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金融體系中,資本市場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承擔著企業融資、資源配置及經濟穩增長的關鍵職能。中長期資金在資本市場中發揮著穩定劑作用,有利于優化投資者結構,平抑市場波動。系統研究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現狀、瓶頸及解決方案,兼具理論價值與現實緊迫性,本文為進一步加快形成政策合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提供初步建議。
在現代金融體系中,資本市場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承擔著企業融資、資源配置及經濟穩增長的關鍵職能。中長期資金因其投資周期長、風險偏好低、追求穩定回報的特性,成為深化“耐心資本”理念的重要載體。此類資金人市對于優化資本市場生態、降低融資成本、增強市場穩定性及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已成為政策聚焦的重點領域。2025年,政策層面持續加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2025年初,六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加大中長期資金入市力度;2025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改革,強化戰略性力量儲備;同期,上海證券交易所修訂再融資細則,支持中長期資金參與打新和定增。面對外部關稅政策引發的市場波動,2025年4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調險資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上限至 5% ,以強化長期資本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政策協同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證監會構建多維人市支持體系,有效推動中長期資金加速人市與市場穩健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格局。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中長期資金人市有助于改善投資者結構、培育價值投資理念,但當前仍面臨市場環境復雜、機構投資者能力分化等挑戰。因此,系統研究其推進現狀、瓶頸及解決方案,兼具理論價值與現實緊迫性。本文擬對推動中長期資金人市提供初步的建議。
政策體系與制度優化,推動資本市場穩健發展
一是推動政策落地成效,明確量化目標與實施規劃時間表。在實施路徑上,應逐漸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中長期資金人市的堵點,多渠道增強戰略性力量儲備,持續推動新“國九條”和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的落地見效,加快推進新一輪的資本市場改革開放。二是政策組合拳與市場協同發力,發揮中長期資金的市場穩定劑作用。依托中長期資金的價值投資屬性與責任投資理念,構建國家戰略力量與市場內生穩定機制的聯動體系。建議強化中央匯金“類平準基金”功能,協同央行互換便利、股票回購專項再貸款等工具,引導保險、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提升權益資產配置比例,促進各類中長期資金積極參與股市,壯大耐心資本,形成“政策組合拳一市場信心一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協同效應。完善市場平準機制,深化科創板改革,提升中國資產全球配置價值。三是完善監管和信息披露框架,增強長期投資信心。完善的監管體系和透明的信息披露機制是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石,也是增強長期投資信心的關鍵。在兼顧金融安全、金融公平和金融效率的原則下,以法治化監管為核心,構建穿透式信息披露體系。建議設立跨部門監管協調機制,強化資金來源、投資行為及信息披露機制,為價值投資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動態適配的證券發行承銷規則,完善風險管理體系,為中長期資金發揮作用奠定法治與風險管理基礎,發揮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完善投資者保護機制。四是強化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協同聯動,推動價值投資與綠色投資銜接。構建金融“五篇大文章”跨部門協作機制,推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與資本市場功能的深度融合。通過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工具,健全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實現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與ESG理念的有機銜接。重點強化對“兩重”“兩新”領域的金融支持,完善科技一產業一金融循環機制,統籌一二級市場動態平衡,助力經濟綠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優化資本市場生態,深化投融資改革與創新
