業機會。三是為學生開拓國際視野,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重要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與行業展會。四是直接帶領他們實地拜訪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客戶進行現場學習與實踐。無論是課程資源建設、產學研項目合作、還是設立專項獎學金,我會盡力而為,也愿意拉動校友和社會資源給予支持。我非常希望,這里走出越來越多像丁家宜老師一樣,擁有世界級影響力的科研與產業領軍人才!
●云南貝泰妮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副總裁,2002級藥物制劑專業杰出校友王飛飛:作為活躍在行業一線的校友,也是中國藥科大學“化妝品與皮膚健康”碩士專業方向的研究生導師,我參與了相關課程的講授。2024年,中國藥科大學向教育部申報化妝品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這一過程我也有幸參與,這是中國藥科大學全面支持皮膚健康行業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我會全力支持這個新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參與課程設計,擔任校外導師,為藥科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對優秀的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定期前往學校分享行業動態,學術報告以及市場趨勢。與校內教授開展科研合作,將教授們的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相結合,實現落地。校友網絡將持續為在讀學生以及畢業生,提供行業資訊、就業機會以及開放的科研平臺,為中國藥科大學培養出未來行業的領軍人才提供豐富的產業土壤。
“化妝品科學與技術”專業強調構建以皮膚科學為基礎,“醫藥工商”融合的培養體系。這種打破學科壁壘的模式,其核心優勢和創新性體現在哪些方面?有哪些關鍵和有特色的課程?
●教務處孫敏捷處長:在大健康領域蓬勃發展的時代浪潮中,化妝品科學與技術專業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精心打造契合行業需求的“醫藥工商”融合培養體系。該專業依托大健康學科完整的研究鏈條和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深厚底蘊,巧妙整合中藥生物資源的天然優勢與中華民族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為培養卓越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專業建設骨干成員王偉教授:化妝品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緊密圍繞美麗經濟的人才需求,突破了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從單一精細化工向多學科交叉發展的模式轉變,構建以醫(皮膚科學)為核心、藥學為主,融合工(化工、材料、工程等)和商(營銷、美學等)的課程體系,并結合人工智能等網絡式課程設置,實現皮膚健康產業急需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提升。通過《皮膚健康與化妝品科學》《皮膚生理學》等課程,了解掌握皮膚科學和化妝品科學的基礎知識;通過《化妝品原料學》《化妝品制劑學》等課程掌握皮膚健康產品研發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路徑;通過《化妝品功效性評價》《化妝品安全性評估》《化妝品監管科學》等課程掌握皮膚健康產品的應用特點和監管要求;通過交叉學科以及前沿技術課程的設置提升產品開發與創新的現代科學技術應用能力。
化妝品相關企業在這一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將扮演什么核心角色?除了已建立的校企聯合實驗室和實訓基地,未來計劃如何深化合作?
●歐萊雅研究和創新中心亞太區產品安全評估總監邢泰然:中國藥科大學設立化妝品科學與技術專業,依托藥學研究積淀與產教深度融合,將為行業輸送兼具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的復合型人才,夯實我國化妝品科技國際競爭力基礎。從企業安全評估部門的視角,人才培養需聚焦六大核心能力,包括法規素養與國際視野、毒理學與風險評估能力、實踐與問題解決能力、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邏輯思維與數據分析能力和溝通協作能力。
學科建設將從五個方面優化培養模式:1.深化替代毒理學等前沿技術與基礎學科融合;2.推行案例與項目制教學,依托校企實驗室開展真實項目實踐;3.強化動態法規課程與國際交流;4.提升數據分析與批判性思維訓練;5.通過小組研討、行業分享等方式提升溝通與職業規劃能力,全面對接產業發展需求。
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哪些獨特的學術視野和鍛煉機會?
●許風國院長:化妝品相關企業在專業人才培養中正從傳統的“用人方式”向“育人主體”深度轉型。他們既是人才共育的深度參與者、又是技術創新的協同驅動者、更是職業生態的終身賦能者。企業通過校企聯合實驗室、產業課程共建等形式,將行業技術標準轉化為教學標準。
未來校企合作將向生態化融合進階,構建“需求—培養—發展”共同體。一方面依托行業大數據預測功效評價、智能制造等新興崗位需求,定向開設微專業實現“入學即入職”;另一方面推動資源互通共享,企業開放研發平臺與中試基地,高校提供基礎研究支持,聯合共建化妝品功效評價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此外,雙方將協同制定職業技能認證體系,推動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互認。以技術反哺教學,以需求定義能力,以市場驗證成果,最終構建“產學研用”閉環。
中國藥科大學將發揮中藥學“雙一流”學科優勢,深化“藥學—化妝品”交叉培養路徑。通過企業深度參與課程設計、科研攻關和職業賦能,培育兼具學術底蘊與產業敏銳度的人才。例如聯合企業探索本草活性物在化妝品中的應用,貫通“學術論文—專利—產品”轉化鏈條,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可持續動能。這種產教深度融合模式,既彰顯學校在專業領域的特色優勢,又精準對接國家大健康產業戰略需求。
學校對“化妝品科學與技術”專業首屆及未來畢業生的期望是什么?
●教務處孫敏捷處長:學校設立的“中藥化妝品實驗班”展現強勁發展動能,畢業生前往高水平大學深造比例超50%,形成優質人才孵化高地。著力培育兼具生物醫藥技術與產業視野的復合型人才。以“科技美麗”為核心賽道,聚焦天然植物活性成分萃取、靶向遞送系統等“卡脖子”技術攻堅,推動國產化妝品從“成分模仿”向自主創新轉型。
在產業革新層面,依托藥物臨床評價體系優勢,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功效權威”中國標準體系,通過科學量化的功效驗證模型終結“概念添加”亂象,重塑國貨科技信任。技術創新上融合天然產物提取、藥物遞送等核心技術,結合人工智能算法與皮膚組學技術,打造“技術+數據”雙輪驅動的多維度功效評價與個體化配方系統,推動研發從經驗驅動轉向精準創新。
以“綠色智造”引領產業變革,開發綠色合成工藝、生物降解膜材及環保包材,實現研發生產全流程低碳化,嚴格響應可持續制造法規要求。秉持“醫藥級研發標準”重構產業邏輯,培養破除國際技術壁壘的尖兵力量,通過人才與技術雙軌并行,推動“健康中國”戰略下美麗產業自主可控發展,助力中國化妝品以科技硬實力躋身全球產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