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25)08-0040-08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并實施“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和“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這一文件明確了以現代職業教育全面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大戰略目標,其發布與實施標志著我國產業工人隊伍建設邁入新的發展階段,也對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賦能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職能。\"現代職業教育肩負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不僅能為國家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還能在提升工人整體素質、增強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有研究指出,“能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首要關注的問題”[2]。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及優化課程體系等多重舉措,職業教育能夠為產業工人提供多樣化的培訓與技術支持,使其更好地契合現代產業發展需求,同時有力激發產業工人的創造力與學習主動性。然而,回顧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存在忽視市場規律和區域發展特點等問題,導致勞動力市場出現技能人才層次不均衡等突出矛盾。[3]另外,當前職業教育還面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辦學和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參差不齊、有利于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4]等問題。因此,厘清現代職業教育賦能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內在機理,并探索具體的實施路徑,對解決這些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本文將從價值、機理和路徑三個層面,深入探討現代職業教育賦能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關鍵問題。首先,剖析職業教育在提升產業工人綜合素質、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多重價值:其次,從理論、實踐和需求三個角度,揭示職業教育賦能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內在邏輯;最后,總結實現職業教育賦能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具體路徑與策略,提出通過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優化等手段,全面提升產業工人隊伍素質,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現代職業教育賦能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價值探析
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推進,需要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作為有力人才支撐。高質量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不僅是提升產業工人技能水平的關鍵,還在促進產業工人全面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一)社會價值:通過人才供給增強社會整體創新能力
第一,現代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有利于提升社會整體創新能力。2014年5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強調了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對深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就業的重要意義。在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高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能為產業工人提供系統性的技能培訓,助力其緊跟現代技術技能最新趨勢,成長為適應現代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職業教育持續的人才供給,既滿足了社會對高技能產業工人的需求,又有效提升社會整體創新能力,進而推動社會經濟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第二,職業教育在促進社會公平的同時,也為創新型人才提供更多發展機會。職業教育秉持開放、公平的理念,向農村人口、外來移民及弱勢群體等更廣泛人群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旨在消除偏見與歧視,創造平等教育機會。5隨著現代職業教育的普及,農村勞動力、城市低收入人員和失業人員等不同社會群體,得以獲得技能提升和更好的就業機會。現代職業教育提供的多元化教育模式,為創新型社會奠定人才基礎,促使更多社會群體投身經濟創新驅動發展實踐,為提升社會整體創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撐。
第三,職業教育通過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推動區域創新能力協同發展。隨著教育資源向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傾斜,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水平逐步提高,促進了城鄉技術交流與人才流動,為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注人創新活力。特別是通過政策支持與資源投入,職業教育在欠發達地區實現了教育師資共建、共治、共享,推動農民職業教育的均衡發展與質量提升。這種資源配置優化,不僅提高了城鄉經濟融合度,更為國家新型城鎮化和創新型社會建設提供智力支持與創新動力。
(二)經濟價值: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撐
第一,職業教育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的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現代產業轉型升級對產業工人的職業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須職業教育提供系統性的培訓支持[7]。隨著現代經濟發展的加速,高技能勞動力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在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中,高素質技術工人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職業教育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及時調整和更新課程內容,確保學生掌握最新行業標準與技術技能,為提高生產效率、推動技術創新筑牢基礎。
