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聚焦高唐縣農業數字化轉型實踐,深入剖析了其數字農業發展現狀、建設成效、創新路徑,揭示了面臨的關鍵問題,提出了優化策略。高唐縣通過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壯大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發展農村電商基地、培育數字新農人等舉措,在智慧農業建設、為民服務平臺搭建及現代農業產業園管理系統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同時,借助與浪潮集團合作,開展一系列創新實踐。但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信息化成本高、人才短缺、技術穩定性不足等挑戰。未來需加大資金投入、人才培育等工作,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邁向更高水平。
關鍵詞:高唐縣;農業數字化轉型;數字農業;發展路徑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農業數字化轉型成為提升農業競爭力、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路徑。數字農業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智能化與精準化,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保障農產品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高唐縣作為農業大縣,積極探索農業數字化轉型,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深入研究其轉型路徑,對推動縣域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1 高唐縣農業數字化轉型現狀
1.1 數字基礎設施全面升級
高唐縣農村移動寬帶覆蓋16萬戶,接入用戶達9.8萬
戶,寬帶互聯網覆蓋率達100%。4G基站共計690個,4G網絡全面覆蓋,移動用戶規模達32.1萬戶。同時,積極推進互聯網、電信網、廣電網在農村的深度融合,深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2023年,全縣實現千兆寬帶全覆蓋,千兆端口覆蓋率高達98%。5G基站已建成765個,5G和光纖網絡、益農信息社建設、電子政務服務實現行政村100%覆蓋,為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筑牢根基。
在物流配送方面,高唐縣已開通并穩定運營10條客貨郵線路,每日運送快件車輛20個班次,日均運輸快件7 525票,預計年底實現線路全覆蓋。打造“滿驛達”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品牌,構建縣、鄉、村三級寄遞物流配送體系,實現“城鄉客運+郵政快遞+農村電商”的穩定運營模式。
1.2 服務主體培育成效顯著
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能夠高效完成農業生產各環節,實現專業化分工。高唐縣通過本地培育與引進培育雙管齊下,大力培育“高質高效”的社會化服務主體。目前,全縣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達152家,其中,具備全程機械化服務能力的有78家。培育、引進17家規模農業服務企業,將先進技術、理念與設施引入農業,推動成本損耗“雙減”、產量收入“雙增”。
按照自愿、民主原則,高唐縣培育了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組織,全縣共有1 800余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123家,占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的81%,成為縣域社會化服務的主力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整合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四方”優勢,加強供需對接,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目前,已有44家相關機構加入聯盟,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其中,高唐縣新好農牧有限公司、山東榮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被評為智慧畜牧業應用基地;山東豐耘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高唐縣盛和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坐標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被評為智慧農業應用基地。
1.3 農村電商發展勢頭強勁
近年來,高唐縣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涌現出山東云小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中國魯西電商直播基地、梁村鎮電商服務中心、楊屯鎮電商直播基地、琉璃寺鎮電商基地等多個電商基地。山東云小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聊城區域內人員規模最大的電商服務公司,致力于打造全國最正規的淘寶天貓運營服務商及外呼基地,2022年度榮獲阿里巴巴淘拍檔最具潛力客服外包服務商。
