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5)04-0077-09
伴隨著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迅猛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深人推進,土木工程、道渡工程等傳統土木類工科專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曾備受廣大高考考生青睞,據陽光高考網統計,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國普通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規模為 95000~100000 人。然而,近年來宏觀環境變化,建筑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包括市場需求不足、競爭加劇、人才流失嚴重等,社會對建筑業的信心急劇下降。各大開設土木工程專業的高校隨之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東莞理工學院作為地方應用研究型高校,自1992年建校以來,陸續開設了土木工程、工程管理、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等土木類專業,每年招收約260名土木類專業本科生。東莞理工學院土木類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面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方面。(1)新時代建筑行業形勢嚴峻,土木類專業學生學習興趣較低、專業自信不足和職業理想缺失。(2)我國開設土木工程專業的高校已超過550所[2]。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階段,地方本科院校普遍模仿研究型或綜合型大學的發展模式,導致傳統土木類專業課程體系特色不足、人才培養目標同質化、人才培養方式趨同化。(3)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急需建筑業“四化\"特色人才,傳統教師難以勝任建筑業\"四化\"新質生產力特色人才培養工作。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和關鍵在于建筑業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簡稱\"四化\")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亟待培養具備建筑業“四化”相關知識技能的高素質人才。然而,受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等限制,傳統教師缺少建筑業“四化”方面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實踐經歷,難以滿足土木類建筑業“四化\"新質生產力特色人才的培養要求。
如何增強專業自信,突出人才培養特色,提升“四化\"師資水平,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土木類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重要任務[3-7]。為此,東莞理工學院土木類專業主動適應社會經濟轉型和產業發展的需求,堅持立德樹人,將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工程建設人才作為根本任務,以教學質量為生命線,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
一、“土木 + 新質生產力”人才培養改革思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8。作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之一的建筑業挑戰與機遇并存,亟待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將“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建造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作為我國建筑業“十四五\"時期的主要發展目標[9]。未來,我國建筑業高質量發展,重點在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等方向轉型升級[9-11,由\"建造大國\"向“建造強國\"邁進。因此,土木類專業高校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完善與工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相匹配的現代建筑業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
基于上述分析,東莞理工學院吸納校內外行業專家、學者和校友的意見,結合建筑行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考慮學校師資條件和辦學規模限制,確定了土木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即在保證學生具備傳統土木工程設計、施工與管理能力的基礎上,突出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人才培養特色,并從專業課程思政、特色能力培養、師資團隊賦能三個方面,構建了“思政鑄魂·五維賦能·名師引領—地方應用型高校‘土木 + 新質生產力'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圖1)。

二、“土木 + 新質生產力”人才培養舉措
(一)思政鑄魂:構建專業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1.三\"鏈\"協同
一是充分融合思政課與專業課的育人功能。主動學習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提出的思政育人要求,結合土木類專業特點,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目標和育人重點,并組織專業課教師在馬克思主義學院資深教師的指導支持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和教學設計改革。二是形成基層黨組織與土木類專業教研室的常態化聯動。土木類專業教師所在的建造工程系教工黨支部積極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組織黨員挖掘思政元素、把關教學素材,確保黨支部和教研室的資源共享、同頻共振。三是以專業為集合,構建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育人鏈條。緊扣社會發展需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頂層設計,構建\"教學設計-工作坊輔導-成果鞏固\"模式,提升育人效果。
2.三“融\"聚力
一“融\"是融合,教師\"授”與學生\"知\"\"信\"\"行\"相融合。結合“金課\"建設的契機,主抓課堂教學“主戰場”,引導教師梳理各專業課程思政的“道、法、術、器”。具體而言,確立“知”“信\"“行\"三層次思政育人目標(“道”),明確路徑方法(\"法\"),善用特色的教學實施方式(\"術\"),活用信息化教學工具(\"器”)。二“融”是融化,“成風化人”,潤物無聲,將思政元素有機融于專業課程教學全過程。基于學院設立課程負責人制,以課程團隊為最小單元,充分研討課程要點與思政元素的對應關系,設計相應的思維導圖。從目標設計、大綱修訂、教材選用到教案修編,全方位貫穿思政元素,形成完整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層次遞進地推動育人目標。三“融”是融會,將科研育人、實踐育人同課程育人融會貫通。推出“本科生科研導師計劃”,積極落實本科生“三進\"工作,同時發掘前沿技術和產學研項目,為本科生打造“科研課題研修”\"工程專題研討”\"專業技能實訓\"三類小班制\"創新短課”。