第二,現代職業教育對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意義重大。高技能人才是現代企業培育人力資本優勢、打造核心競爭力、激發創新活力的關鍵生產要素。[8職業教育持續為企業提供技術儲備和勞動力更新支持,成為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的重要動力。由此,構建校企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是學校人才培養的需要,更是企業實現自主創新、增強競爭力的關鍵。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職業教育精準對接企業需求,既能幫助企業解決技術人員短缺問題,又能在提升技術研發能力、促進產業升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職業教育體系的靈活性提升了產業工人在勞動力市場中的適應性。高質量技能人才是產業工人的中堅力量,對企業提升競爭力、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和實現“制造強國\"戰略至關重要。[10]受經濟周期波動、技術變革等因素影響,勞動力市場不斷變化,要求就業者快速調整自身技能以適應新崗位需求。職業教育通過開展技能更新和再培訓,幫助產業工人提升職業技能、積累工作經驗,增強其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此外,針對性的職業教育培訓還能促進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間的合理流動,提升產業工人對不同崗位的適應力,助力社會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三)個人價值:提升產業工人職業競爭力與發展前景
第一,職業教育顯著增強產業工人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實現高質量就業,離不開高水平的職業教育對勞動者就業和創業能力的培育,這有助于整體提升技術技能人才隊伍素質。[1對于產業工人而言,通過職業教育學習,既能提升專業技能,又能夯實理論素養,使其更好地契合行業標準與崗位需求。此外,職業教育的專業實習課程注重真實工作場景實踐,讓工人能夠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12]因此,系統化的職業教育培訓與理論學習,能夠助力產業工人從容應對崗位挑戰、持續提升專業技能,進而推動其職業生涯長遠發展。
第二,職業教育為產業工人搭建良好的職業晉升通道。對德國職業教育領域的研究表明,技術工人通過持續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能夠獲得更多職業發展機遇與社會認可。[13]職業教育聚焦實際技能提升,并與崗位晉升機制緊密銜接,這不僅有助于產業工人成長為技術骨干或進入管理層,還能增強其職業滿足感與就業穩定性。通過將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有機結合,職業教育為產業工人提升技術技能水平創造了條件,同時賦予其更強的職場競爭力與更多的發展機會。
第三,職業教育遵循終身學習理念,助力產業工人在動態產業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應主動服務全民終身學習體系構建”。[14]隨著產業技術加速迭代,職業教育通過提供靈活多樣的學習機會與進修課程,幫助產業工人及時更新職業技能,適應就業市場新變化。這種持續學習機制,不僅拓寬了產業工人的職業發展路徑,還能激發其在工作中的適應性與創造力。終身學習理念的廣泛傳播,確保產業工人在職業生涯各階段都能保持良好的競爭力,為其職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二、現代職業教育賦能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邏輯機理
在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進程中,現代職業教育通過賦能產業發展、推動技術革新、提升工人技能,為產業工人隊伍的全面發展提供關鍵支撐。系統探究其理論邏輯、實踐邏輯與需求邏輯,不僅能揭示職業教育精準賦能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內在規律,還能為推動現代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引。
(一)理論邏輯:促進產業工人全面發展
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追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5]。這一論述深刻闡釋了教育在促進個人全面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對教育本質的深刻認知,也為新時代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為契合新時代產業發展需求,現代職業教育需突破傳統技能培訓的局限,在助力產業工人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著重提升其文化修養、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等綜合素質。這種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有助于產業工人在復雜多變的生產環境中從容應對技術變革與崗位調整,同時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智力支持與人才保障。
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實踐表明,其培養目標應從塑造“經濟人\"向培育“社會人\"轉變,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達成自信、自主、自立、自強和自律的教育目標。[16隨著社會對復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長,職業教育內容正朝著多學科融合的方向發展。例如,職業院校課程體系除技術類課程外,還涵蓋文化素質教育、創新能力培養及社會責任意識培育等內容。通過推進課程改革、優化教學模式、強化實踐教學等舉措,現代職業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其在產業變革中的適應能力。
現代職業教育為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筑牢人本基礎,并以此為依托助力勞動者追求更高生活質量,推動個人全面發展。[17]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使命,也是辦好現代職業教育的根本遵循。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發展職業教育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面對現代產業對勞動者綜合素質的更高要求,職業教育需在強化技術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創新意識與崗位適應能力的綜合培育。“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促進全民終身學習、服務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當務之急。”[18]高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在提升產業工人技術技能的同時,能進一步增強其綜合素養,推動全面發展,為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二)實踐邏輯:產教融合推動產業工人技能提升
加快構建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是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支撐。《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強調,要“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明確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辦學方向。隨著我國職業教育辦學規模持續擴大、辦學層次不斷提升,產教融合已成為實現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對接、提升產業工人技能的重要途徑。堅持產教融合辦學,既是推動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實踐需求,也是新時代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當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實踐中,多數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合作停留在提供實習崗位和實訓場地等淺層次,在課程開發、教學設計等關鍵環節的參與度不足。[19]企業對職業教育實踐參與不充分、產教融合深度欠缺,仍是深化產教融合面臨的現實挑戰。為實現職業教育與行業需求的高水平對接,需加強職業院校與企業的戰略合作,引導企業深度參與課程設計、教學評估和實訓項目開發等教育教學活動。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優化校企合作模式,既能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又能精準匹配勞動力市場需求,為企業培養高素質的產業工人。