中國魯西電商直播基地于2021年11月10日投入運營,2022年被評為山東電商直播基地;梁村鎮電商服務中心于2023年獲此殊榮。楊屯鎮電商直播基地依托洛凰食品有限公司電商平臺,打造集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直播電商為一體的企業電商平臺,通過產品標識、產地溯源等方式,擴大農產品品牌優勢[1]。
高唐縣實施品牌強農工程,借助直播帶貨等新型營銷模式,打造農產品“金字招牌”。三十里鋪鎮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錦鯉園區)便是成功范例,園區內涵蓋錦鯉養殖區、交易市場、電商銷售直播間、基因研究中心等,形成以錦鯉養殖為核心,集科研、電商、交易、比賽、文化于一體的產業體系,高唐也因此榮獲“中國錦鯉之都”“中國錦鯉第一縣”等美譽。
1.4 數字新農人培育成果豐碩
在全國黨代表杜立芝引領下,依托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高唐縣融合線上線下模式,全力打造高水平數字農業技術服務團隊。2023年,全縣分層分類培育高素質農民265人;打造黨代表工作室人才“孵化基地”,建立鎮級工作站18個,村級工作站點746個,擁有1 000余名三級網絡服務人員,帶動培養土專家、田秀才7 000余人[2]。發布抖音、微信短視頻95個,聯合農村大眾錄制《黨的二十大代表杜立芝聊農事》
57個,下村指導2 000余次,開展縣鎮村培訓400余次,培訓“土專家”“田秀才”“新農人”等農村實用人才1 000余人,為農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人才支撐。
2 農業數字化轉型建設成效
2.1 智慧農業實現突破
高唐縣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大田種植農業作業機械、農機作業信息化覆蓋及實情監測覆蓋良好,部分農場實現“耕種管收”全環節一鍵式智能化管理。全縣整體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28.22%,數字技術有效提升主要糧油作物、蔬果、畜產品、水產品等單產水平,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例如,高唐縣琉璃寺鎮營馬新村智慧農場配備多臺無人駕駛設備,實現定制式全程智能化農機作業;集成智能節水灌溉系統、物聯網監測系統、智能農機管理系統、智慧管理指揮系統,通過手機即可全視化管理農事,一鍵遠程操控施肥、澆水。安裝多種物聯網監測設備,為農田管理提供24 h不間斷監測、預警分析,并及時給出解決方案。智慧農場實現智能節水灌溉,節水40%以上;根據土壤數據精準施肥,節肥30%以上。在尹集鎮,中化MAP現代智慧農業示范區優先建成,先后投資建設多個項目,安裝遙感檢測等智慧化設施,服務全鎮2 666.67 hm2耕地,占耕地總面積的51%。
2.2 服務平臺創新發展
高唐縣琉璃寺鎮黨委、政府與浪潮集團合作搭建“民生三務通”手機APP網絡為民服務平臺。該平臺立足琉璃寺鎮外出務工人員多的實際,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發,集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建議與意見、民生隨手拍、三務新聞、服務指南等功能于一體,讓群眾足不出戶知曉鎮村動態、國家政策,反映心聲。該平臺作為互聯網時代民生服務創新的典型案例,有效解決了外出務工人員信息溝通難題,提升了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通過手機等移動客戶端,將廣大群眾緊密聯系起來,增強鎮村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是互聯網時代民生工作的創新舉措。
2.3 園區管理智能升級
高唐縣利用省級農業農村政策資金支持,在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時,投資260萬元建設信息管理系統,打造“產業+配套、平臺+生態、技術+賦能”的數字農業產業園。借助該平臺,園區引入水肥一體化等智慧農業設施,實現農作物灌溉、環境監測等智能化操作,有效節省人工成本,提高種植效率,提升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
3 農業數字化轉型創新路徑
3.1 構建數字化管理體系
浪潮集團整合高唐縣種植、畜牧、漁業、農機等多方面數據資源,打造農業大數據中心平臺,集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應用集成、智能分析與展示于一體,匯聚十大類數據,為農業管理服務、供應鏈優化等提供數據支撐。
針對高唐縣高標準農田項目多、建后管護難度大的問題,搭建高標準農田監管服務平臺,匯聚“四情”監測及項目建設維護數據信息,實現對高標準農田全流程數字化監管,使項目建后管護響應速度提升10%,項目監管效率及準確度提升30%,有效提高農田監管效率和科學種植水平。
3.2 創新科技服務模式
針對農技專家數量不足、無法及時深入田間指導的痛點,聯合高唐縣農業專家杜立芝服務團隊,構建線下農業社會化科技服務平臺,將《百問百答》整理成高唐本地化農藝知識和病蟲害數字化資料庫。基于此,開發“高唐縣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微信小程序,提供遠程問診、農事智能服務、政策宣講等功能,預計每年可服務農業從業者1萬人次以上、培育“新農人”500人以上,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
3.3 賦能特色產業升級
高唐縣錦鯉養殖農戶眾多,養殖面積達533.33 hm2,年產值近10億元。為推動特色錦鯉產業發展,浪潮集團聯合中國農業大學、高唐錦鯉養殖協會等,計劃設立錦鯉數智技術實驗室,圍繞錦鯉種苗提升和養殖過程管控開展研究,預計可將魚病危害程度降低10%以上。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供應鏈、運輸鏈升級,實現魚飼料集采降本5%以上、物流統一配送降本10%以上,助力高唐鞏固“中國錦鯉第一縣”地位。