一是樹立價值投資理念,提升資本市場抗風險能力。建立長周期考核機制,減少短期業績波動對投資決策的干擾。構建風險防控體系,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搭建風險監測平臺,實時跟蹤中長期資金投資組合的風險指標(如風險價值、跟蹤誤差和市場風險敞口),分析資金在不同行業和板塊的風險暴露,完善預警機制。這一體系有助于優化投資生態,降低市場波動,增強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為投資者創造穩定的中長期回報環境。二是優化中長期資金來源和入市路徑,實施資本分層管理策略。例如對高股息股和戰略新興產業股權設定差異化風險權重,釋放更多配置空間。同時,應配套實施稅收激勵政策,參照養老金稅收遞延模式,對險資長期持股收益給予資本利得稅減免,調整保險資金償付能力的監管規則,進一步降低股票投資的風險因子,鼓勵機構投資者加大人市力度;優化產品注冊制,創新股債平衡型投資組合產品。在完善長期投資生態方面,須建立強化分紅約束機制。同時,拓展衍生品工具種類,完善股指期貨、期權等衍生產品,強化風險對沖能力。三是創投基金助力科技創新,加強國有資本的引導作用。設立引導基金,壯大耐心資本,深化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作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給強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壯大耐心資本帶來了機遇,而科技部等7部門近日聯合發布《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從創業投資、貨幣信貸、資本市場、科技保險、財政政策等方面強化創新,推動科技創新的多層次金融體系,優先支持取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健全創投基金差異化監管制度,形成政策性金融與市場機制的協同效應。四是進一步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加強跨境投融資機制建設。以投融資綜合改革為牽引,提高跨境投融資的便利性,穩步拓展跨境互聯互通渠道,完善信息共享與資源對接平臺。面對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基金行業要準確把握機遇開發多元化跨境產品體系,構建全球化業務網絡。通過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吸引國際長線資金,提升中國資本市場在全球資產配置中的戰略地位。
優化投資者結構,加強投資者能力建設
一是加強機構投資者長期價值投資能力建設,完善投資組合、風險預警和管理體系。加強投資者教育,倡導價值投資理念,減少噪聲交易和非理性行為。機構投資者應全面考慮經濟周期波動與行業發展趨勢等因素,著力構建完善的風險預警與管理體系,密切關注全球宏觀周期變化以及股市、債市、匯市之間的聯動風險。面對關稅政策調整等市場擾動,應加強動態監測,及時對投資組合進行評估和調整,同時積極布局受政策支持的領域,并運用衍生工具有效對沖潛在風險。二是資金多元化配置,完善戰略投資機制。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優化資金配置結構:引導資金流向戰略新興領域,通過私募股權、REITs等工具提升另類投資占比,改善資本市場風險收益特征。完善保險資金運用機制,設立專項并購基金形成投融聯動閉環,提高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上限并擴大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范圍。升級風險管理體系,將契約型基金納人試點框架,建立市場波動對保險公司損益表的緩沖機制,強化資產負債匹配管理。深化戰略投資機制,一方面,擴容參與主體,充許公募基金、保險資金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定增,擴大證券基金保險互換便利操作規模,提升市場流動性;另一方面,拓展投資邊界,授權商業銀行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子公司,構建私募股權基金與債券市場的雙向聯動機制,激活長期資本配置效能。完善國際化戰略投資體系。優化跨境配置通道,深化QDII等國際化渠道功能,構建全球資產配置網絡實現風險分散,推動海外資產納入中長期資金配置組合,構建雙向開放的資本流動生態。三是增加銀行理財產品、保險資產管理產品作為IPO優先配售對象,提高長期投資者配置比例。銀行理財和保險資管產品是中長期資金的重要構成部分,將其增加為IPO優先配售對象,給市場注人增量資金,促進“長錢長投”的制度環境和投資生態建設。通過投研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優化產品資產配置,進一步豐富資本市場多層次投融資體系,助力提高穩健收益水平。
踐行責任投資理念,提升長期投資績效
一是加強資產管理者的責任投資評價體系建設,有效管理投資組合。推動資本市場服務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深化投融資改革,構建基金等資管機構責任投資能力評價體系。引導資產管理人采用系統化ESG投資方法,優化投資策略,有效管理投資組合,加大對新興技術領域、綠色產業和技術創新的投資力度。二是大力發展主動權益類基金,重點支持國家戰略產業。公募基金應發揮資本市場主力作用,通過提升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能力,強化業績基準并優化資產配置,重點支持國家戰略產業和新質生產力領域。穩步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從“重規模”向“重投資回報”轉型。私募創投基金聚焦硬科技領域早期項目,推動基金業支持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完善。應加強投研體系建設,提升投資管理績效,加大中國資產投資力度,通過合理資源配置提升長期投資回報。三是完善投資者保護機制,支持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作用,鼓勵和支持民間投資。優化上市規則,支持科技企業與綠色技術企業上市,落實發揮資本市場對于多路徑提振內需、推動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構建雙循環產業生態的作用。在穩步推動中長期資金人市的同時,完善投資者保護機制和風險對沖機制。推動上市公司投資回報和價值的提升,將投資者回報納人評價體系,提高投資管理能力,增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風險管理能力。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是關鍵。在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提高股市的內在穩定性和韌性,增強市場的信心和金融機構創新服務市場的能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可持續的動力,穩步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