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作業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既是知識的延續,又是學生能力提升的關鍵。然而,過重的課業負擔常使學生感到壓力增大,影響其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因此優化作業設計尤為關鍵。有效作業應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實際應用技能為導向,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和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將圍繞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設計高效作業進行探討,以期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一、有效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適合學生認知水平
有效作業設計需確保與學生認知水平相匹配。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既要充分考量學生當前知識基礎與理解能力,又要規避作業難度偏高或偏低的問題。適中難度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保障學生在挑戰中不斷成長。例如,在教授物理電路知識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理解能力,分配不同難度的電路任務。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引入更復雜的電路結構,鼓勵學生應用學過的理論,如歐姆定律和電阻串并聯原理,以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還能增強其自信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進步。
(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有效作業設計需注重實踐性與動手操作環節,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過程中,學生應全面掌握知識,確保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例如,在教授斜面與重力作用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設計一個實驗,通過改變斜面傾斜角度,觀察物體下滑時所需時間和下滑距離。讓學生開展數據收集并繪制圖表,這樣不僅能幫助他們理解斜面角度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還能培養他們的數據分析能力和實驗設計技能。
(三)鼓勵學生合作探究
有效作業設計應促進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群體中進行探究、解決問題。小組工作能夠激發討論交流,使不同觀點碰撞出火花,從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在合作過程中,學生會培養團隊協作能力與溝通技巧,這是21世紀必備的重要素養。例如,在學習光學折射現象時,可以將班級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使用不同材料進行折射實驗。隨后,小組成員可以共同分析實驗結果,并討論各自使用材料所觀察到的折射角度及規律。這種合作探究不僅讓每個成員都有參與感,還能促使他們共同克服困難、提升集體智慧。
二、初中物理有效作業的設計
在初中階段,物理作為重要的自然科學課程,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自然現象,還能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有效的作業設計和實施可以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開展物理作業設計,確保有效作業能夠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設計有效作業,提升理解能力
初中階段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漸提升,但理解能力仍需持續加強。為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課文內容,教師需要布置課前預習作業,作業包含引導性問題、關鍵詞匯理解以及對課文主題的初步思考。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自學時能夠更清晰地了解即將學習的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級物理\"歐姆定律\"時,可通過回顧舊知識,引導學生預習并驗證猜想,從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新知識。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學生回憶基本電學知識,如“電流與電壓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什么是導體?\"這類提問可以激發學生思維,讓他們意識到已有知識與新知識具有聯系,鞏固學生對舊知識的記憶。接下來,學習課本第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布置有針對性的預習問題:“你認為導體中流過的電流與其兩端電壓之間會有什么樣的關系?”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保持思考,形成對該現象的初步理解。為驗證學生猜想,教師需布置一系列合適的預習作業,要求如下:閱讀課本第二部分實驗內容,詳細記錄實驗步驟;根據實驗數據進行初步分析,找出電流與電壓之間的關系;練習計算不同情況下導體中的電阻值,思考其物理意義;思考并回答:“如果改變導體材料,其導電性會有什么變化?\"完成這些任務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與學生探討他們在閱讀和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困惑,這種討論不僅能幫助學生厘清思路,還能增進師生間、同學間的互動,為后續更深人、更復雜的課程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設計有效作業,提升學習能力