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亟須構建靈活的產教融合培訓體系,滿足勞動者在職業生涯不同階段的技能需求,提升整體勞動素養。[20]深化產教融合辦學模式,要求職業院校根據勞動力市場變化和技術發展情況,動態調整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同時,企業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參與方,應積極響應政策,深度參與職業院校的課程設計、實踐指導和評估反饋,為職業教育注人行業資源與實踐經驗。通過高質量的動態課程調整和教學優化,現代職業教育不僅能助力產業工人適應技術變革與崗位需求,還能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的人才支撐。
(三)需求邏輯:應對產業變革與社會需求的必然選擇
隨著現代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社會對高素質工人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當前職業教育在滿足新技術發展和產業轉型對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方面存在不足,具體表現為社會認可度較低、吸引力不足,以及國際化競爭力薄弱等問題。[21現代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不僅要求產業工人具備傳統技術操作能力,更需要他們在新生產環境中靈活應對新技術、新設備帶來的挑戰。這些產業發展的新變化,對職業教育的適應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對快速迭代的技術環境,職業教育需強化多方協同培養的能力,將企業真實項目融入教學實踐,幫助學生提升應對新技術場景的實際工作能力。[22]在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不斷深化的背景下,高質量的現代職業教育能夠將行業標準與前沿技術納入課程體系,及時將動態變化的產業需求轉化為教學內容。這使得學生在校期間能夠積累豐富實踐經驗,有效增強其對未來技術變革的適應能力。通過緊密對接職業教育與企業需求,既能滿足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又能提升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崗位適應性和職業競爭力,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為更好地契合現代社會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現代職業教育需將培養重心從單一專業技能轉向綜合素質[23]。在我國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社會對產業工人的要求已突破傳統技術操作范疇,延伸至創新思維、團隊協作及復雜問題解決能力等多個維度。為實現現代產業工人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現代職業教育應注重提升綜合素質,建立動態調整的人才培養標準、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推動職業教育整體層次的提升。[24]因此,重視綜合素質培養不僅是現代職業教育順應產業發展需求的戰略選擇,更是提升產業工人崗位適應性和創新能力、滿足未來行業發展需求的關鍵路徑。
三、現代職業教育賦能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實踐路徑
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現代職業教育需立足中國實際,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強化校企合作、優化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等多元路徑,全面提升產業工人隊伍素質,為新時代產業變革提供有力支撐。
(一)推動產教融合:構建緊密對接產業需求的育人體系
第一,明確產教融合辦學定位,確保職業教育同產業需求精準對接。在區域合作持續深化的背景下,職業教育資源共享與均衡發展成為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向[25]。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大幅提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培育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以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對接。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加快構建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這些政策為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指明方向、提供制度保障,使產教融合成為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路徑。產教融合政策搭建了職業教育與產業溝通的橋梁,促進職業院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上的深度協作。現代職業教育應積極落實產教融合定位,推動相關政策落地,增強職業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產業工人隊伍素質的提升筑牢基礎。
第二,促進職業教育資源與現代產業資源深度整合,夯實產教融合長效機制。“產教融合的核心是教育與產業的深度合作與資源整合。\"[26]推進產教融合,需整合教育與產業優質資源,建立長期穩定的對接機制。職業教育機構與企業可通過共建實訓基地、共享先進設備、引入企業技術專家等方式,開展深度合作,讓學生及時了解行業前沿動態,針對性地進行崗位技能學習。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有機協同,不僅能為產教融合提供有力支撐,還能提升職業教育的實踐性和實用性,助力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崗位需求。
第三,構建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技能評價體系,將行業標準融入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應統籌學校培養與企業培訓,以企業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評價為重要考核指標[27]。產教融合不僅涉及資源和課程的對接,更需要職業標準的統一。英國在構建技能型社會過程中,通過立法明確雇主在技能培養中的責任,鼓勵企業與學校合作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并提供資金支持,其經驗值得借鑒。[28]當前,職業院校可聯合行業協會與企業共同制定評價標準,使學生在校期間獲得行業認可的技能認證。基于行業標準的評價機制,既能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能為企業提供可靠的用人依據,推動產業工人隊伍素質提升與高質量發展。
(二)強化校企合作:搭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平臺
第一,建設校企聯合實訓基地,助力學生熟悉實際崗位流程。職業院校的實訓教學改革應緊扣產業需求,通過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引入企業生產設備和技術指導,讓學生及時掌握行業前沿技能,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9]校企聯合實訓模式將企業資源與實踐經驗融入職業教育,推動課程教學內容優化,使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更加契合。企業深度參與實訓教學,既能滿足學生學習與實踐的需求,又能為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實現校企合作的雙贏。這一模式的深化,為學生職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現代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礎。