3.三\"范\"并舉
一是育典范,著力培養政治硬、能力精、水平高的優秀教師。在教學評價、職稱評聘和績效評優中,將師德師風和思政育人作為首要指標,真評價、真激勵。土木類專業教師連續多年常態化參與學院開設的教師賦能工作坊,每學期至少完成2次課程思政專題學習。二是立規范,推動目標導向的課程思政規范化建設。基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整體設計和全面部署,以學校學院課程思政建設方案為指引,積極設計適合土木類各專業特點的課程思政建設標準,從建設目標、師資培育、管理機制等方面確立課程思政建設規范。三是樹示范,在土木類各專業、學院及學校內外形成示范輻射效應。先后建設形成兩批以專業核心課為引領的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主題制作教學案例集,并在網絡平臺推廣示范。多次組織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評選、推薦優秀教師教學設計競賽等,形成典型示范效應的良性循環。
(二)五維賦能:培養“土木 + 新質生產力\"特色人才
1.聚焦教學數智化轉型,賦能課堂教學創新變革與質量提升
一是推廣基于數字化課程平臺的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依托校內數字化課程中心,通過定期開展混合式教學培訓、建立混合式教學團隊、舉辦混合式教學競賽、評選混合式示范課程、優推混合式教研課題,以及將混合式教學改革納人教學質量評價等全方位、多元化的舉措,強化教師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意識,打造一批混合式教學示范課程。二是構建\"五層次、六模塊、一平臺\"的智慧仿真實驗教學體系。土木類專業踐行“寬厚基礎、通精結合、強化實踐、突出創新、特色鮮明\"的培養理念,按照從基礎認知及技能訓練到專業知識鞏固與應用,再到綜合性研究創新的培養要求,構建“五層次、六模塊、一平臺\"智慧仿真實驗教學體系“五層次\"是指面向不同年級學生開設的基礎型仿真實驗、綜合設計型仿真實驗、專業應用型仿真實驗、個性化仿真實驗、科創實踐等;“六模塊\"包含4個專業的仿真實驗資源模塊(工程管理模塊、土木工程模塊、道路橋梁模塊、建筑學模塊)、1個校內共享的基礎仿真實驗資源模塊和1個校外合作企業實驗資源模塊;“一平臺\"主要指信息化仿真教學實驗平臺(圖2)。三是構建基于數字化網絡平臺的全天候、實時化實踐教學管理創新模式。依托校友邦、大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管理系統、優學院等數字化網絡平臺,輔以完善的實習實訓及畢設管理制度,實現土木類專業實習實訓、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的全流程、全周期數字化操作管理,涵蓋組織安排、任務下達、過程指導、成果批閱、考核評價、資料歸檔、效果反饋等。

2.創設應急管理奮楫創新班,培養學生智慧防災應急專業知識技能
土木類各專業結合學科和專業特色,依托廣東省城市群生命線工程智慧防災應急技術重點實驗室,創設工程安全與環保應急管理奮楫創新班。通過“工程安全與環保應急管理理論微課群”\"工程安全與環保應急管理能力微課群”“工程安全與環保應急管理實踐微課群\"等模塊化微課群(圖3),賦能傳統土木類本科生智慧防災應急專業知識技能,著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3.開設模塊化選修課程群,培養學生建筑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可持續運維專業知識技能一是基于建筑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需求,針對性設置裝配式建筑、BIM技術及應用、結構檢測/鑒定/加固三大選修模塊課程群(圖4)[12],學生必須選修至少一個模塊。二是在非模塊選修課程體系中,開設綠色建筑設計原理、綠色施工技術與管理、智能建筑技術與應用等課程,拓展學生在建筑綠色化、智能化方面的視野[13]。
4.構建多層次、全方位學科競賽體系,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以相關專業課內競賽為基礎,構建\"課—校—省—國\"四級學科競賽體系。競賽涵蓋大學生力學競賽、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大學生結構信息設計競賽、大學生工程測量競賽、大學生BIM應用技能比賽、大學生工程造價技能競賽等[12]。學生在競賽中不斷學習和實踐,逐步提高了專業知識素養,培養了其利用所學專業知識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推行科產教融合,強化學生科學思維與工程技能
一是打造\"科研課題研修\"\"工程專題研討\"\"專業技能實訓\"三類小班制\"創新短課\"(圖5)。二是推行本科生科研導師計劃,鼓勵本科生“進團隊、進實驗室、進項目”。通過科研反哺本科教學,提升本科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三是構建\"四元提升、四階遞進、四方協同\"的地方應用型工程建設人才培養體系(圖6),涵蓋育人能力提升、實踐體系創新和協同育人環境優化等。通過暢通和優化高校與政、企、協多方的溝通協作渠道,形成全過程、全方位、全覆蓋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
針對學生畢業后從事工程技術崗位必備的職業技能需求,專業技能由校內教師和校外工程師共同申請開設短期實訓實踐課程實訓短課采用教師傳授和學生實操相結合的形式,在平日、周末或寒署假集中開展針對性的技能實踐訓練。以本學科、專業相關的工程技術問題或工程研發、咨詢課三大類 工程專題 題為載體,教師申請開設專題研討課程,課下指導學生開“創新短課” 研討短課 展文獻搜集和學習,課上組織學生圍繞工程主題開展研討,并進行問題解決方法的訓練。以教師立項的國家、省市級縱向科研課題為載體,融入科科研課題 學問題、科研方法和先進的實驗技術,傳授學生從事科研研修短課 和創新的方法技巧,引導學生學會選題論證、文獻檢索,完成研究過程及撰寫研究成果等。

(三)名師引領:打造高水平師資團隊
1.開展常態化教研活動
一是定期舉辦教師能力提升工作坊,邀請校內外資深教師對新入職教師進行教學前測、后測,并圍繞教學前的設計、教學中的實施、教學后的反思和科研轉化,以及中青年教師的核心關切等方面,為中青年教師提供相應的解決策略,幫助其提升教學技能、實現專業發展。只有順利通過教師能力工作坊測評和考核的新教師,才能獨立承擔教學工作。二是持續開展“教學午餐會”活動,主題涵蓋教學、科研、創業實踐、學生工作等。活動由各專業輪流承辦,旨在加深各專業教師的教學交流,促進教學思維的創新。三是全面推行集體備課及教學研討制度。組織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和協同教研,高效完成課程總體設計和教學組織實施工作。四是建立教學團隊,共享教學資源。團隊教師通過互相觀摩、評課、研討等方式,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整體教學水平。
2.打造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
構建了“四階遞進\"的雙師雙能型教師團隊培養模式(圖7)。一是通過組織開展進修與培訓學習,提升教師知識技能。二是通過縱向科研課題,促進教師深入研究在建筑行業中發展新質生產力面臨的科學問題。三是通過政協企掛職交流,促進教師了解相關政策和應用管理痛點,提升專業技能。四是通過產學研課題合作,促進教師聯合企業攻克實踐難題。
產學研課題合作縱向科研課題 政協企掛職交流 ·東莞水道特大橋、進修與培訓學習 城市大規模建筑群 ·政:東莞市水務局 大大橋:構混凝 開GFRP筋自密實混業建設與認證專 凝土梁彎剪受力性 企:群安達建設集 術研究題研修班 能和計算理論研究 團吉 企業
3.政、企、協導師進課堂
