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22-0104-0
Abstract:Practicalteaching isanefectivewaytoenhance thecomprehensivequalityofapliedtalentsinlocalapplied 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butitisrelativelyweakintheteachingprocess.Basedontheproblemsofcurriculumsystem, platformlevel,andfacultystrengthinpracticalteachingofcivilengineeringmajorsinlocaluniversitiesinChina,tainghecivil engineering majorof HuanghuaiUniversityasanexample,startingfromtheconstructionofpractical teachingsystem,the constructionof practicaleducationplatform,andthecreationof practicalrainingcenter,thisapersystematicallexpoundsthe correspondingmeasuresforpracticalteachingofcivilengineringmajorsinlocalapplied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andcreatesa practicalteachingpathforcivilengineringmajorsthatintegratestheory,virtuality,government,scholandenterprise,and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Keywords:localapplieduniversities;civilengineeringmajors;practicalteachingsystem;practicaleducationplatform; practical training center
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帶來的教育結構變化也要求高等學校分層分類發展,因此,地方應用型高校和應用型人才就應運而生。據相關數據統計,歐洲國家應用型與學術型人才的比例為8:2,美國為6.5:3.5,而中國遠遠低于該數據2-3],因此,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就變得相當重要。然而,應用型高校的經費不足、師資薄弱、平臺不強等現象都嚴重影響著應用性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也制約著區域產業發展和鄉村經濟振興4,需要地方高校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作為中國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副理事長單位,黃淮學院已連續舉辦了十一屆產教融合戰略國際論壇,其土木類專業已有四十余年的發展歷史,為中原地區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輸出了大量“用得上”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但土木類專業學科交叉多、技術更新快、實踐需求高等特點[7-8,就要求實踐教學需要與社會需求密切相關,與區域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因此,精準定位地方高校實踐教學發展困境,構建實用性和應用性顯著的實踐教學模式,助力實踐教學走出困境,就成了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一 地方應用型高校土木類專業實踐教學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實踐教學體制與內容不夠成熟
成熟的體制機制是持續高質量開展實踐教學的長效運行機制,但地方應用型高校多數缺少相應的配套制度,主要表現在實踐課程僅設置為部分理論的驗證,缺少綜合性;實踐能力計劃未完全按方案執行,缺少系統性;指導教師的激勵措施不夠有效,缺少針對性;學生實踐成果獎勵不夠豐富,缺少激勵性;師生特長了解不夠充分,缺少持續性;院校監控監管不到位,缺少成效性[0]。
同時,教學內容設計不夠科學,缺少創新性與吸引性,大多數實踐教學屬于被動開展,部分教師缺乏必備實踐操作技能訓練,學生找老師參與課題,老師指導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無法形成主動思考、提前設計、優化方案、自主試驗、反思總結的長效系統實踐思維培養機制,創新實踐活動少。
(二)實踐教學平臺基地不夠完善
實踐實訓平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等,概括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校內工程實踐實訓平臺實戰配置難
土木類專業的專業屬性要求突出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校內工程實踐實訓平臺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與省會高校相比,多數地方高校的教學經費相對有限,盡管前期投人大量資金建立了實踐實訓創新平臺,但后期設備更新和維護經費投入不足,部分老舊設備和設施繼續發光發熱,使學生無法及時接觸行業前沿的先進儀器設備,導致平臺級別相對較低,平臺建設較為滯后,無法有效反映真實的實踐環境。
2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效率提升難
“校企合作,校地融合\"是地方應用型高校向內涵發展轉變的必由之路。但由于責任主體雙方的職責不同。很多校企合作企業忙于生產,追逐利益,部分高校沒有很好地規劃和研究共建型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平臺的有效運行模式,使很多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缺乏雙方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的深度融合。同時,在平臺運行期間,校企溝通不暢、雙方精力投入不對等、運行中權責利分配不均等情況也會使企業的熱情難以保證,實踐教學與產業發展融合難度較大,平臺利用效率較低。
