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日赫·費爾德(JindrichFeld,1925—2007,以下簡稱費爾德)是捷克著名作曲家,以其將傳統曲式與現代主義語匯巧妙融合而聞名。他于1989年創作的《中音薩克斯管與鋼琴奏鳴曲》是薩克斯管曲目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本文將重點分析該作品的創作背景、技術特點以及演奏技巧。
一、關于作曲家
費爾德在捷克音樂史上占據獨特地位,是一位在古典傳統與現代主義創新之間架起橋梁的作曲家。他出生于布拉格的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教授。他先后在布拉格音樂學院和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學習作曲,師從埃米爾·赫洛比爾(EmilHlobil),發展出一種既具有理性結構又富于情感表達的音樂語言。
費爾德的音樂融匯了多種影響,包括中歐的對位傳統、新古典主義的形式規范,以及法國音樂(尤其是德彪西和梅西安)豐富的和聲色彩。他對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和馬爾蒂努等作曲家的推崇,在其作品的節奏活力和動機發展中展露無遺。然而,費爾德的音樂難以簡單地歸屬于任何一個流派。在他漫長且高產的創作生涯里,他涉足了交響樂、室內樂、聲樂和獨奏作品等多個領域,幾乎為所有古典音樂體裁都做出了有價值的貢獻。
在費爾德最具影響力的創作中,晚期為木管樂器創作的作品尤為突出。他在擴展長笛、單簧管、雙簧管以及薩克斯管的獨奏與室內樂曲目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些作品因其貼合樂器演奏特性、技術難度與抒情性兼具而深受高水平演奏者喜愛,并頻繁出現在國際比賽與音樂會中。費爾德于1989年創作的《中音薩克斯管與鋼琴奏鳴曲》便展現了他對形式的掌控能力以及對薩克斯管表現力的敏感體察——當時該樂器在古典音樂界仍在爭取更廣泛的接受。
除作曲外,費爾德亦活躍于教學與學術研究領域,他的教育理念通過眾多學生及其關于作曲與音樂形式的著述延續下來。盡管費爾德的知名度可能不如某些同時代作曲家,但他的音樂體現出一種融合捷克民族音樂傳統與世界主義視野的豐富藝術表達,為我們提供了觀察20世紀音樂發展的重要視角,展現了中歐音樂傳統持續的生命力。
二、關于《中音薩克斯管與鋼琴奏鳴曲》
費爾德于1989年創作的《中音薩克斯管與鋼琴奏鳴曲》,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古典薩克斯管作品之一。到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越來越多的演奏家與作曲家致力于發掘薩克斯管的抒情與技術潛力,這一樂器在古典音樂傳統中的地位逐漸穩固。費爾德的這部奏鳴曲正是這一發展的重要成果,作品本身在音樂上極具表現力,同時充分展現了薩克斯管的音色特性。
該奏鳴曲共有四個樂章:快板(Allegro)、緩板(Lento)、輕快的快板(Allegrovivo)、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energico)。第一樂章展現了費爾德標志性的動機發展與節奏張力,主題短小,富于節奏變化,在發展中體現出高度的清晰感與邏輯性。和聲語言雖然建立在調性基礎上,但通過半音、四度和聲加以擴展。第二樂章開始轉向抒情風格,薩克斯管奏出悠長旋律,鋼琴以稀疏而富有氛圍感的織體陪襯,明顯表現出費爾德對法國音樂(如德彪西與梅西安)的喜愛。第四樂章則是一場技巧與活力的展示,快速節奏、銳利旋律與兩件樂器之間緊密互動,使之成為極具張力與光彩的終章。
該曲在結構嚴謹、風格多元的同時,演奏技法也極具“本體性”,薩克斯管部分充分利用了該樂器的低音溫潤與高音明亮的特點,強調樂句、連奏、重音與動態控制,極具表現張力。鋼琴部分并非僅作為伴奏,而是與薩克斯管形成平等對話,是整體音樂結構的參與者。這部奏鳴曲也體現了費爾德更廣闊的藝術理念:他始終認為音樂是一種溝通心靈、表達人性的人文藝術。雖然其風格屬于現代音樂,但他避免了序列主義的抽象與先鋒派的極端,而是通過清晰的結構、直觀的情感與對樂器特性的深刻理解,構建出兼具思想性與可聽性的音樂作品。