第二,推動企業深度參與教學過程,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水平。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密切協作,企業需求應成為學校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30]。在新時代背景下,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高素質產業工人,是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共同責任。為此,職業院校需因地制宜,通過共建實訓項目、引入行業案例等方式,促進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教學。校企合作的深入推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其成長為新時代產業工人筑牢根基。
第三,鼓勵企業提供實際項目,助力學生積累復雜問題解決經驗。基于職業教育的特性,教師應以企業真實項目為教學載體,設計任務導向、過程導向的教學內容,還原真實工作場景。[312019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等七部門印發的《關于教育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發展提高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鼓勵有關院校引入企業真實項目和案例,開發或引入多種形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將實際項目引入課堂,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專業經驗,為未來職業發展做好準備。以企業實際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有效促進職業教育與企業用人需求的深度對接。
(三)優化課程體系:滿足產業升級的多元化需求
第一,動態調整課程設置,確保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規范職業院校設置”。基于此,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應推動專業與產業全方位對接,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流程的深度融合。[32]隨著產業技術快速迭代,職業院校需依據產業動態及時調整課程內容,持續優化課程體系。這種動態調整的課程設置模式,既能提升學生對新技術的適應能力,又能增強其未來的崗位競爭力。
第二,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不同,職業教育更強調實踐技能與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以幫助學生快速適應崗位需求、解決實際問題。[33]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模擬生產環境、引入真實工作場景等方式,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深度整合,推動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用技能。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強化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還能滿足現代產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為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第三,打造多層次課程體系,滿足產業工人差異化技能提升需求。以美國為例,部分州推行的“課程選擇\"項目,為學生提供了靈活的學習機會,有效滿足了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34]我國職業院校可借鑒這一模式,通過成人教育、在線課程、開放式學習等多元化途徑,構建覆蓋從基礎技能到高級技術的多層次課程體系,為產業工人在不同職業階段提供技能提升支持。這種靈活多樣的課程體系,既能滿足產業工人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又能增強其崗位適應能力,為現代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提供穩定的高技能人才保障。
(四)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構建終身學習的職業教育生態
第一,構建全職業周期的學習體系,為產業工人提供靈活多元的終身技能學習渠道。教育機構應根據成人學習特點,提供適配不同職業發展方向的課程選擇與個性化服務,打造助力職業發展的學習環境。[35]在現代產業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傳統全日制學習模式已無法滿足產業工人日益增長的終身學習需求。為此,職業教育需創新教育教學機制,以適應變化的產業環境。職業院校可結合自身辦學特色,通過模塊化課程設置、推廣在線學習平臺、實行彈性學制等方式,為產業工人技能提升提供便利。以終身學習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體系,既能夠幫助產業工人適應崗位變遷,又能推動其技能持續進階,有效滿足現代產業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
第二,推動工學結合的在職教育模式,強化產業工人實際操作能力。以澳大利亞的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學院為例,其約 80% 的學生為在職人員[36],這與我國高職院校形成顯著差異。隨著現代產業對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我國職業教育應積極推廣工學結合模式,為產業工人創造更多技能提升機會。職業院校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同時,需增強在職教育的靈活性與針對性,如開發定制化在線課程、舉辦短期技能培訓、開展彈性實訓項目等,助力在職產業工人快速適應行業新需求。
第三,完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為產業工人提供分階段學習與晉升支持。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實踐表明,注重培養學生職業廣泛適應性,有助于提升其社會生存能力。[37]為保障產業工人全職業周期的學習權益,職業教育需構建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助力其持續提升技能、適應行業變革。例如,美國社區學院的“引導路徑項目”,旨在為教育資源薄弱的群體提供持續技能學習機會,增強其職業規劃與關鍵技能掌握能力。[38]借鑒此類經驗,我國職業院校應聯合企業,構建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支持體系,為產業工人終身學習提供長期規劃與制度保障,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新波,王敬杰,張浩,等.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學習研究之五[J].教育研究,2022(5):4-16.
[2]李維,許佳賓,蔣曉蝶.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使命、挑戰與對策建議[J].教育與經濟,2023(5):12-18.
[3]薛寒,蘇德.復雜適應系統視域下職業教育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進路[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7):196-205.
[4]曾天山.扎實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J].紅旗文稿,2022(17):41-44.
[5]劉曉,徐珍珍.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現實思考與發展定位[J].江蘇高教,2018(1):99-103.
[6]胡原,李婕,高鳴.職業教育提升農民就業創業能力:國際經驗與政策啟示[J].世界農業,2023(7):5-13.
[7]易卓.教育分層、職業分化與新生代農民階層生產機制[J].當代青年研究,2022(3):59-67.
[8]袁冬梅,王妍慧,李恒輝.外商投資自由化影響企業就業技能結構嗎:來自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證據[J].國際貿易問題,2023(12):73-94.
