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如何有效保護和傳承民族音樂。通過分析民族音樂的文化、歷史和教育價值,識別當前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保護策略和傳承路徑。結合真實數據和案例展示,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保護措施和傳承方案,以促進民族音樂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音樂;保護傳承;文化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 J6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8-0-03
民族音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它記錄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然而,隨著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推進,民族音樂的傳承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如何保護和傳承民族音樂成為亟待解決的文化課題。本文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探討民族音樂保護的必要性及其面臨的挑戰,提出合理的保護與傳承策略,以期在保障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同時推動民族音樂的可持續發展。
一、民族音樂保護的必要性
(一)民族音樂的文化價值
民族音樂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表達形式,蘊含了各地人民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自然崇拜和歷史記憶,因而具有極其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征。例如,中國的苗族、壯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世代流傳的原生態民歌是其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情感表達的直接體現。這些音樂作品并非單純的藝術創作,而是將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勞動場景、宗教儀式甚至自然環境融入了旋律之中。侗族大歌以多聲部的和諧著稱,旋律優美且富有層次感,廣泛用于侗族婚禮、祭祀等儀式,歌聲中蘊含著對祖先的敬仰和對自然的感恩。苗族山歌則以悠揚的旋律、樸實的音調抒發人們對家鄉山水的依戀及對生活的熱愛。每一種音樂形式都展示了該民族對生活的獨特理解,且在旋律、節奏、歌詞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趨同現象日益顯著,許多地區的傳統音樂正在被同質化的流行音樂所取代,保護民族音樂不僅是對特定音樂形式的保護,還是對多樣文化生態的維護。民族音樂作為文化多樣性的標志,可以讓不同群體在多元文化環境中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和身份認同,特別是對少數民族而言,原生態民歌等傳統音樂形式是族群記憶的延續,反映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這種音樂具有強烈的集體意識和民族凝聚力,是維系民族團結和認同的重要精神紐帶。因此,保護民族音樂不僅關乎音樂本身的存續,還是對多樣化文化生活方式和民族身份的有效捍衛。
(二)民族音樂的歷史價值
民族音樂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遺產,不僅僅是聲音的傳承,更是民族記憶與歷史的“活化石”,記錄著各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會結構及人際關系。每一種音樂形式背后,往往都隱含著這個民族曾經的生活圖景和精神信仰。例如,蒙古族的長調歌聲悠遠綿長,這種獨特的音樂形式展現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廣袤背景,仿佛是在遼闊的草原上訴說著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家園的眷戀。蒙古族長調中的高亢和寬廣的節奏不僅象征著牧民們對自由生活的追求,還蘊含了草原游牧民族的樂觀和堅忍精神。長調在演唱時通常不伴有樂器,以獨特的嗓音技巧,模仿自然之音,產生出與天地相和的共鳴。這種音樂形式本身就是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記錄了草原民族世代傳承的生存智慧與對自然的理解。而藏族的藏戲則融入了宗教儀式和民間傳說,是藏族宗教信仰與戲劇藝術的結晶。藏戲的演出場面恢宏,音樂多為僧侶吟誦和樂器演奏的結合,表現出濃厚的宗教色彩,表達了藏族人民對神靈的崇拜和對生命的敬畏。保護這些民族音樂,不僅僅是保存一段動聽的旋律或一種表演形式,更是對歷史記憶的保存。
(三)民族音樂的教育價值
民族音樂作為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不僅承載了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表達,還能在教育中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將民族音樂融入現代教育體系,可以使學生在藝術熏陶中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根源和歷史背景。這種音樂教育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授,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記憶的傳遞。例如,在一些少數民族聚集的學校中,將民族音樂納入音樂課程或選修課程,有助于學生通過學習傳統的曲調、唱法和演奏技巧,逐步掌握本民族特有的音樂元素,從而增強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此外,民族音樂還可以通過集體活動如校內音樂節、文化周等,作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紐帶,為校園營造出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圍。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既是學習者也是傳播者,在展示和表演民族音樂時,通過互動,進一步加深對民族音樂的理解。通過音樂教育,民族音樂的豐富內涵得以被更多年輕人理解和接受,使得文化傳承不僅停留在書本和課堂,更融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