自問世以來,《中音薩克斯管與鋼琴奏鳴曲》已成為薩克斯管曲目中的常演作品。它頻繁出現在國際比賽、獨奏會與學術演出中,并被多位知名演奏家錄制。該曲是20世紀薩克斯管音樂的代表作之一,其地位可與格拉祖諾夫、德尼索夫和欣德米特的相關作品比肩。這部奏鳴曲是費爾德成熟風格的代表作,體現了他對器樂敘事性的深刻理解。作品展現了薩克斯管在古典音樂中獨立、成熟的表現力,也彰顯了費爾德作為一位富有工匠精神與藝術敏感度的作曲家的深厚功力。
三、《中音薩克斯管與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特點
《中音薩克斯管與鋼琴奏鳴曲》是一部技法精湛、含義深刻的室內樂作品,是當代薩克斯管曲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該曲寫于費爾德創作成熟期,充分體現了他在動機發展、結構布局與抒情表現方面的深度造詣。盡管該奏鳴曲常被歸類為三樂章結構,部分演繹或版本中則呈現出四樂章的面貌,展現出更完整的戲劇張力與敘事脈絡。
第一樂章以鮮明的節奏動機開場,呈現出活躍、緊張的音樂氛圍。薩克斯管與鋼琴的互動緊密,彼此之間展開平等對話,而非主奏與伴奏的關系。該樂章為擴展的奏鳴曲式結構,包含呈示部、發展部與再現部,調性布局較傳統奏鳴曲更具流動性。呈示部主題短小、棱角分明,配合跳動的節奏與模糊調性的和聲,形成緊張而清晰的音樂語言。發展部通過動機分解與織體變化,強化不穩定感,而再現部則在回顧原始素材的同時,采用不同的節奏背景與音響處理,帶來輪回式的結構感而非傳統終結。
第二樂章為慢板樂章,該樂章是整部奏鳴曲的情感核心。薩克斯管演奏長句旋律,深沉而富有歌唱性,鋼琴則以簡約、空靈的和聲支撐,形成極富氛圍感的背景。費爾德在此采用了很多法國印象主義技法,和聲語言更接近調式與非功能和聲,展現出空間感與靜謐美。該樂章體現了作曲家深層的抒情表達能力。薩克斯管使用輕聲(subtone)、泛音(harmonics)等擴展技法,加上靈活的節奏與自然呼吸的樂句,使旋律如泣如訴。全曲沒有明顯高潮,而是逐步推向內斂與沉思的結尾,展現出極大的情感深度。
第三樂章以幽默、跳躍的速度感提供鮮明對比。薩克斯管快速呈示靈巧的主題,鋼琴則以斷奏與節奏錯落的方式予以回應與擴展。節奏變化、突強與非對稱樂句的運用,使得整體樂章呈現出近乎戲謔的效果。該樂章雖篇幅較短,卻結構緊湊,和聲上也極具實驗性。中段類似三部曲式中的“中段”,轉為抒情、稍緩的旋律,回到開頭主題時,則加入更多音響與節奏干擾,產生變形式的再現效果。該樂章在功能上起到釋放第一樂章張力并延續第二樂章情感深度的作用。
終章以充沛的能量與銳利節奏開場,再次喚回第一樂章的動機張力,并加以放大與推進。費爾德運用不規則節拍、對比強烈的織體與層次,使音樂呈現出壓迫感與沖擊力。薩克斯管在音域跳躍、快速吐音與強烈動態變化中達到演奏技術的極限。該樂章形式上近似回旋曲或主題變奏,某一節奏動機反復出現,貫穿全曲。中段部分引入抒情片段,稍作喘息,隨即再次卷入緊張推動之中。終曲在層層疊加的節奏與動機之中達到高潮,并以果斷、激烈的收束告終。作為整部奏鳴曲的總結,第四樂章不僅在技巧上富有挑戰性,也在結構上完成全曲的主題回歸與統一。
這部作品是一部融合形式理性與情感張力的杰作。四個樂章在速度、色彩與角色上形成鮮明對比,又通過動機聯結和結構邏輯保持統一性。作品兼具演奏技術的挑戰與音樂表達的深度,展現了薩克斯管作為古典樂器在20世紀末所能達到的藝術高度,同時也體現了費爾德作為作曲家的技藝與人文情懷。
四、《中音薩克斯管與鋼琴奏鳴曲》的演奏技巧
費爾德的這部作品在演奏上不僅對技巧提出了極高要求,更需要演奏者具備敏銳的音樂感知力和高度的合奏協作能力。本章旨在從風格、表達與技巧等多個角度,為演奏者提供該作品的實踐性指導。在整體演奏思路上,費爾德對管樂器寫作駕輕就熟,作品中廣泛運用了動機發展、節奏變形與非功能性和聲等20世紀的音樂語言。演奏者需要具備豐富的動態控制力、靈活的吐音技巧與穩定的節奏掌控力。在合奏中,鋼琴并非伴奏角色,而是與薩克斯管平等對話的獨立聲部,平衡兩者之間的音量關系尤為關鍵。
