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深秋,六塘河畔的槍聲,驟然劃破了蘇北平原的寧靜。在新四軍代軍長陳毅的指揮下,一場對華中抗戰全局影響深遠的攻堅戰在此打響。
程道口作為淮南、淮北、淮海、鹽阜四大抗日根據地的交通咽喉,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堪稱“華中命脈”。1941年7月,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趁著日偽軍“掃蕩”的機會,派遣嫡系王光夏率領保安第三縱隊侵占此地,妄圖以程道口為關鍵支點,分割蘇北抗日根據地,并接應湯恩伯部東進。
王光夏強征民夫千余人,耗時50天,建成了由3個圩寨構成的防御體系。其外圍設有6米高的圍墻、5米深的壕溝以及4道鐵絲網,明碉暗堡星羅棋布。他不僅強行掠奪百姓的糧食物資,更殘忍地殺害抗日干部——泗陽五區區委書記丁靜波、六區區長劉永安等多名黨員,劉永安臨刑前高呼“共產黨萬歲”的吶喊,至今仍在老區人民的心中回響。
面對如此嚴峻的危局,劉少奇尖銳地指出:“如不以極大決心挽救,華中全局將受嚴重威脅。”新四軍軍部果斷作出決策:殲滅王光夏部,拔除這顆威脅巨大的“毒釘”。
1941年9月底,陳毅星夜兼程,抵達淮海區,隨即深入三莊鄉,與當地群眾親切座談。在他的主持下,指揮部制定了“攻點打援,牛刀殺雞”的精妙作戰方針,調集新四軍獨立旅及第二、三、四師各一部,共計7個團的兵力,精心構建起多層次的包圍網。彭雪楓擔任參謀長,親自進行部署:獨立旅主攻程道口,第二師第五旅負責阻擊湯恩伯部,第三師第八旅在淮陰布防阻援,第四師騎兵團負責肅清外圍殘敵。
與此同時,淮海區黨委發動了規模浩大、波瀾壯闊的支前運動。10月14日,新四軍各部準時抵達集結地。陳毅將指揮部前移至距程道口僅800米處,親自指揮作戰。21日傍晚,總攻的號角響徹夜空:突擊隊員手持鍘刀,奮力砍斷鐵絲網,民工們用門板迅速鋪平壕溝,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奮勇炸碉堡、攀圍墻,與頑軍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格斗。
激戰至深夜,王光夏率領殘部從暗道狼狽逃竄。此役共斃傷俘敵軍1400余人,繳獲輕重機槍14挺、步槍850支。程道口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韓德勤接應湯恩伯東進的險惡陰謀,使四大抗日根據地緊密連成一片,為華中抗戰轉入主動局面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