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溯1941年3月15日至4月9日的江西上高會戰,這場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關鍵戰役,以殲敵1.57萬余人的戰績粉碎日軍“鄱陽掃蕩戰”圖謀,打亂其南下太平洋戰爭的計劃,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重要坐標。
這一戰勝利的背后,有一條鮮為人知的隱秘戰線——以黃賢度為代表的中共地下黨組織。
上高會戰前夕,贛北局勢險峻:日軍占領九江、南昌后兵分3路進逼,企圖打擊國民黨主力、掠奪物資以配合太平洋戰爭。地下黨精準剖析第十九集團軍司令羅卓英的矛盾心理——既有張公渡失守后渴望將功補過的戰意,也有畏敵退縮的動搖。
地下黨負責人黃賢度以國民黨上高縣長的公開身份,巧妙傳遞民眾抗日熱情,成功激發羅卓英的抗戰決心。地下黨以強大的動員能力,凝聚支前力量。鏡山口陣地前,擔架隊冒著日軍飛機轟炸搶運傷員,運輸隊穿越炮火封鎖線運送彈藥;凌江口便橋僅用一天搭建完成,使七十二軍兩個師及時側擊日軍;反攻墓田、泗溪時,群眾手持農具配合主力作戰。
除后勤支援外,地下黨組建的武裝突擊隊活躍于前沿與敵后。隊長夏旭、實際指揮者李文修率隊配短槍,執行偵察、鋤奸任務,嚴密監視特務破壞活動,為前線提供關鍵敵情。情報戰線上,地下黨通過秘密交通網傳遞日軍兵力部署、火力配置等信息,其價值不亞于正面戰場的沖鋒陷陣。
會戰期間,地下黨員用生命詮釋擔當:縣城遭轟炸后,黃賢度率自衛隊穿越火線慰問守軍;情報員熊先移佯裝苦役竊取日軍作戰文件,最終壯烈犧牲;向導王全昌引領部隊奇襲敵陣,重傷殉國。這些“暗處的星辰”,以血肉之軀織就情報與支前的天網。
上高會戰的勝利,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成功實踐。地下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堅持“獨立自主、依靠群眾”,將黨的抗日主張轉化為全民行動。正如《江西民國日報》所言:“此戰啟示我們,唯有發動民眾,方能決勝疆場。”
地下工作的特殊性,讓多數英雄事跡塵封歷史。但黃賢度等“白皮紅心”的戰士,以縣長身份為掩護調配民用食鹽支援軍隊,在特務監視下維系地下網絡,用“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擔架隊員在燃燒彈的烈焰中救人、運輸隊員用身軀搭建“火線通道”的場景,正是“最后一碗米做軍糧”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