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應用,在技能市場上都表現為既有技能供給與當前及未來技能需求的激烈碰撞。因此,在人類社會進入技術創新頻發的時代,當科技創新擔綱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成為共識,任何一個經濟體,無論制度、體制如何,都要高度重視勞動力技能形成。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了我國于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會的目標。那么,著手落地建設具有覆蓋全民、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特征的技能型社會,需要前置性地理清兩個關鍵問題。
其一,技能型社會的功能是促進技能供需匹配,這高度依賴覆蓋技能形成與使用全鏈條的制度生態建設。從全社會技能形成的結果看,技能型社會要建立具有自動實現技能供需匹配的制度生態,將完善制度體系作為新技能的自動供給穩定器。我國在技能供給環節(學校教育、培訓)已形成穩定的制度,但要實現動態技能供需匹配,技能供給必須有的放矢。一方面,在技能供給前端需建立技能預測制度,依據技能預測結果動態調整技能供給,實現技能供需動態匹配。另一方面,技能供給后端是技能使用,達成技能良性使用是促進勞動力踐行終身技能形成、為獲得美好生活而實現終身學習的源動力。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除了面向常規勞動力的技能使用制度,更要面向弱勢群體建立技能保護制度,攜手他們走進未來技能。可見,能夠促進技能供需動態匹配的技能型社會制度生態至少要包括技能預測制度、技能形成制度、技能使用制度和技能保護制度。
其二,高質量就業的本質是技能供需匹配,建設技能型社會急需技能形成微觀領域的研究與探索。從宏觀看,學術語境下的高質量就業通常指向就業環境、社會保險參保率、行業平均工資等評測指標,高度依賴于前述技能型社會的制度生態建設,當前亟待推進能夠將技能型社會與高質量就業相結合的微觀視角研究。2017年,英國上議院從個體全面發展的視角提出,技能型社會中的卓越教育要同時滿足技能和完整人的發展需求。因此,探討技能型社會促進高質量就業,就不單純是在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階段探討如何實現短期技能匹配的初次就業問題,而更應該是一個能夠兼顧崗位短期技能需求與全周期技能形成的全教育體系問題。鑒于大學生就業難題迫在眉睫,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技能供給亟待關注以下問題:如何識別技能需求的演變趨勢?如何勾勒工作崗位、工作任務的技能需求結構?產教融合項目是否只響應實時技能需求?需要做出哪些改變才能賦能畢業生在全生命周期中習得、適應新技能以實現動態就業迭代?上述技能需求如何融人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全過程?
綜上,從 2021年提出建設技能型社會至今已近四年,“技能中國行動”(2021年6月)、《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2024年10月)“技能照亮前程”(2025年3月)等政策是對建設技能型社會制度生態的及時響應,而技能形成的研究與實踐也應從制度的宏觀視角轉向教育的微觀視角,讓技能型社會、技能供需匹配、高質量就業等落腳于終身技能形成與人的全面發展。
(張學英,博士,東莞理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