教師團隊先后與地方政府、相關企業、協會簽署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建立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組建專業咨詢委員會,邀請合作單位代表共同研討培養目標、核心能力及課程體系,開展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政、企、協導師定期舉辦專業知識講座、講授課程等,使學生充分了解生產一線的新技術。政、企、協導師大學四年全程參與協同育人工作,確保知識持續更新,契合產業需求。
4.融人國際化師資
一是與世界知名大學(如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美國休斯頓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的教授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采用講座、授課等方式,提升學生專業學習積極性和專業認識度,拓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二是聯合世界知名大學,舉辦中外教學研討會,在跨國人才培養、教師互訪、教學資源共享等方面達成共識,培養專業學生跨文化競爭力。
三、“土木 + 新質生產力”人才培養特色
(一)構建立體化專業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圍繞知行合一、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基于土木工程的發展歷史與前景,深挖土木工程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內涵,緊扣各專業課程內容特點,將專業歷史與國家發展戰略相融合,發掘并建立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庫,制定并發布各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指南,指導各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以課程思政引領專業課程教學。通過三“鏈\"協同、三“融\"聚力、三“范\"并舉,構建起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參與的立體化專業課程思政育人體系。該體系顯著增強了學生的專業自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構建“王木 + 新質生產力\"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為滿足建筑行業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現代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需求,通過創設應急管理奮楫創新班、開設模塊化選修課程群、構建\"課—校一省—國\"四級學科競賽體系、推行科產教融合等,著力提升傳統土木類本科生在智慧防災應急、建筑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及可持續運維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技能,強化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升其科學思維與工程素養。同時,通過推廣基于數字化課程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五層次、六模塊、一平臺\"智慧仿真實驗教學體系、打造實踐教學管理新模式等,有效推動課堂教學的創新變革與質量提升,有力支撐“土木 + 新質生產力\"特色人才的培養。畢業生受到各央企、國企、行業協會等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
(三)打造高水平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堅持“內培外引、專兼結合\"雙輪驅動,推動教師團隊建設。通過教師能力工作坊、“教學午餐會”、集體備課和教學研討等形式,全方位提升專業教師教學水平。通過構建“四階遞進\"的教師團隊培養模式,組建了具備“土木 + 新質生產力\"專業技能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通過建立政、企、協、校四方協同育人機制,豐富了“土木 + 新質生產力\"特色人才培養教師隊伍。通過融人國際化師資力量,提升了師生的國際視野。
四、“土木 + 新質生產力”人才培養成效
(一)學生學習興趣與專業自信顯著增強
一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抬頭率顯著提升,專業課成績顯著提高。二是學生的專業自信增強,近三年選擇施工一線就業學生比例穩中有升,用人及實習單位普遍反映我校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專業認同感和企業忠誠度高。
(二)“土木 + 新質生產力\"人才培養特色鮮明
一是學生發展前景良好。近三年土木類畢業生就業率穩居 90% 以上,超過 50% 的學生就職于央企、國企。應屆生考研錄取率逐年增加,多名學生被香港理工、華南理工、暨南大學等知名高校錄取。二是學生培養質量顯著提升。近三年,學生獲國家級獎80余項、省部級獎100余項,共500余人次獲得各類榮譽獎勵,發表論文20余篇。三是校友評價較高,畢業生對學校的滿意度達 100% ,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綜合素質滿意度為 91% 。
(三)師資能力提升和專業品牌建設成效顯著
教師團隊多人獲評廣東省優秀青年教師、東莞市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指導教師等稱號,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和師風榜樣。近五年,圍繞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土木新質生產力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教師團隊承擔教學改革研究項目32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23篇,獲批國家級一流課程1門、省級一流課程及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示范課堂5門,獲批省級課程思政示范團隊1個,8人在全國及省級教師教學競賽中獲獎。此外,教師團隊聯合力學、機械、電子等學科教師,共同組建了“濱海土木工程智慧防災應急技術教師團隊”。該團隊于2023年9月人選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成為東莞首個獲此殊榮的教師團隊。
五、結語
新時代建筑業面臨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需求,給高校土木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基于此背景,東莞理工學院通過思政鑄魂、五維賦能、名師引領三大舉措,構建了地方應用型高校“土木 + 智慧防災應急、建筑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可持續運維\"新質生產力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向社會輸送了大批高素質應用型工程建設人才,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成效。
參考文獻:
[1]陽光高考.土木專業基本信息[EB/OL].(2023-12-31)[2024-10-20].htps:/gaokao.chsi.com.cn/zyk/zybk/detail/73384468.
[2]鄭俊,呂慶.國內外頂尖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調研與對比[J].高等建筑教育,2023,32(2):36-45.