3.4 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
食品加工業是高唐縣優勢產業,針對食品加工優勢產業,浪潮集團為高唐縣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免費提供數字化轉型診斷服務,預計服務企業超300家;應用浪潮智產大模型,點對點幫助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解決設備運維、能耗、質量及安全等問題;運用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打造質量溯源服務平臺,提供商品追溯、防偽防竄貨、供應鏈管理、數字營銷等服務,預計可幫助企業提升產品銷售量10%、提升產品價值5%,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3.5 深化智慧水利應用
聊城市水域資源豐富,被譽為“江北水城”。為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水利、水務事業融合,浪潮集團將山東浪潮智水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遷至高唐縣,開展實體化運營。面向水利行業客戶及相關企業,提供涉水行業數字化服務,運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水利對象進行透徹感知、網絡互聯、廣泛共享、智能分析和泛在服務,為水旱災害防范、水資源開發配置、水環境監管保護等水利業務提供支撐,助力聊城市水利水務行業高質量發展。
4 農業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問題分析
4.1 資金投入機制不完善
數字農業項目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當前高唐縣主要依賴政府專項資金,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不高。多元化投入機制尚未形成,制約了技術升級與項目推廣,部分中小農業主體難以承擔數字化改造成本。
4.2 專業人才短缺
既懂農業又精通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匱乏,高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不足,基層農技人員數字化培訓體系不健全。人才短缺導致新技術應用緩慢,限制了農業數字化創新發展。
4.3 技術應用穩定性不足
數字農業系統架構復雜,高唐縣在設備部署和系統運行中存在傳感器精度低、數據傳輸延遲等問題。系統穩定性差導致數據準確性不足,影響生產決策科學性,增加技術應用風險。
4.4 經濟效益轉化困難
多數數字農業項目側重示范展示,實用性技術研發不足,商業化運營模式不成熟。部分企業因缺乏專業團隊和配套服務,難以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項目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
5 優化農業數字化轉型的對策建議
5.1 創新資金投入機制
設立數字農業發展基金,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參與。推廣PPP合作模式,鼓勵企業與政府共建數字農業項目,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保障體系。
5.2 強化人才的培育與引進
深化產學研合作,共建數字農業人才培養基地,定向培育復合型人才。實施“數字新農人”培訓計劃,依托基層服務平臺開展常態化培訓。出臺優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人才激勵機制。
5.3 提升技術應用水平
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數字農業關鍵技術攻關,提升設備可靠性與系統穩定性[3]。建立技術服務網絡,為農業主體提供設備維護、數據處理等一站式服務,降低技術應用門檻。
5.4 完善產業鏈布局
以數字技術為紐帶,構建農業全產業鏈體系,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龍頭企業,打造產業集群,拓展農業增值空間。通過數字化改造供應鏈,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6 結語
高唐縣在農業數字化轉型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仍需破解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難題。未來,應持續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創新發展模式,深化技術應用,推動數字技術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通過優化轉型路徑,高唐縣有望實現農業數字化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徐淑梅.數字農業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J].農業工程技術,2022(15):25-26.
[2] 王陳,劉暢.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智慧農業導刊,2023(22):18-21.
[3] 賀瑩.數字技術賦能縣域農業發展[J].當代縣域經濟,202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