新課標教育理念下,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尤為關鍵。初中學生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如果教師采取統一的作業設計,并不能滿足學生實際需求。因此教師應積極開展分層作業,結合學生不同學習能力,為其提供適宜的作業內容。這樣不僅能夠確保基礎較弱的學生掌握知識,也能挑戰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提高創新能力和思維深度,確保教學活動的針對性。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浮力\"時,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為他們布置基礎性的作業:“請解釋什么是浮力,舉例說明生活中如何應用浮力的原理(如潛水艇、大船):用簡單圖示說明物體在液體中受到浮力作用時的情況。\"以在幫助這部分學生理解浮力基本概念及實際應用,讓他們從簡單實例中感知到浮力存在。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布置一定難度的作業:“請描述阿基米德原理,并通過計算一個物體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給出物體重量和水排量的信息);針對某種物質(如油、水)不同密度,討論它們對浮力大小產生何種影響,并給出實例。\"該任務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計算能力,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推理,進而深化對浮力現象的理解。最具挑戰性的是為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設計更深層次的作業:“請結合密度及浮力探討為什么一些物體會漂浮而另一些則會下沉,并分析在不同溫度或濃度條件下,這些情況又會如何變化;設計實驗探究不同形狀物體在同一液體中的沉浮表現并討論實驗結果。”該問題要求學生具備理論知識與實踐動手探索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加深與前面密度知識的聯系。
(三)設計有效作業,提升認知能力
概念理解是物理教學中學生學習的基礎,物理概念較為抽象,導致許多學生在理解時存在較大困難。因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全面創新,將重心放在概念的教學上。通過設計體驗作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知不同物理現象,從而加深對相關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彈力\"時,教師可用富有趣味性體驗作業,引領學生理解力的概念。但由于力是一個抽象的物理量,直接講授可能會導致學生理解困難,因此教師可以采取體驗式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對力的認識。在課前布置體驗作業,讓學生推拉放在地面上的木塊,提起水桶以及用手壓海綿等。通過這些簡單直觀的活動,學生直觀感受到力的作用。如當學生用手推木塊時,會觀察到木塊移動,這表明他施加向前的力。同時引導學生反思,施加推力的手是施力物體,移動的木塊是受力物體。這一過程幫助學生明白“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的概念。接下來,教師開展觀察活動,讓學生觀察擠壓海綿時所用不同大小的力對海綿形狀變化的影響,要求他們盡量輕輕擠壓、適度用力擠壓和用全力擠壓海綿,觀察其變形情況。這些不同力度下產生的效果可以顯著展示出“力\"的作用效果。比如,當輕輕擠壓時,海綿只會有微小變化;全力擠壓則會使海綿明顯變形。這樣一來,就使學生意識到,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力量會導致物體產生不同程度和方向上的形變。
(四)設計有效作業,提升應用能力
物理是一門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但對初中生來說,其知識的抽象性會導致學生學習時產生較大困難,進而滋生畏懼情緒。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將物理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學生知識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從而提升知識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級物理“能量的轉化和守恒\"中,教師可以設計貼近生活的作業,如“調查日常生活中能量的轉化和守恒現象”。借助該作業中各種能量轉化實例,進而促使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融合。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進行調查,觀察家庭中的電器使用情況,如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這些電器在工作時,電能會轉化為機械能、熱能等。以冰箱為例,學生可以記錄冰箱運行的聲音及溫度變化,思考電能如何轉化為制冷能,從而保持食物的新鮮;同樣,使用微波爐加熱食物時,可以探討電能向熱能轉化,使食物變熱。除了電器,學生還可以調查交通工具的能量轉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可以觀察汽車或地鐵運行,了解汽車在加速時,發動機將燃料中的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使汽車前進;在剎車時,則是動能轉化為熱能,這個過程也涉及動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此外,學生還可以關注自然界中的能量轉化現象,如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光的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于植物體內,為后續的生態鏈提供基本的能源。此外,注意到人們運動時人體內儲存的化學能如何被利用,以推動肢體運動,這些都體現了生物體內復雜而精妙的能量轉換過程。通過為學生布置日常生活中觀察的作業,能夠加深學生對“能量轉換與守恒\"概念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觀察生活、分析問題和思考解決方案的能力。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實施過程中,需教師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轉變以往機械性、重復性的作業設計模式;從多元化的教育角度出發,考慮既滿足學生需求,又減輕作業負擔,進而更好地感知物理魅力。未來,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出發,注重作業形式的創新,確保整體的作業質量得到穩定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楚.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物理有效作業設計方法探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4(2):92-94.
[2]孫杰.基于學業質量的初中物理有效作業設計[J].中學物理,2023,41(4):16-19.
[3]吳中榮“雙減\"政策下初中物理有效作業的設計策略:以滬科版教材為例[J]試題與研究,2022(23):24-26.
[4]程英.基于初中物理核心素養的有效作業的設計方法[J.中學物理,2022,40(6):32-35.
[5]苗靜.初中物理課外\"有效作業\"設置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40):139-140.
[6]張倩.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物理作業有效設計探究[J]教育,2018(3):88.
[7]刁亞麗.通過有效作業設計,提高初中學生物理自主學習能力[J].考試周刊,2015(17):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