[3]馬興亮,曹其,賈璐璐,等.“雙碳\"背景下應用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就業現狀與對策分析——以江蘇省某應用型高校為例[J].大學教育,2024,13(13):144-148.
[4]周洳帆,楊偉昊.地方高校土建類專業歷屆畢業生就業現狀研究——以湖南省某本科院校為例[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3(5):32-40.
[5]王曉斌,凌靜,王紅瑛,等.新工科背景下西部院校土木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大學教育,2024,13(4):135-138.
[6]彭苗.應用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關鍵問題[J].大學教育,2021,10(1):168-170.
[7]劉偉,王海峰,劉雅琪.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存在主要問題及其成因探析[J].吉林建筑大學學報,2017,34(6):87-90.
[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4-10-20].hps:/www.gov.cn/xi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9]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22-01-19)[2024-10-20].htps://www.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2-01/27/content_5670687.htm.
[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EB/OL].(2017-02-24)[2024-10-20].htp://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2/24/content_5170625.htm.
[11]李萬潤,韓建平,杜永峰.以智慧建造為引領的地方院校傳統土木工程專業改造升級探索與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4):31-40.
[12]艾心熒,鄭愚,孫璨,等.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1(40):105-108.
[13]艾心熒,羅振源,楊慧,等.面向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土木工程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24,31(5):123-128.
The construction of a civil engineering +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alent training model at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 a case study of civil engineering mayor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I Xinying,ZHENG Yu,SUN Can,WU Xiaowei,DING Qile,HU Shouwang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 P. R. China) Abstract: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faced in thecultiv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talents,such as low student interest,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confidence,lack ofcareer ideals,serious homogenization of talent development,and a shortage of teachers for training talents in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s implemented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inthree are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specialized ability development,and teacher team empowerment.A distinc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civil engineering +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has constructed.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three chains,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forces,andthe promotionofthe three models,ithas builta multidimen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system for professional courses,which h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students’professional confidence and learning interest,while also inspiring their career ideals.By creating an emergency management innovation class,offering modular elective course clusters,establishing a course
school-province-nation competition system,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industry,and education, it has empowered undergraduates with specialized knowledgeand skils in inteligent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response,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digitalization/greening/sustainabl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By adopting a dual approach of internal training and externalrecruitment,combining ful-timeandpart-time faculty,it has built a high-level teacher team for cultivating civil engineering +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alents.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on; civil engineer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責任編輯 代小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