[9]鄧志良,宋建軍.論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校企結合為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2):97-99.
[10]胡珠,張涵萌.數字金融發展與企業技能勞動力結構優化[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4(11):20-35.
[11]曾天山,湯霓,王澤榮.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的重要意義、目標定位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1(23) :35-37.
[12]陳鵬,龐學光.培養完滿的職業人:關于現代職業教育的理論構思[J].教育研究,2013(1):101-107.
[13]郝天聰,石偉平.就業導向,還是生涯導向?:職業教育發展兩難抉擇的破解之策[J].教育科學,2017(2):59-65.
[14]吳雪萍,孫君輝.中國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邏輯與理路:基于嵌入性視角的分析[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88-96.
[1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557.
[16]楊柳.人的全面發展視域下的職業文化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2013(7):45-49.
[17]劉曉,童小晨.職業教育助力高質量充分就業的作用機理與提升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4(2):85-93.
[18]馬廷奇,王雅蓓.統籌“三教\"協同創新的三重邏輯[J].現代教育管理,2024(10):85-94.
[19]景安磊,周海濤.推動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問題與趨向[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50-58.
[20]楊小微.邁向2035: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定位[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38-44.
[21]劉蘭明,王軍紅.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的頂層設計與實現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7(9):84-88.
[22]徐蘭,梅陽寒,王志明.智能制造新應用場景下現場工程師培養的現實困境與路徑優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14):13-21.
[23]劉曉,徐珍珍.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現實思考與發展定位[J].江蘇高教,2018(1):99-103.
[24]董世華,侯長林.現代職業人: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的價值旨歸[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185-192.
[25]胡秀錦.職業教育區域合作政策的分析與思考:基于上海、珠三角兩大區域合作樣本的典型考察[J].教育發展研究,2016(Z1):113-119.
[26]湯慧芹,周斌.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形態演進、現實審視與路徑優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3):21-27.
[27]王亞南.實體融合到制度形塑:交易成本理論視域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困局及其消解[J].高等教育研究,2024(4):46-57.
[28]王建梁,王秀文.英國“技能戰略”的新走向及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21(7):112-120.
[29]朱孝平.實訓教學:優化教學過程的若干要素[J].課程·教材·教法,2011(12):28-31.
[30]林英.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及構建機制的調研[J].中國大學教學,2011(7):85-88.
[31]李瑩.互為主體性哲學關照下的現代職業教育生活世界的構建[J].江蘇高教,2021(3):119-124.[32]王中教,顧永安.建黨一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產教共生關系\"的演變[J].江蘇高教,2021(7):7-16.
[33]何桂美.論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道德教育的整合[J].理論月刊,2011(10):183-185.
[34]朱寧波,崔慧麗.旨在提供公平學習機會的美國“課程選擇”項目[J].比較教育研究,2018(4):86-93.
[35]陳翠文.成人職業教育學習激勵機制研究:基于雙因素理論[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23(3):5-11.[36]吉文林.澳大利亞技能培訓體系對我國高職院校發展方向的啟示[J].江蘇高教,2014(2):149-151.[37]上官子木.從職業規劃教育的缺失看我國基礎教育的缺陷[J].教育科學研究,2009(6):5-9.
[38]馬君,余雅蘭.基于生涯教育的美國社區學院“引導路徑\"項目解析[J].比較教育研究,2022(7):85-94.
(責任編輯:張宇平)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owering the Reform of the Industrial Workers Development: Value, Mechanisms and Pathways
HUXinghua',HUYuling2 (1.ZhejiangBusinessTechnologyInstitute,NingboZhejiang,3150l2China; 2.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Henan,453oo7China)
Abstract:Inthereforofempowering industrialworkers,modernvocationaleducationhsmultiplevaluessuchasenhancingsocietal inovatiocapacityimprovingthecompetitivenessofinustrialworkers,anddrivinghigqualityonomicevelopentFrothe perspectivesofeoreicalgic,racticalgicddemandlogicodevocatioaleducatioanrodesstialsupptordu trialworkerslagotaloleirooigosalloudeveotaningirildciliit tiontoindustrialtransformationtheonextofnewraodevocatioaleducatiocanfectivelyimproethostdatability andinnovationbilityofiustrialokerstoughspecificacticalpathasschasiustrdcatioitegatiote prisecooperation,cuiculumoptimizationandinovativetalentscultivationmechanisms,andprovidestrongsupportforcomprehn sively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industrial workers' team construction.
Keywords: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value; industrial workers; l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