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封作為八朝古都,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音樂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在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深入研究開封優秀音樂傳統文化,不僅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還能為地方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推動開封文化產業的創新升級。本文以開封傳統音樂為研究對象,通過田野調查法,系統探析開封優秀音樂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
[關鍵詞]開封音樂傳統文化;田野調查;傳承
[中圖分類號] J6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8-0-03
開封,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并在中華音樂文化的寶庫中散發著獨特的光芒。開封音樂文化根植于千年歷史積淀,北宋宮廷雅樂、明清市井俗曲共同構成其“雅俗共賞”的基因譜系,如大相國寺梵樂融合印度佛曲與中原音律、明清鼓子曲以曲牌連綴敘事,均彰顯了歷史縱深與文化交融。其音樂形態多元共生,涵蓋宗教梵樂、戲曲豫劇、民間盤鼓舞等多種類型,尤以盤鼓舞“擊鼓列陣”的軍事儀式遺風與豫劇“祥符調”方言韻律為特色,兼具粗獷豪放與細膩婉轉的美學張力。本文通過田野調查法,對非遺傳承人的深度訪談、社區音樂活動參與式觀察(如參與中小學音樂音程、現場聆聽豫劇、觀看清明上河園實景演出與參加汴繡課程實踐),從多維度揭示傳承開封音樂傳統文化的危機與機遇并存的現狀。研究主張通過構建音樂課程文化交流、在校園內增加“高雅藝術進校園”等策略,推動開封傳統音樂文化在日常環境中的活態傳承。
一、開封優秀音樂傳統文化的歷史脈絡梳理
(一)古代時期
開封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開封地區作為中原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音樂活動較為豐富。原始的歌舞形式在祭祀、慶典等活動中廣泛存在,這些音樂形式多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關,具有簡單、質樸的特點。
唐宋時期,開封發展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音樂文化達到了鼎盛。宮廷音樂規模宏大,樂舞種類繁多。唐代的十部樂在開封宮廷中得以展示,融合了不同地區的音樂特色。宋代宮廷則設立了教坊等專門的音樂機構,培養了大量的專業樂工。
民間音樂也十分活躍,瓦肆勾欄成為市民娛樂的重要場所,各種說唱、戲曲等音樂形式在這里蓬勃發展。例如,宋代的諸宮調對后世戲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近現代時期
近現代以來,開封音樂文化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傳統音樂形式受到了新的音樂思潮的影響,一些音樂元素和表演形式進行了創新和改良。同時,一些新興的音樂形式如現代歌曲、交響樂等也逐漸傳入開封。
在近現代社會變革的背景下,開封音樂的傳承與保護也開始受到關注。在音樂整理方面,一些學者和音樂工作者開始對開封的傳統音樂進行收集、整理和研究,相繼出版了《開封民間音樂集》《豫劇音樂研究》等重要文獻。這些出版物為開封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礎。在音樂教育方面,開封的一些中小學將豫劇、開封盤鼓等音樂形式納入學校的藝術教育課程,通過課堂教學、社團活動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和學習開封的傳統音樂。一些專業的音樂院校也開始關注開封音樂的研究和教學,開設了相關的課程和研究方向,培養了一批專業的音樂人才。在音樂傳承方面,民間藝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下一代。許多民間藝人成立了自己的表演團隊,在民間進行演出,傳承和弘揚開封傳統音樂文化。例如,開封盤鼓的一些傳承者組成盤鼓隊,參加各種慶典活動和比賽,通過表演展示開封盤鼓的魅力,吸引了更多的人關注和學習開封盤鼓。同時,一些民間藝人還積極參與音樂創作,將傳統音樂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創作出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音樂作品,為開封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開封優秀音樂的種類與特色分析
開封優秀音樂傳統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原地域文化的沃土之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中原地區的歷史、民俗、語言等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中原地區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開封作為中原地區的重要城市,其傳統音樂文化承載著中原人民的情感、信仰和生活方式。
(一)大相國寺梵樂
大相國寺梵樂起源于唐宋時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大相國寺作為著名的漢傳佛教十大名剎之一,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大相國寺梵樂在形成過程中,充分吸收了中原地區的民間音樂元素。中原地區的民間音樂風格多樣、旋律優美、節奏明快,這些特點在大相國寺梵樂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大相國寺梵樂的器樂曲,常常運用笙、管、笛、簫等樂器,這些樂器的音色獨特,能夠營造出莊嚴肅穆、寧靜祥和的氛圍,與佛教的教義相契合。同時,大相國寺梵樂的旋律中也融入了中原地區的民間音樂曲調,使梵樂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