二、民族音樂保護與傳承的現狀分析
(一)保護措施的不足與現存問題
近年來,盡管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民族音樂的保護仍然面臨諸多困難。資金短缺是制約民族音樂保護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資金不足,許多珍貴的民族音樂資料無法得到有效收集、整理與保存,更無法開展廣泛的宣傳與推廣活動。法律保護體系的不完善加劇了這一困境,我國對于民族音樂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仍有待加強,一些傳承人因缺乏法律保障而面臨權益受損的風險。盡管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政策往往難以得到有效執行。一些地方政府對于民族音樂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夠,造成保護措施流于形式,無法真正落到實處。在這種背景下,部分民族音樂甚至出現瀕危現象。一些傳統曲目因缺乏傳承人和資金支持而逐漸失傳,這對于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例如,某市對當地民族音樂的調研顯示,約40%的傳統曲目在年輕人中知名度極低,且少數民族音樂傳承人逐年減少,這一現象令人擔憂。
(二)現代化生活的沖擊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娛樂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流行音樂的盛行使得民族音樂的影響力逐步下降,許多年輕人更傾向于接受現代音樂風格,而忽略傳統民族音樂。這種趨勢導致民族音樂市場萎縮,使得民族音樂的傳承鏈條逐漸斷裂。據統計,約有70%的年輕人表示對民族音樂接觸較少,甚至完全不了解。這一現象反映出當前社會對民族音樂的忽視。在現代化生活的沖擊下,民族音樂面臨著被邊緣化和遺忘的風險,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有可能永遠消失。
(三)民族音樂保護的相關數據
我國擁有豐富的少數民族音樂資源,其中許多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在傳統音樂等與音樂藝術有關的遺產名錄中,少數民族遺產名錄占總數的26.2%,這一比例遠高于少數民族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占比(8.89%),根據文化部門的統計,目前我國共有2000余種民族音樂曲目被列入地方非遺項目。這一數字雖然龐大,但其中超過60%的曲目面臨傳承人匱乏的危機。這意味著許多珍貴的民族音樂曲目可能因缺乏傳承人而逐漸失傳。這一數據再次凸顯了民族音樂保護與傳承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三、民族音樂保護與傳承的策略與措施
(一)政府與民間合作的機制構建
民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既需要制度支持,又需要民間的廣泛參與。政府部門在保護民族音樂中扮演著主導角色,通過制定相關的行政法規,能夠為民族音樂的傳承提供法律保障。比如,可以將民族音樂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明確規定政府部門在保護民族音樂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同時,應當建立專項資金支持民族音樂保護工作,資助傳統音樂的采集、記錄和整理,資助傳承人或藝術家進行教學活動,并向保護單位或社區提供資金,幫助其舉辦與民族音樂相關的傳承活動和文化展示。同時,民間的力量同樣不可或缺。社區、非政府組織、文化協會等民間力量應從基層出發,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喚起更多民眾對民族音樂的關注。比如,一些社區可以定期舉辦民族音樂的展示活動,邀請民族音樂傳承人進行現場表演,或組織傳統音樂教學班,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身體驗和學習民族音樂。此外,民間組織和文化協會還可以聯合社會各界資源,推廣和宣傳民族音樂節等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讓更多民眾了解并參與到民族音樂的保護中來。民族音樂節不僅是音樂的展示,還是文化交流的平臺,有利于民族音樂的推廣,以及加深和加強各族群間的理解與溝通。
(二)學校與社區的教育傳承