3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深入合作難
地方高校所處的區域多數產業水平較低,經濟條件相對落后,業務范圍相對較窄,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通常也缺乏成熟的實踐教學條件和專業師資,能夠給予學生的充分實踐學習機會和高質量指導有限。同時,地方高校的實踐教學經費不足,無法給企業帶來實質效益,企業也欠缺承擔社會責任的積極性,實踐教學多以參觀式和體驗式為主。再考慮到安全問題,學生通常無法長時間深入到生產一線,無法將所學階段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導致培養的學生理論與實踐脫鉤,也嚴重影響著實踐育人的效果。
(三)實踐教學課程資源嚴重匱乏
實踐教學課程資源包括實踐教學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包括課件、教材、線上資源、案例、虛擬仿真項目等。從調查的幾所地方院校來看,課程資源多為授課教師依據教學大綱、現存儀器設備、多年的授課經驗進行自主設計和開發[13-14],主要以試驗指導書的形式呈現,內容滯后于行業、市場的發展,同時,行業內高精尖的技術與設備涉及較少,高質量的課程資源嚴重匱乏。
(四) 實踐教學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地方院校也面臨碩士點、國家一流專業、專業認證等高層次平臺的申請,博士化率是很重要的一項指標,因此,地方高校招聘也以碩士、博士研究生為主,使其比例逐年提高。絕大部分碩、博士教師從研究型高校出來又進高校,未經過社會實踐的系統訓練,且沒有行業背景與職業實踐經歷,同時,在職稱評審、崗位晉升中也未將實踐創新納入考核指標,致使“雙師雙能型\"教師數量不足。
二地方應用型高校土木類專業實踐教學育人體系構建思路
學者專家對上述實踐教學育人體系進行了詳細的探索。張國珍等[搭建了“三維立體式\"的實踐育人框架,系統闡述了地方高校在育人機制、平臺載體、約束機制等方面的相應舉措。劉璇等根據學生的知識接受規律,構建了由低到高的“認知實踐一技能訓練一綜合實踐\"實踐教學體系。茍延杰通過構建“一心·兩點·三線·四面”的高校實踐教學模式,打造了點、線、面全方位,多層級的實踐教學體系。閆瑾等采取“理論-實踐、課內-課外、虛擬-現實相結合\"的實施路徑,構建了化學安全實踐育人體系。
深入剖析地方應用型高校土木類專業實踐教學存在問題產生的根源,主要問題是:機制不夠健全,內容不夠系統,資源不夠全面,平臺不夠高效,教師素質有待提高。綜上,打造“理虛實一體,政校企融合,產學研結合\"的土木類專業實踐教學路徑,如圖1所示。
三地方應用型高校土木類專業實踐教學突破策略與實踐
(一)構建\"夯原理一提技能一促應用\"的全方位實踐教學體系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人,打破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壁壘,將專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一體的理實教學已深受高校師生的喜愛。但土木類專業理實一體教學存在客觀條件:行業下行,導致部分實踐機會偏少;技術進步,儀器設備更新換代較快,實踐成本偏高,地方應用型高校經費有限;高校教師,實踐操作能力無法與工程應用相匹配,實踐教學效果欠佳,嚴重制約了理實一體的普及應用。但近幾年線上課程、虛擬仿真項目、新形態教材等數字化資源的發展與翻轉課堂、BOPPPS等教學模式的興起,搭建了“理實”過渡的橋梁,構建數字化教學環境,真正實現“以學為中心\"和“產出導向”,“理虛實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2所示。
土木類專業的實踐性要求高及地方高校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就要求在專業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入與開發虛擬仿真試驗項目,構建理虛實一體的“夯原理一提技能一促應用”的完整實踐教學體系,如圖2所示。該模式要求在培養過程中做到以下幾點。
1能力對接崗位,精準定位職業需求
結合土木類行業企業的發展現狀,做好市場、用人企業、畢業生問卷調研,組建校地企專家團隊共同研討土木類專業崗位人才具備的技能要求,分析和預測土木類行業的人才需求狀況及發展趨勢,確定土木類各專業的服務區域、人才培養定位、職業領域、崗位能力等人才培養目標,確保教學質量與行業需求的高度契合,為后續完善的課程體系制定提供依據
2知識支撐能力,完善實踐課程體系
圍繞核心培養目標,分解基于能力培養的畢業要求指標點,從而調整和優化課程體系,調整理論和實踐學時的比例。堅持學校“立足地方,服務基層\"的辦學定位,將地區資源優勢與地域特色融入了課程體系,構建了“認知實踐一能力實踐一綜合實踐”進階式實踐教學體系,如圖3所示。
3模擬實踐情景,構建實戰訓練環境
在教學資源開發過程中,注重教學方案中基礎理論與前沿知識、先進技術的融合,確保教學內容始終與行業發展保持一致,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主動開發實操視頻、教學動畫、系列微課等多元化教學資源。在實驗室與實訓室配備多媒體設備,通過信息化平臺實現師生零距離互動,使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模擬真實工作場景,能夠對照虛擬實物進行有目標的講解,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實現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4完善機制保障,實施全員全程護航
機制保障是構建全方位實踐教學,落實“三全育人\"教育目標的重要支撐。為確保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在執行學校《新時代教學管理制度匯編》的基礎上,構建了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質量保障體系、質量反饋機制、獎勵激勵機制四大機制,使建筑工程學院全體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明確目標,規范流程,保證教學的流暢運行,見表1。