(二)開封盤鼓
開封盤鼓歷史悠久,相傳起源于古代的戰鼓,表演形式獨特,一般在集市、祭祀或節慶活動中表演,清代曾廣泛用于送神、求雨等民俗儀式。開封盤鼓有十幾人至幾百人的表演隊伍,表演者在令旗手指揮下,或擊打挎在身前的大鼓,或擊打大镲、馬鑼等銅器,在行進中邊擊邊舞。整個表演氣勢宏大、節奏強烈、熱烈明快、威武壯觀,展現出中原兒女粗獷豪邁的氣概,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2007年3月,開封盤鼓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鑼鼓藝術(開封盤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Ⅱ-123。
(三)祥符調
祥符調是豫劇的一個重要流派,因其發源地河南省封丘縣清河集古屬開封祥符縣而得名。祥符調歷史悠久,是在河南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了其他戲曲劇種的優點,逐漸發展形成的。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原地區獨特的藝術形式。其藝術表演形式豐富多樣,以唱、念、做、打為主要表現手段。祥符調的唱詞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反映了中原地區人民的生活習俗和情感世界,唱腔高亢激昂、婉轉悠揚,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念白采用河南方言,生動形象,富有生活氣息。做功細膩逼真,通過演員的肢體動作和表情,生動地展現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打功則注重武術技巧的運用,動作剛健有力,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在表演中,演員們通過精湛的技藝,將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四)開封民歌
開封民歌是開封地區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作和傳唱的民間歌曲,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開封民歌的體裁豐富多樣,大體可分為小調、燈歌、敘事歌、兒歌、勞動號子及各種叫賣調。開封民歌以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開封優秀音樂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田野調查——創新實踐與傳承現狀
本次田野調查綜合運用了多種方法,包括訪談法、觀察法和錄音錄像法。訪談法主要針對音樂文化傳承人、相關專家學者及當地民眾,獲取他們對開封音樂傳統文化的了解、傳承經歷和發展建議;觀察法用于現場觀看音樂表演,記錄表演形式、演奏技巧和舞臺表現;錄音錄像法則用于保存音樂表演的音頻和視頻資料,為后續分析提供原始素材。調查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實地調查階段,深入開封市的各個區縣,走訪大相國寺、朱仙鎮、鄉鎮街區等文化場所,與多位音樂文化傳承人、觀眾進行面對面訪談,并觀看多場音樂表演;第二階段為現如今開封地區對于其優秀音樂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與途徑的整理。
(一)創新實踐
緊跟潮流:開封文旅創新采用“短視頻 + 非遺”融合路徑,其官方賬號于抖音推出“道雅,還得是開封!”系列內容,并在每周六常態化舉辦開元廣場非遺市集。通過線上短視頻傳播與線下市集體驗的深度聯動,構建起立體化的非遺文化傳播矩陣,為大眾解鎖了沉浸式了解開封非遺文化的全新通道,讓千年非遺在數字時代煥發鮮活生命力。
教育滲透:開封市第二師范附屬小學開發“古詩小唱本”校本課程,將蘇軾的《水調歌頭》譜曲教學,有效提升了學生參與度和學習興趣。
文旅融合:清明上河園推出《大宋·東京夢華》實景演出,將鼓子曲《蝶戀花》與全息投影結合,成為開封夜游的“金字招牌”。
(二)傳承方式與途徑
開封優秀音樂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與途徑主要包括口傳心授、學校教育和社會培訓等,不同的傳承方式各有特點,在傳承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口傳心授是開封優秀音樂傳統文化最直接的傳承方式,至今仍在傳承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大相國寺梵樂的傳承中,樂僧們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將梵樂的演奏技巧、曲目等傳授給下一代。老樂僧會親自示范演奏,講解演奏的要領和注意事項,年輕樂僧則通過模仿和不斷練習來掌握技藝。在開封盤鼓的傳承中,老鼓手會將鼓譜、擊鼓技巧等傳授給年輕鼓手,年輕鼓手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提高。這種傳承方式能夠確保音樂文化的原汁原味,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口傳心授主要依賴于傳承者的記憶和口頭表達,容易出現遺漏和偏差。而且,這種傳承方式效率較低,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培養出一名合格的傳承者。