第一樂章節奏強烈、動機鮮明,節奏推動力貫穿始終。薩克斯管部分面臨多次跨音區跳進與快速吐音,需要特別注意音色的一致性與清晰度。該樂章雖類屬奏鳴曲式,但并不以傳統調性為主導。鋼琴聲部穿插模仿、對話與推動角色,音型多變,節奏緊湊,需要不斷調整重音與節拍感。第二樂章為慢板樂章,該樂章是本奏鳴曲的情感核心,重點在于音色控制與長線條表達。薩克斯管應追求歌唱性音質,適當使用輕聲與震音增加表現力。氣息安排必須合理,應避免因換氣影響句法流暢。鋼琴聲部多為疏朗和聲,帶有印象派色彩,需要使用淺踏板保持音響透明。第三樂章節奏輕快,語氣戲謔,是全曲中的幽默段落。薩克斯管需要掌握快速、靈動的吐音,部分段落可能需要運用雙吐技巧。鋼琴聲部的節奏跳躍、重音出其不意,演奏者需要精準呈現節奏張力,避免音響堆砌。演奏者應塑造“嚴肅中帶幽默”的風格,節奏既清晰又帶彈性。終章結構緊密、張力十足,對技術與體力的要求均較高。薩克斯管面臨快速節奏跳進、極端動態對比與復雜節奏型。
鋼琴部分則以和弦塊狀推進、對位織體和節奏錯位為主。樂章在音樂動機上呼應全曲,逐步會聚能量直至結尾,表現上應體現出“統一中的爆發”。
五、提升演奏技巧及有效的練習方法
《中音薩克斯管與鋼琴奏鳴曲》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便是大量采用了擴展演奏技法,這些技法突破了傳統的音高與發音方式,極大地擴展了樂器的聲音表現力。其中包括和聲音、微分音、滑音、四分音、顫舌以及撥奏效果等。這些技法在作品中既具有表達意義,也承擔著結構性功能。理解并掌握這些技法,是演奏此曲不可或缺的能力。和弦音在奏鳴曲中通過快速交替的音程或“擬多音”的效果制造出和聲的密度,盡管作品中并未廣泛使用真正的多音,但通過快速演奏相近音高,能營造出和弦般的質感。練習此類段落時,演奏者需要注重節奏的準確性與手指的協調性。建議使用節拍器慢速練習,逐步加快速度,同時保持音符之間的清晰分離。微分音與四分音廣泛出現在第一與第二樂章之中。作為超越十二平均律系統的音高,這些音需要通過口型的微調、替代指法與良好的聽覺控制來實現。練習時,演奏者應首先熟悉適用于自己樂器的標準四分音指法,并借助調音器或持續音音源進行音準校對,通過慢速四分音音階練習,逐步將其融入樂句之中,以提高音準與控制力。滑音常用于模仿人聲滑音或弦樂滑奏,其演奏方式結合了口型的漸變與手指滑音(視上下行方向與幅度而定)。練習滑音時,可先將其從上下文中抽離,緩慢練習音高滑動過程,再逐步恢復到原始節奏。口型柔韌性練習與長音中的音高變形訓練對提升滑音控制十分有效。顫舌作為強調性效果,貫穿三個樂章。在演奏時需要利用舌尖(或喉部)快速振動發聲。建議先在不使用樂器的情況下練習顫舌的連貫與持續性,再將其應用于長音練習。由于該技法較為費力,持續性與穩定性訓練至關重要。撥奏效果雖屬罕見技法,但在奏鳴曲中作為打擊性裝飾偶有出現。其實現方式多采用擊舌音(slaptongue)或極短促的強斷音以模仿撥弦樂器的攻擊性。練習時可從單音擊舌開始,逐步加入音量變化與節奏組合,力求在保持音高與音色的前提下獲得清脆有力的發音。
費爾德將擴展技法與音樂表達有機融合,使這些技法不再是炫技的裝飾,而成為作品情感與結構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演奏者在技術層面掌握這些技法的同時,更應深入理解其表達意義,并通過有意識、系統化的練習將其內化,方能真正實現作品的藝術價值。
六、結語
費爾德的《中音薩克斯管與鋼琴奏鳴曲》融合了結構邏輯與表現深度,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室內樂佳作。演奏者應在排練中注重動機結構分析、語句塑造與合奏聆聽,將理性結構與情感表達有機結合。唯有深入作品本體、細致打磨演繹細節,才能充分展現此曲的現代魅力。該作品不僅技術要求高,同時也非常符合薩克斯管演奏特性,令演奏者充滿挑戰與成就感,也使觀眾能強烈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奏鳴曲中的和聲語言深受法國印象主義和捷克民族音樂影響,貫穿其間的對位寫作與動機發展展現了作曲家的匠心獨運。這首奏鳴曲不僅體現了費爾德鮮明的創作風格,也進一步確立了薩克斯管在古典音樂中的地位,在20世紀室內樂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簡介]林亞斐,男,漢族,四川成都人,四川音樂學院助教,博士,研究方向為薩克斯管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