土木類專業經過40余年的發展,聯合駐馬店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及本地26家相關企業成立“校企合作聯盟”,校地企協同育人,確立了以培養立足中原地區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宗旨的培養目標,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實踐學時學分比例進行了多輪調整,在2022版培養方案中,實踐學分增加到了35% ,調整實踐內容,并將“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融人實踐,建立了進階式的實踐教學體系,突出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實踐內容與地方經濟建設、地方特色深度融合,依托“全國防水之鄉\"駐馬店市平輿縣與壩道工程醫院(平輿),設置了“防水材料與工程\"和“鄉村設計\"微專業,在實踐內容中增加了防水材料、防水工程設計與施工、工程滲漏與治理、鄉村修繕等相關專業實踐。鼓勵教師開發虛擬仿真試驗項目,近年來,H型鋼梁屈曲試驗、地下室頂板防水治理等實踐項目獲得了河南省虛擬仿真項目立項,為理虛實一體化教學提供了有效支撐。同時,吸納學生參與了鄭州7.20洪水道路修復治理、駐馬店板橋水庫滲漏治理等服務地方課題,培養了地方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急缺的“下得去、用得上、靠得住、離不開\"的應用型人才。
(二) 搭建“政-校-企\"深度融合的高層次實踐育人平臺
政府部門根據社會需求調整主要人才培養方向,高校為社會各行業培養和輸送優質人才,企事業單位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檢驗站。以政府為引導,校內整合,校外融合,打造高層次的“校-政-企\"實踐育人平臺,搭建課內-課外、理論-實踐、培養-就業之間信息溝通的橋梁,是提高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18]。
1整合校內實踐資源,提高現有資源利用率
為了解決經費受限、資源不足,專業實踐與實際生產結合不夠的痛點,一方面加大實踐經費投人,持續淘汰、更新老舊設備,實現了2020—2024年來生均實踐經費持續增長的目標;另一方面由設備管理處統籌管理校內的實驗室資源,由校企合作處協調全校的實習實踐資源,搭建全校實踐資源信息化平臺,實現校內的實踐資源共享,充分發揮校內實踐教學設備應有的作用;此外,根據學科特點與產業需求,整合分散的實驗實踐資源,建設跨學科、綜合性的實驗實踐平臺,并吸納社會資源與企業資源,申請高層次的實驗實踐平臺。
經過多年的努力,的校內實踐實驗資源有了長足的進步。新建1:1實體比例模型與裝配式工程技術中心,可以直觀地讓學生看到房屋建筑從地下到屋頂的各部分詳細構造以及裝配式建筑的模塊化連接;優化整合更新現有儀器設備,籌集經費設置符合智能化、數字化要求的前沿試驗室,獲批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與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成結構實驗室,獲批河南省國際聯合實驗室1個。可以進行常規教學實驗,開放試驗、學科競賽以及創新訓練,校內實習實訓條件有了質的飛躍。
2建設校外實踐基地,促進優勢資源互利互補
企業是使用人才的前沿陣地,以企業為主體,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可以有效地促進“實習-就業一體化\"的發展,有效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為了克服實踐教學平臺不夠完善,實踐教學課程資源匱乏的弊端,聯合駐馬店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召集26家行業企業成立了“校企合作聯盟”,定期召開聯盟會議,并通過“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持續擴充聯盟企業數量。企業通過擔任主講教師、共同申報高層次平臺等方式參與到教學中,學院以員工培訓、共同舉辦行業峰會等方式實現優勢資源互補,從而實現“廣覆蓋、高層次、多類型”的深度融合。經過近幾年的合作,共孵化了5個校-企研發中心,學校、企業在各自的發展賽道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圖4所示。
(三) 創建\"產-學-研\"高效結合的立體化實踐訓練中心
產教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應用型人才培養,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師資隊伍能力水平[19]。地方高校教師多數是碩、博士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以青年教師為主,年齡、學緣結構不夠合理,缺乏實踐環節的系統鍛煉,缺少高層次領軍人才的持續指導。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學院積極推進師資隊伍知識和能力結構的轉型,內培外引,深度挖掘,整合師資力量,打造符合實踐要求的\"產-學-研\"高效結合的師資隊伍建設。
內培上, ① 與行業企業合作,建設“產-學-研\"教師培訓基地,推動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鼓勵教師面向企業需求,帶領學生開展實踐訓練和科技攻關。學校制訂《關于加強教師實踐能力培養的實施辦法》,分批次、有計劃、有目標地將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教師選派到企業一線,實現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以及學校與企業協同科技攻關能力的提升。2022—2024年,選派3名教師作為博士服務團成員到企業掛職鍛煉,每學期選派2~3名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有力地培養了教師的實踐能力的專業應用能力。 ② 采取國外訪學、國內進修、參加研討等方式,提升教師的綜合職業能力。2022—2024年,選派2名教師到英國、德國進行國外訪學,選派3名教師國內進行訪學或學位提升;依托河南省高校產科教融合教師創新實踐流動站,20余名青年教師參與了創新實踐鍛煉,有力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
