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22-0058-04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5.22.013
Abstract:Aimingattheproblemofthestatu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snothigh,andtheeducational informationmeansaresingle,whichleadstothelackofgraduateteachingdrive,andthelackof postgraduatelearminginititive andinovationabityduringtheteachingofmechanicalgraduatestudentsunderthebackgroundof\"DoubleFirstClas\",this articleinovatesthecu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systemcenteredontheimprovementoftequalityofgraduate students,explorestheefectivedrivingstrategyofcaseteaching,andtheinformationanddigitalteachingofgraduatecourses. Thisstudyisof greatsignificanceforimprovingtheeducationqualityofmechanicalgraduatestudentsandbeterserving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words:graduatestudents;teaching mode;curriculum ideologyandpolitics;case teaching; innovationability
高層次人才關乎國家核心競爭力和民族命運,機械行業(yè)迫切需要具有過硬綜合素質的機械類研究生。作為高等院校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對象,機械類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關乎“雙一流\"建設內涵式發(fā)展,其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一方面體現(xiàn)在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滿足“雙一流\"建設需求。但目前機械類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yǎng)存在課程缺少特色、教學模式單一、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考核機制不完善等問題-4。
課程學習是我國學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特質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保證我國研究生培養(yǎng)成果的必要環(huán)節(jié)。針對機械類研究生課程的特點,提出以項目設計為導向的教學改革探索。教學是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的基本組成部分,在研究生教學過程中處處滲透著對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機械工程學科研究生專業(yè)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系統(tǒng)性,根據課程特點,規(guī)劃和設計教學內容,探討與改進教學方法。
研究生教育要主動聚焦“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把立德樹人貫穿研究生教育全過程,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識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研究生階段是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階段,因此,研究生課程不僅要傳授專業(yè)知識,也要實現(xiàn)思政育人。
筆者在機械類研究生教學中發(fā)現(xiàn)以下突出問題:① 研究生課程建設中存在重專業(yè)、輕思政的問題,課程思政的引領作用不夠。 ② 機械類研究生課程教學形式單一,研究生對課程的興趣不高,學習主動性不強,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 ③ 研究生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不夠,教學手段尚不能滿足研究生多元思維的要求。
因此,本文將創(chuàng)新機械類課程思政的引領作用,探索案例教學有效驅動策略,實踐研究生課程教學的信息化、數字化,以全面提升機械類研究生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
一 課程思政引領價值塑造
針對“雙一流\"背景下,機械類研究生教學中存在重專業(yè)、輕思政、課程思政的引領作用不夠的問題,按照建構主義理論,創(chuàng)建了“課程思政引領價值塑造”的課程思政教學新范式,如圖1所示。
(一)構建課程思政案例庫,挖掘思政元素
1修訂課程教學大綱
按照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修訂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體現(xiàn)課程思政元素及融入方式。如工程倫理課程大綱中提出的思政育人目標:“通過思政案例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精神。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能理解和掌握工程倫理課程的基本理論,激發(fā)和培養(yǎng)未來工程師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安全意識和倫理意識,增強其遵循倫理規(guī)范的自覺性,提升其應對工程倫理問題的能力,讓工程更好地造福社會、造福人類。”