學校教育是傳承開封優秀音樂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開封市的一些學校開始重視傳統音樂的教育,將大相國寺梵樂、開封盤鼓、祥符調等納入學校的藝術教育課程。通過課堂教學、社團活動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和學習開封的傳統音樂。在開封市的一些中小學,開設了盤鼓社團,邀請民間藝人擔任指導教師,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盤鼓訓練和表演。學校教育的優勢在于能夠系統地傳授音樂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為傳承培養后備人才。然而,在學校教育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由于學校的教學任務較重,傳統音樂文化課程的課時相對較少,難以深入開展教學;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對傳統音樂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教學質量有待提高。
社會培訓也是傳承開封優秀音樂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一些民間藝術團體、文化機構等開展了針對傳統音樂的培訓活動,為音樂愛好者提供了學習的機會。開封市的一些民間藝術團體開設了祥符調培訓班,邀請專業的戲曲演員授課,吸引了許多戲曲愛好者前來學習。社會培訓的靈活性較高,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學習需求,但也存在培訓質量參差不齊、缺乏規范管理等問題。一些培訓機構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教學質量,導致學員無法真正學到精髓。
四、“高雅藝術進校園” 助力開封音樂傳統文化傳承
“高雅藝術進校園”是推動開封優秀音樂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戰略,通過系統性、多元化的實踐舉措,在校園內構建起傳統文化傳播的堅實陣地,為文化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在活動開展層面,開封各學校需積極搭建與本土音樂藝術對接的橋梁,例如開封文旅在開封非遺市集中的展演名單:河南墜子、開封大鼓書、翟氏嗩吶、宋風四雅等項目,定期邀請傳承人、表演藝術家走進校園,舉辦“開封音樂文化大講堂”系列專題講座。藝術家們不僅能夠現場演奏傳統樂器、演唱經典曲目,還能結合歷史故事與文化背景,深入淺出地講解開封音樂傳統文化的內涵,使學生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價值。此外,學校還應定期舉辦“開封音樂校園文化節”,開展盤鼓演奏大賽、豫劇唱腔模仿秀、合唱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音樂的魅力,培養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師資建設是保障“高雅藝術進校園”成效的關鍵。一方面,開封市教育部門與文化部門合作,組織專業教師參加傳統文化培訓課程,邀請非遺傳承人、專家授課,提升教師對開封傳統的理論認知與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建立“非遺傳承人駐校”機制,聘請名家擔任學校藝術社團的指導教師,通過一對一、手把手的教學,將傳統技藝與文化精髓傳遞給學生,為學校教育注入專業力量。例如,開封職業學院在2025年正式獲批“刺繡設計與工藝”專業,成為河南省首個開設該專業的高職院校,構建起“汴繡技法實訓—文創產品設計—智能生產管理”三位一體課程體系,致力于培養既精通針法,又掌握數字化設計的復合型人才。學校還聘請苗煒、陳連義、張繼中等非遺傳承人,設立大師工作室,實施“師徒制”教學。同時,開設了汴繡、木版年畫、官瓷等非遺公共選修課,自開課以來,累計報名近2000人次。讓學生體驗非遺之趣 ,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課程融合則進一步深化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在音樂課程中,將開封傳統音樂元素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課程。例如,在樂理知識教學中,引入開封盤鼓的節奏特點進行講解;在聲樂教學中,教授學生演唱經典的祥符調選段和開封民歌。同時,跨學科整合資源,將音樂與語文、歷史學科相結合,通過分析開封民歌中的歌詞內容,解讀當地的民俗風情與歷史變遷;以祥符調戲曲故事為載體,開展文學賞析與歷史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多元學科的交融中全面、深入地理解開封音樂傳統文化,形成文化傳承的綜合素養。
“高雅藝術進校園”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青少年對開封優秀音樂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意識,為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培育了堅實的人才基礎,讓古老的音樂文化在校園這片沃土上綻放新的光彩。
結 語
開封音樂既是歷史記憶的載體,也是當代文化創新的試驗田。在文化自信戰略下,需以“創造性轉化”激活傳統基因,使千年鼓韻繼續響徹世界。希望能有更多學者關注這一領域,進一步拓寬研究視角,挖掘文化內涵,通過多方協作,讓開封優秀音樂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光芒,成為增強文化自信、推動地方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注入持久活力。
參考文獻:
[1] 趙宏聲.論宋代音樂商業化模式對開封文化發展的啟示[J].河南社會科學,2009,17(5):216-217.
[2] 徐玉潔.開封新音樂教育發展研究(1912-1937)[D].開封:河南大學,2023.
[3] 崔一騫.文化自信視野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戲劇之家,2023,(27):78-80.
[4] 劉霞.古都梵音[D].開封:河南大學,2011.
[5] 馬振林.開封盤鼓及其音樂特征[J].中國音樂學,1996(S1):21-26.
[6] 劉金玲,崔學榮.文化自信視野中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以山東傳統音樂文化為例[J].東岳論叢,2016,37(2):189-192.
(責任編輯:金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