外引上, ① 適當降低具有工程背景人員的準入門檻,聘請行業企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到校任教,引進優質的社會資源,充分發揮其行業性、職業性和實踐性。聘請壩道工程醫院(平輿)的總工程師為學校的專業教師,極大提高了專業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 ② 加大柔性“引智”力度,聘請有重要影響力的行業企業專家為“企業導師”,通過短期講學、聯合攻關、資源共享等方式,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力度。聘請12名有經驗的行業企業教師,實際深入到教學一線,參與學生授課、行業學院建設、橫向課題攻關、實踐實習指導等工作中,產學研高效結合,更好發揮企業導師在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多元主體協同育人推動師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四結束語
“理虛實一體,政校企融合,產學研結合\"的土木類專業實踐教學路徑在本校土木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學生參與熱情、實踐完成質量都大幅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實踐平臺的質量和數量均取得了一些標志性的突破,實踐條件尚在不斷改進和完善;青年教師的服務地方、實踐教學、科研創新能力得到了鍛煉,解決問題能力得到了加強,也取得了一系統可喜的成果。
然而,地方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受社會需求、區域經濟、專業特色影響,更是一個涉及政府、企業、學校、老師、學生等多主體的復雜系統工程,只有將各主體有機結合和高效協調,才能不斷提升各主體的參與感和成就感。隨著新工科的發展和工程教育認證思想的深人,實踐教學體系和多元主體合作方式還需要不斷更新和改進,使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和運用更具實踐性和應用性。
參考文獻:
[1]鐘秉林,王新鳳.邁入普及化的中國高等教育:機遇、挑戰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2019(8):7-13.
[2]賈東榮.省屬本科院校轉型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山東高等教育,2014(4):17-24.
[3]謝學,閆飛.基于產教融合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共同體構建[J].中國高校科技,2020,8(14):62-64.
[4]劉璇,范新會,曹寶月,等.地方高校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改革研究[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4,45(20):24-28.
[5]郭艷,唐煒,穆炯,等.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1):56-60.
[6]凌日平,安祥生.地方本科院校實踐教學發展的困境與推進模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9):44-47.
[7]馮玉林,饒俊歡,何彬彬,等.“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西部素質教育,2024,10(21):42-46.
[8]熊勇林,高游.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以寧波大學為例[J林區教學,2022(11):75-79.
[9]梅麗娜.應用型本科高校服務東北全面振興的路徑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4(6):54-59.
[10]馬宏強,彭興芝,杜二霞,等.創新驅動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雙驅四翼\"式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高教學刊,2024(27):143-146.
[11]張技術.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探索[J].職教論壇,2021,37(3):57-61.
[12]楊仁樹,焦樹強,羅熊.“產教融合\"構建行業特色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新生態[J].中國高等教育,2024(2):33-36.
[13]強華,肖定壽,鄭瑞倫.地方高校轉型之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2(12):166-171.
[14]蔡明山.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
[15]張國珍,張洪偉,周添紅.地方高校工科專業實踐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蘭州交通大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J].給水排水,2020,46(12):136-141.
[16]茍延杰.地方高校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探究——構建“一心·兩點·三線·四面\"實踐教學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8):31-36.
[17]閆瑾,童程霞,李雅潔,等.“雙支撐、三結合\"化學安全實踐育人體系的構建[J].大學化學,2024,39(7):69-75.
[18]艾心熒,羅振源,楊慧,等.面向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土木工程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東莞理工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為例[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24,31(5):123-128.
[19]陳春曉,王金劍.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發展現狀、困境與對策Ⅲ高等T程教育研室 2020(4).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