2構建課程思政案例庫
從學科前沿、工程案例和專家學者等多角度構建課程思政案例庫,選擇與知識點契合的思政元素,以新聞報道、視頻等形式有效融入,如機械學科領域的院士等,在介紹其研究成果時引出其家國情懷和科學精神,將課程思政的“鹽\"融入專業(yè)教學的“湯”,實現(xiàn)課程思政育人。如在講解磨損時,引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同伴教學,提升育人效果
1同伴教學,入腦入心
同伴教學法是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埃里克·馬祖爾(EricMazur)開發(fā)的,要求學生在課前閱讀課程內容,組織學生互動和討論,變傳統(tǒng)單一的講授為基于問題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筆者在機械專業(yè)碩士的工程倫理課上,采用同伴教學法,構建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
采用小組參與方式,先自薦組長,由組長挑選隊員組隊。教師提前給出各組的討論主題。各組通過嘩哩嘩哩、網頁等搜集與主題相關的案例,提出討論話題。課堂上進行翻轉教學,各組由1~3人主講、發(fā)起討論互動,各組同學輪番發(fā)表觀點,討論激烈時往往引發(fā)辯論;由教師主導討論的邊界,化解難點。與教師主講的效果不同,這種同伴教學法通過問題引路、自主探究,生生互動、合作學習,將討論題中隱含的倫理問題入腦入心,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2創(chuàng)新\"最佳發(fā)言\"制度
為了提升同伴教學效果,引導研究生針對機械工程倫理問題展開討論,創(chuàng)新了“最佳發(fā)言”制度。在課程討論過程中記錄發(fā)言情況,每次課程結束,統(tǒng)計各組的有效發(fā)言次數,評選本場“最佳發(fā)言人\"和“最佳發(fā)言小組”,并計入課程評價,學生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體會到工程倫理的智慧處理方法,極大調動了研究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團隊合作意識,體現(xiàn)了“以研究生發(fā)展為中心、產出為導向\"教育理念。
(三) 科學評價,提升育人效果
1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從出勤、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實驗和期末報告等環(huán)節(jié),全方位評價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以此為基礎,改革研究生課程評價方式,將過程考核( 50% 和期末技術報告( 50% )相結合。其中,過程考核( 50% )主要包括:學生出勤占 10% ;討論課中制作PPT報告的質量、講解報告的條理性、發(fā)言情況占 20% ;實驗操作能力及數據分析能力占 20% 。技術報告考察學生的文獻閱讀、總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提升了研究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2學術不端檢測
針對部分技術報告中存在雷同的問題,將課程所學理論用于教學實踐。如在2022級工程倫理課程的技術報告中,創(chuàng)新性提出附上學術不端檢測報告,提醒研究生要從自身做起,避免學術不端
1 案例教學提升創(chuàng)新思維
針對機械類研究生課程教學形式單一,研究生對課程的興趣不高,學習主動性不強,多學科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按照費曼教學理論,打造了“案例教學提升創(chuàng)新思維\"的研究生教學新模式。
費曼學習法是由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費曼所發(fā)明的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其要求使用簡潔的思想和簡單的語言向他人傳達信息,以便達到強化學習的目的。以教代學是費曼學習法的核心,筆者在機械類研究生教學中進行了實踐。
(1) 教學案例庫建設,充實課程資源
1教學案例庫建設
構建課程的案例庫,從工程實際、科研項目、學科前沿和重大裝備中選擇教學案例,充實課程資源。如課程組依托省研究生案例庫建設項目,建設了省級摩擦學原理案例庫[],分摩擦、磨損和潤滑三個模塊,每個模塊又分為幾個子模塊,按子模塊對應的知識點搜集相關案例。在案例庫建設方案和教學案例設計開發(fā)的基礎上,將各個案例收集后,進行分類整理,最后編制成庫。選擇了摩擦學與表面工程領域的發(fā)展和研究前沿案例,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給傳統(tǒng)的研究生課程資源注人新鮮血液。在持續(xù)豐富案例的同時,將案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構建了新的課程教學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案例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以建促學,將案例以橫向(工程實際)縱向(基礎研究)縱橫交錯等形式進行整理,采用案例教學法[]貫穿課堂教學始終。各個案例整理成論文和視頻的形式,結合教材和PPT課件,由任課教師提前布置學習任務,引導研究生進行自主學習。課程教學采用問題導向和討論課等形式,指導每個研究生通過案例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研究生通過案例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后發(fā)表觀點,以教代學,提升了其問題解決能力、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和科研能力。創(chuàng)新了以研究生為中心,“工程案例 + 科研項目 + 拓展閱讀 + 創(chuàng)新比賽”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通過實施案例教學法,既培養(yǎng)了研究生的探究能力,又提高其表達能力,充分體現(xiàn)了案例庫的教學、研究、交流和共享功能。
