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廣東創新公益林補償方式,首次將紅樹林作為公益林特殊區域納入生態補償范圍。2025年,廣東省財政安排公益林補償資金共28.03億元,補償面積6600余萬畝,其中紅樹林補償資金約600萬元,首批6個村集體獲公益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激勵補償。
各地積極推廣公益林種植保護
在綠色生態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公益林已成為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屏障。
所謂公益林,就是指以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主體功能,以提供生態公共產品和服務為主要目的,依據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各級人民政府依法規定的程序和標準區劃界定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目前,全國公益林按保護程度分為特殊公益林、重點公益林和一般公益林三類。其中特殊公益林包括所有國防林和位于生態重要或脆弱性等級1級地區的公益林;重點公益林包括所有實驗林、環境保護林、文化林和風景林及位于生態重要或脆弱性等級2級地區的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則指除特殊公益林和重點公益林以外的公益林。同時公益林按照管理層級也分為國家級、省級、地方級(市、縣、區)三大類別。
在廣東,針對省內的情況,對于公益林提出了2種分類方式。其中,按森林質量分為一類林、二類林和三類林。一類林樹種豐富,林相整齊,林木生長良好;二類林樹種較單純,林下植被稀疏;三類林則樹種單一且生長不良,密度低。
同時,公益林按補償區域分特殊區域、珠三角經濟發達區域和一般區域,它們的占比分別為40.5%、5.6%和53.9%。
而在世界上,在定義上跟中國公益林比較類似的有日本的保安林、美國的非用材林、法國的公益林、澳大利亞的非生產林(原有的天然林)、泰國的保護林等。
另外,從廣義上來說,全世界已有近四分之一的國家建立起森林生態補償制度,希望通過經濟利益引導和法律制度規范,來改善森林生態環境。其中美國、德國、日本、哥斯達黎加、巴西等國的做法比較有代表性。
紅樹林首次納入生態補償范圍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紅樹林已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管理。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營造紅樹林約700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約5600公頃。2023年紅樹林補充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結果顯示,現有2.9萬公頃紅樹林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在海南省,陵水紅樹林濕地公園的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是海南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典范。陵水縣通過實施生態補償、退塘退養、還濕還林,解決養殖經營直排污染問題。在紅樹林保護過程中,濕地公園不但未與周邊社區產生土地爭端問題,還得到了周邊居民的充分支持。濕地公園聘請當地社區人員作為濕地公園保潔員、巡護員等,雇傭周邊村民參與濕地建設項目,既增加了社區就業機會,又增強了社區人員的主人翁意識。
陵水縣還采取經濟補償方法,鼓勵養殖戶轉產轉業。統一規劃1.2萬畝深海網箱養殖海域和700余畝水產南繁種苗繁育基地,優先安置清退漁民,鼓勵漁民和合作社向深海網箱養殖產業發展,提供了500個就業崗位,解決當地漁民就近就業問題。
廣東是我國紅樹林分布面積最大的省份,全省紅樹林總面積達1.14萬公頃,紅樹植物種類豐富,達18科24屬27種。
2024年,廣東創新公益林補償方式,首次將紅樹林作為公益林特殊區域納入生態補償范圍,并根據《廣東省省級以上公益林結合森林質量分類差異化補償方案》,給予最高標準56元/畝補償。
據統計,2024年已納入生態補償范圍的紅樹林面積共10.57萬畝,約占全省紅樹林總面積的62%,補償資金共591.92萬元。
廣東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5年,廣東還將繼續加大紅樹林保護力度,按照林草濕荒普查形成的“一張圖”數據確定全省紅樹林范圍,并納入生態補償,發揮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紅樹林保護中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切實調動廣大群眾保護紅樹林的積極性。
在廣東省惠州市,通過先行先試,創新打造“紅樹林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旅游﹢濕地文化教育”為主題的粵港澳大灣區紅樹林生態園,首創我國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紅樹林變身“金樹林”。如今,惠州市考洲洋規劃的兩處紅樹林濕地公園已初具規模,往來游客眾多,周邊漁民順利轉產轉業,搖身一變成為船夫,帶著游客游覽美麗的紅樹林風光。漁民切實享受到生態環境改善的益處后,也自發參與到紅樹林保護工作中,真正實現共治共享。
據相關專家介紹,隨著《廣東省林業局加強紅樹林保護工作方案》全面實施,到2026年底,廣東將基本形成可覆蓋紅樹林重點區域的監測監視系統,切實推動廣東紅樹林實現高水平保護,打造廣東紅樹林知名品牌。
公益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激勵
實施公益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激勵是廣東創新公益林補償方式的另一舉措。2025年,廣東給予在林木食用菌培育、仿野生種植、南藥益智產業發展、森林旅游等方面有帶動效應的首批6個村集體各30萬元的激勵。首批獲激勵的村集體分別是始興縣羅壩鎮桃源村、高州市新垌鎮高良村、翁源縣江尾鎮東鵲村、梅江區城北鎮玉西村、平遠縣上舉鎮八社村和惠東縣寶口鎮龍坪村。
廣東通過創新實施公益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激勵方式,鼓勵引導當地村民群眾積極推動公益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升林地經營效益。
客家古村桃源村是始興縣生態保持最好,負離子含量最豐富的一座村落。它深藏于韶關始興縣羅壩鎮,四面環山、林木蔥郁,谷深而不幽,泉靜而不寒。仿似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近年來,桃源村依托平均海拔700米的大山,在數萬畝的原始山林里試種仿野生竹蓀、松茸等珍貴食用菌并擴大種植規模,招引龍頭企業,探索“林菌+康養”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給當地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遇,撐起村民“致富傘”。
桃源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很適宜投放到林下培植的食用菌生長。在這里,竹蓀長勢良好、存活率高、品質優異、產量穩定。并且已在多個區域不同季節試種成功,實現一年四季均能生產。
每當竹蓀采收時節,桃源村的村民們就開始忙著采摘竹蓀,進行加工。當地以“菌”為媒,招引龍頭企業“韶關市桃花源鄉村旅游有限公司”,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產品熱銷到全國各地。
走進平遠縣上舉鎮八社村的闊葉林中,一朵朵靈芝個頭飽滿、形態優美,煥發著勃勃生機。據介紹,該村的仿野生靈芝種植都是使用段木菌棒,大大提高了靈芝的產量和品質。
只見成熟的靈芝如同撐開的褐色小傘,周圍散落著噴發的孢子粉,在樹葉間隙灑下來的陽光照射下,猶如“玉如意”一般散發著珠光寶氣。
八社村利用優質的林地資源,因地制宜把發展仿野生靈芝種植產業、做大林下經濟當作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抓手,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發展仿野生靈芝種植5000多畝,輻射帶動全村60多家農戶和周邊上百戶村民參與種植,打響了高峰岌靈芝品牌。
而靈芝的種植、采收及銷售,也為村民提供了在家門口務工的機會,開辟了一條增收致富的好路子。目前,第一批采摘的靈芝已走出大山銷往外地,更有不少客戶慕名前來訂購。
廣東省林業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廣東也將積極探索并推動實施公益林可持續經營,繼續實施公益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激勵制度,推動增加林農收入,促進全省生態公益林保護與利用均衡發展,充分發揮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