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那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大決戰中,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殊死抗爭,終于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洗雪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轉折點。
九一八事變后僅數日,中共江蘇省委就提出《對滿洲事變的幾個具體策略》,發出組織和領導人民群眾進行抗日反蔣斗爭的指示。一二八事變期間,江蘇人民掀起了以援助十九路軍淞滬抗戰為主要內容的反日愛國運動的高潮。在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的新形勢下,新安旅行團踏上了赴全國各地宣傳抗日的征程。全面抗戰爆發后,江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中敵后抗戰的主戰場,皖南事變后,江蘇成為華中敵后抗戰的領導和指揮中心。民族危亡關頭,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領導新四軍、八路軍挺進江蘇敵后,深入發動群眾,廣泛團結各階層人民,創建、鞏固和發展以江蘇為中心的華中抗日根據地,牽制、抗擊和消滅了數十方日偽軍。江蘇敵后抗日斗爭之艱苦,成績之卓著,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國破山河變,大江南北遍燃抗日烽火
抗日戰爭時期,江蘇大地是遭受日本軍國主義蹂踴最為慘痛的地區之一,也是反抗侵略、奮起斗爭最為壯烈的地區之一。江蘇作為南京國民政府所在地,成為日軍進攻的重點。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到處燒殺搶掠,無所不用其極,在江蘇犯下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屠殺罪行,其中南京大屠殺震驚世界。面對日軍的兇殘暴行,江蘇人民沒有屈服和退縮,不畏強暴,奮起抗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新四軍、八路軍為代表的人民武裝力量在江蘇大地上開展了曠日持久、艱苦卓絕的斗爭。
1938年春,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關于“發展華中”的戰略部署,新四軍先后派出粟裕率領的先遣隊,陳毅、張鼎丞領導的第一、第二支隊挺進江南,實施戰略展開,進行百余次戰斗,開創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成為插向華中日軍的一把尖刀。
1938年12月,根據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確定“大力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八路軍隴海南進游擊支隊、蘇魯豫支隊相繼成立,“出山東,入徐海”,阻止和破壞日軍打通從徐州至連云港的隴海鐵路東段的企圖。在當地黨組織的配合下,兩支隊伍迅速在邳北地區和湖西地區站穩腳跟,積極開展敵后游擊戰爭,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有效遏制了日軍擴天偽化區的侵略行徑。
1939年,為貫徹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軍部“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向東路平原水網地區擴展,首戰黃土塘、夜襲滸墅關、奔襲日軍虹橋機場,一系列抗日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江抗\"主力西撤后,新四軍軍部又調派新四軍第三支隊副司令員譚震林到東路地區領導抗白斗爭,建立了以蘇州常熟為中心的蘇南東路抗白根據地。新四軍第五支隊在司令員羅炳輝率領下由皖中進入津浦鐵路以東地區,開辟了以盱眙半塔集為中心的皖東抗日根據地。此后,與新四軍蘇皖支隊開辟的揚州、儀征、六合等地區合為淮南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第六支隊和八路軍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共同開辟了皖東北抗日根據地。
1940年春,中共中央根據劉少奇的建議,決定調派黃克誠率八路軍第二縱隊主力南下華中增援新四軍,共同擔負起發展蘇北的戰略任務。6月,黃克誠率部抵達豫皖蘇邊區與彭雪楓領導的新四軍第六支隊會合。8月,黃克誠率部越過津浦鐵路進入皖東北地區。9月,黃克誠部東移蘇北淮海地區。八路軍主力的到來,從根本上改變了蘇北國民黨頑固派和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的對比,迅速打開了蘇北抗日局面。
與此同時,1940年7月,新四軍江南主力沖破日、偽軍重重封鎖,渡江北上,與先期北上的挺進縱隊、蘇皖支隊會合,共同開辟以黃橋為中心的蘇中抗日根據地。此外,隴海鐵路以北,贛榆縣全境和東海縣大部地區,屬于八路軍開辟的濱海根據地的一部分。江蘇全境處處是殺敵的身影,聲聲是殺敵的吶喊。
熱血灑江淮,鑄就“華中抗戰的長城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華中局在鹽城成立,繼續領導大江南北的抗日斗爭。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江蘇抗日根據地,直接威脅著華中日軍的后方中心。
1941年起,日軍為加緊掠奪戰爭資源,將新四軍作為主要打擊目標,頻繁地發動進攻,出動大量軍隊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以蘇中為例,四五百人的小“掃蕩\"幾乎每星期一次,千人以上的天“掃蕩\"平均每半月一次。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在黨的領導下,主力部隊、地方武裝和民兵自衛隊密切配合,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加強內外線聯系,實施機動作戰,在敵人據點周圍開展群眾性游擊戰爭,使侵略者陷人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勝利堅持了原地斗爭。
中國共產黨領導江蘇軍民積極開展軍事斗爭的同時,領導人民實行新民主主義政治,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發展各項文化事業,使根據地呈現出民主、進步、團結的新氣象。
在艱苦卓絕的對敵斗爭中,廣大指戰員不怕犧牲,英勇不屈,書寫了可歌可泣、蕩氣回腸的英雄史詩。1941年3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和山東縱隊二旅在贛榆聯合發起青口戰役,浴血奮戰中斃傷日偽軍50多人,終因寡不敵眾,大部犧牲。1943年3月,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彭雄、第八旅旅長田守堯等一批干部去延安學習途中,在連云港小沙東海面與日軍汽艇遭遇,激戰中,21人英勇犧牲。
將士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鑄就了華中人民的長城。他們的英勇斗爭事跡,在江淮大地上廣為傳頌,成為江蘇人民抗日斗爭史上不朽的豐碑。
漫天卷紅旗,奪取抗日戰爭偉大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和人民戰爭,鉗制和消滅了大量日偽軍,在削弱敵人中壯大了自己,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局勢的變化,在經過戰略相持階段后,中國敵后戰場軍民于1943年秋季開始了反攻作戰。1944年起,敵后戰場普遍向日偽開展攻勢作戰,日本侵略者走向全面失敗已成定局。
江蘇的局部反攻是以蘇中的車橋戰役為起點的。1944年3月,新四軍第一師兼蘇中軍區部隊在淮安以東地區發起以奪取日偽重要據點車橋為目標的作戰,殲滅日軍460余人和偽軍480余人,解放了淮安、寶應以東50余公里的地區,溝通了蘇中、蘇北、淮南、淮北4個根據地的聯系。車橋戰役是抗戰以來我軍在華中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被稱為“華中六年抗戰以來的壯舉”。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江蘇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共進行大小戰斗2萬多次,抗擊日偽軍23萬人左右,殲滅日偽軍20余萬人,取得了輝煌戰績,為贏得全國抗戰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江蘇敵后抗日斗爭的歷史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抗日力量,是全民族利益最堅定的維護者,是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抗戰中,新四軍、八路軍指戰員,江蘇廣天共產黨員、群眾不怕犧牲、甘于奉獻,把滿腔熱血灑在了抗日戰場上,灑在了江蘇大地上,他們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敵的杰出代表。
(摘自“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眾號)編輯閆清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