針對教學內容前沿問題,完善電子課件,將“院士訪談”學科前沿、歷史、科研項目、拓展閱讀和學科競賽等引人課程教學內容,引入費曼學習法的“輸出式學習”,課程由教師講座,學生閱讀文獻、準備PPT并做報告,課堂討論組成,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二) 科研平臺共享,促進科教融合
1科研平臺助力實踐教學
科研平臺及其實驗儀器為研究生科教融合提供了較好的硬件條件。同時,軟件條件表現(xiàn)在科研團隊的研究方向、成果及科學研究的傳承創(chuàng)新等。
與常規(guī)的研究生課程不同,依托省機械裝備摩擦學與故障智能監(jiān)測實驗室(省高?!笆錦"重點實驗室)省研究生聯(lián)合培養(yǎng)基地,在課程教學中創(chuàng)新性設置實踐性項目,研究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動手測試油膜厚度、潤滑油的黏度、接觸角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在摩擦學原理課程中設置了4個實踐項目,分別是: ① 接觸角測量實驗,要求學生掌握不同表面、不同液體的接觸角測試方法及影響。 ② 摩擦磨損測試試驗,要求學生通過四球摩擦磨損試驗機或環(huán)塊摩擦磨損試驗機,測試摩擦系數隨載荷、速度等的變化。 ③ 面接觸油膜厚度測量實驗,要求學生明確試驗臺結構和測量原理,測試油膜厚度與滑塊傾角、速度之間的關系,以驗證摩擦學原理的理論內容。 ④ 點接觸彈流油膜厚度測量實驗,要求學生明確彈流潤滑的典型特征。實踐項目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及報告撰寫。這些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研究生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用測試儀器的操作和數據分析。既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又為研究生后續(xù)的開題、科研打下基礎。
2科教融合,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
研究生教學中科研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培養(yǎng)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依托團隊教師中的省部級教學名師、泰山學者、省青年創(chuàng)新團隊等,實現(xiàn)教學方法、資源和教學課件共享。在教學過程中,將團隊教師的科研項目,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研究成果引入,用生動的案例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三)團隊建設,培養(yǎng)研究生科研能力
針對課程團隊建設問題,組建了博導-碩導為主體的專業(yè)教學團隊和導師團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優(yōu)化課程教學團隊。與省級“機械設計\"教學團隊相結合,提升團隊的研究生教學能力。同時,建設了機械專業(yè)的課程思政教學工作坊,定期交流研究生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和思政案例,提升團隊教師的思政教學水平。
省高校摩擦學與先進表面工程重點實驗室有30多年的科研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部分研究成果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前沿水平。對中青年教師有較完善、全面的培養(yǎng)規(guī)劃和措施,效果顯著,為科研、教學孕育雄厚的師資力量。師資隊伍培養(yǎng)規(guī)劃的總體思路是建立合理的教師梯隊,并且讓每位教師都獲得不斷提升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機會。
1提升青年教師的科研素養(yǎng)
教師通過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在國內外期刊發(fā)表高水平論文、授權發(fā)明專利等,不斷提高科研水平。同時,鼓勵和安排青年教師出國進修、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提升教師的國際視野和科研能力。摩擦學實驗室與多家國際知名大學進行了實質性的科研合作,課題組的青年教師先后到捷克布爾諾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日本九州工業(yè)大學和德國漢諾威-萊布尼茲大學進行訪問和學術交流。國際交流與合作研究有利于教師把握該課程的發(fā)展趨勢,提升教師的國際視野,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和完善課程內容。
2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
學校和學院對新進教師進行崗前培訓,以老帶新形式助力新教師站穩(wěn)講臺,快速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素養(yǎng);同時,教研室、課程團隊和導師團隊薪火相傳,幫助青年教師盡快成長。
鼓勵青年教師參與研究生/本科生課程建設,實現(xiàn)教研相長。教師通過申請校級教改項目,撰寫研究生教材、參加講課比賽等,提升了教育教學能力。
3組織教師到研究生聯(lián)合培養(yǎng)基地和企業(yè)實踐
目前,機械專業(yè)的課程團隊已與斯凱孚、舍弗勒、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并將課題研究引人課程教學,既提升了教師的科研能力,也促進了研究生課程教學的產教融合。