將民族音樂納入學校課程,特別是在民族地區的學校課程中,這不僅是一種藝術教育的創新,而且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這種課程設置可以讓學生在成長的關鍵階段接觸到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使他們在年少時便對本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體驗。比如,在課程中,學生可以學習到家鄉的傳統樂器、曲調和演唱方法,這些音樂內容不僅能豐富他們的藝術素養,還能幫助他們從音樂的韻律中感受到民族的獨特氣質與精神內涵。此外,通過系統化的教學,學生可以了解到民族音樂背后的故事,如其起源、演變及在節慶、禮儀中的實際應用,這樣的知識會讓他們更全面地理解民族音樂的意義。與此同時,社區組織的文化工作坊和音樂課可以補充學校課程的不足,為年輕人提供更加靈活的學習機會。社區可以邀請民族音樂的傳承人和民間藝人授課,通過互動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和體驗傳統音樂。這種形式的學習更接地氣,能夠讓年輕人有更多機會親身實踐,體會到民族音樂的美妙。例如,在西藏的社區音樂工作坊中,年輕人可以學習藏族特有的宗教音樂和舞蹈,參與傳統儀式的表演,切身感受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這種實踐經歷能夠加深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通過學校與社區的聯動,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與實踐體驗之間建立起全面的認知和情感連接。學校課程為他們打下扎實的音樂基礎,而社區活動則讓他們在真實的場景中領悟民族音樂的價值。這種早期教育和社區體驗相結合的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年輕一代對民族音樂的認知和熱愛,增強他們的文化歸屬感和自豪感,從而為民族音樂的長久傳承奠定堅實基礎。
(三)利用數字化技術的傳承創新
數字化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民族音樂的保護和傳承開辟了全新的道路,使得這種傳統藝術形式能夠以更加生動、多樣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通過在線平臺,如短視頻、直播和社交媒體,民族音樂得以快速傳播并跨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例如,在短視頻平臺上,很多民族音樂傳承人和年輕的民間藝人通過展示他們的音樂作品、演奏技巧及日常生活,向廣大用戶分享自己民族的音樂文化。許多藏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音樂視頻在短時間內獲得了數百萬的觀看量和點贊,吸引了大量年輕用戶的關注。這種數字化傳播方式不僅讓傳統民族音樂走向更廣闊的受眾群體,還激發了更多年輕人對民族音樂的興趣,甚至開始主動學習和分享。此外,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的引入,更是讓民族音樂的體驗方式大大升級。通過VR技術,用戶可以身臨其境般地參與一場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表演,仿佛來到了音樂產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中。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觀眾不僅能聽到音樂,還能感受到音樂背后所承載的文化氛圍。比如,通過AR技術,用戶可以在手機或平板上看到虛擬的民族樂器,并在屏幕上互動或學習其演奏方法。這種新穎的體驗讓用戶可以用更生動的方式了解和感受民族音樂,打破了傳統音樂學習和欣賞的場景限制,使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和便捷。數字化技術帶來的傳播便利和體驗升級,大大拓寬了民族音樂的傳承途徑,讓這種原本小眾的傳統藝術通過線上活動獲得了更廣泛的傳播。
四、民族音樂保護與傳承的實踐案例與成效
(一)非遺傳承人的傳承模式
許多地區依靠非遺傳承人對民族音樂進行傳承。傳承人通過“師帶徒”的方式將技藝傳遞給年輕人,在實際演奏中進行教學,確保技藝不失真、不變形。例如,貴州的苗族民歌傳承人定期組織弟子傳授技藝,確保文化代際傳承的連續性。
(二)音樂節與文化展覽的助力
每年定期舉辦的民族音樂節和文化展覽在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承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活動不僅增加了民族音樂的曝光度,還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參與。例如,西南地區的“民族之聲”音樂節每年吸引超過10萬人次參與,成為民族音樂推廣的重要平臺。
(三)數字平臺的創新案例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許多地方政府和機構利用短視頻平臺宣傳民族音樂,通過直播和線上演出擴大影響力。例如,某短視頻平臺上的民族音樂短視頻瀏覽量達到5000萬,為民族音樂的推廣注入了新的活力。
結 語
民族音樂是人類文化遺產的珍貴財富,是民族精神的生動表達。保護和傳承民族音樂不僅有助于保持文化多樣性,還可以在現代社會中發揮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教育作用。社會應在多方努力下,通過政策保護、教育傳承及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保護體系,為民族音樂的長久傳承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易叢悅.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4(3):109-112.
[2] 李麗莉.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J].作家天地,2020(11):155-156.
[3] 李夏.“互聯網+”視域下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J].包裝工程,2018,39(22):92-96.
[4] 太星南.文化自信視域下的邊疆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20(1):68-72.
[5] 王曄.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黑龍江少數民族曲藝音樂的保護與傳承—以達斡爾族烏欽、赫哲族伊瑪堪、鄂倫春族摩蘇昆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6(6):142-147.
(責任編輯:趙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