三智慧教學促進多元思維
針對目前高校研究生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不夠,教學手段尚不能滿足多元思維要求的問題,開辟了“智慧教學促進多元思維\"的研究生教學新路徑。
(一)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教學
1課程教學融入現(xiàn)代信息技術
課程采用多媒體授課。依托雨課堂等智慧教學平臺,將研究生課程教學與信息化技術相融合,利用“彈幕”“投票\"等線上功能,實時掌握學生動態(tài),為機械類研究生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供網絡化和數字化服務。
2 Seminar教學
Seminar教學是一種研討式教學,旨在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在研究生課程中引入Seminar教學,提升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力。讓研究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訁⑴c者和積極探索者,在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發(fā)揮研究生的主體作用,為研究生的積極參與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研究生去思考、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鼓勵研究生大膽提出問題。
(二)全方位立體化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1在線課程資源建設
按照研究生優(yōu)質課建設要求,進行在線課程建設,引入國外優(yōu)秀的在線課程教學視頻,豐富在線雙語課程資源,一方面提升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了課程教學的前沿性。
2全方位立體化教學
借助“雨課堂\"等線上智慧工具,采用生講生評、生講師評、生生互動的“三互\"模式,進行線下課堂討論辯論。課外,通過小組參與式學習,訓練研究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線上與線下教學相協(xié)同、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相協(xié)同的“兩協(xié)同\"模式,有力提升了研究生教學的挑戰(zhàn)度和學習獲得感。
四 結束語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針對機械類研究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和手段入手,依托“摩擦學原理精品課\"等省級和校級教學改革項目,以培養(yǎng)機械類高質量研究生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目標,基于同伴教學法、費曼教學法等,全面梳理總結課程思政和案例教學的成功經驗,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載體,創(chuàng)新了“思政引領 + 案例驅動\"的機械類研究生教學模式。本研究對于提升機械類研究生的育人質量、更好服務于裝備制造業(yè)國家戰(zhàn)略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剛,顧瑞恒,徐明,等“五位一體\"培養(yǎng)模式下提升機械類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探索——以華東交通大學為例[J].高教學刊,2022,8(18):29-32.
[2]王均剛.“雙一流\"背景下“校企協(xié)同\"培養(yǎng)機械類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6(20):106-108.
[3]董宇欣,印桂生,王紅濱,等.基于校企協(xié)同的研究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體系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32):26-27
[4]汪朝暉,范勤,蔣國璋,等.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機械類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新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20(1):61-63.
[5]田曉潔,劉貴杰,謝迎春,等.以項目設計為導向的機械類研究生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3(4):149-152.
[6]孫昌國.機械類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與研究[J].高教學刊,2016(9):82-83.
[7]王貴林,彭小強,胡皓,等.機械類研究生專業(yè)課程教學特點與改進方法[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22):51.
[8]尚慧琳,劉旭輝,張珂.機械類研究生專業(yè)英語課堂教學改革——以課程思政為抓手[J].大學教育,2022(3):63-65.
[9]劉曉玲,邵景玲,崔金磊,等.基于建構主義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學報,2021,42(6):135-140.
[10]劉曉玲,郭峰,王健.案例教學法在摩擦學原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冶金教育,2018(6):23-24.
[11]劉曉玲,王優(yōu)強,萬勇,等.摩擦學原理案例庫建設[J].中國冶金教育,2020(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