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生”與“賽先生”的鉛字扭曲成掙獰的符號,使我的大腦也瞬間一片空白,心跳如擂鼓。“哦…不是的,這是一本雜志,由陳獨秀在上海創立,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和…”小姑娘又問:“什么是新文化運動?”我的大腦飛速運轉,想在講解詞里尋到這個關鍵詞的釋義,可越著急越想不起來。觀眾席漸起的私語聲讓我如芒在背,小姑娘的媽媽趕緊上前解圍:“你看姐姐多棒呀!利用休息時間為大家服務,以后你也要多學本領,為社會做貢獻。我們為姐姐點贊!”周圍的觀眾也紛紛露出鼓勵的笑容,我卻羞愧難當。
成為一名優秀的博物館志愿講解員是我的心愿。一年來,我在做志愿講解從開始羞澀得張不開嘴、緊張到忘詞,到如今落落大方、侃侃而談,我最大的收獲是戰勝自我才能不斷成長。
記得第一次志愿講解是在周六上午,展廳里擠滿了觀眾。輔導老師問:“準備好了嗎?十分鐘后開始。”我小聲地應了一聲,可心里早已慌成一團。我的臉脹得通紅,心跳如鼓,之前練習的場景像電影一樣在腦海中快速閃過。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志愿講解員,下面由我為大家服務。”我用幾不可聞的干澀聲音開場了,整個人僵硬得像根木棍,之前訓練時強調的手勢、表情、語速和音量,此刻全都被拋到了腦后,我只想化身復讀機,用最快的速度把講解詞背完。
“這是以前的課本嗎?”一個六七歲的小姑娘拉著我的衣角,好奇地指著展柜里的《新青年》雜志復本問我。幾位長者也停下腳步,目光齊刷刷地投向我,似乎在等待我的回答。一瞬間,《新青年》封面上“德
這次經歷深深觸動了我,我意識到自己與理想的講解員之間還有很大差距。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克服畏難心理,直面問題,展現最好的自己。于是,我制定了詳細的提升計劃:利用課余時間收集展品信息,去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向老師請教專業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為了多掌握《新青年》的歷史,我到處搜羅資料:從陳獨秀的《敬告青年》原文,到胡適留學日記的影印本,甚至找到當年雜志排版工人的回憶錄。我把許多鮮活的細節抄在小卡片上,走路時也捏在手里背。我對著鏡子練習微笑,糾正自己的儀態,提醒自己站立時挺直腰板,避免駝背。
起初,我并沒有看到明顯的進步,那些拗口的詞語總是記不住,表現越差就越緊張,幾次下來,我甚至萌生了放棄的念頭。這時,媽媽鼓勵我:“追夢的路上不會一帆風順,但時間不會辜負努力,夢想也不會辜負堅持,媽媽永遠是你堅強的后盾。”老師也耐心地幫助我,一場一場地指導我改進。慢慢地,我的講解變得越來越流暢生動,觀眾們的肯定也讓我重新樹立了信心。
最讓我驕傲的是一次接待小學生參觀團,講到“德先生”“賽先生”時,一個女孩兒邊拍照邊問我:“姐姐,民主和科學現在還重要嗎?”我指了指她的手機:“現在大家能在網上發言就是德先生,手機芯片技術就是賽先生。不過—”我故意壓低聲音,“百年前的年輕人可是冒著坐牢風險談這些哦。”帶隊的老師笑了起來,學生們臉上也寫滿了震驚,有的還夸張地發出了“哇”的聲音,大家圍住展柜,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回想過去一年的108小時志愿服務,我真切地感受到,戰勝自我讓我在講解中更加從容自信,也讓我在其他方面有所成長。在面對困難時,我不再退縮。在遇到挫折時,我不再輕易放棄。這種成長不僅體現在我的講解技巧上,更融入了我的性格中。我變得更加勇敢、自信,不再害怕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也漸漸學會了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冷靜。這些改變,讓我受用一生。我想,沒有什么比戰勝自我更令人驕傲的了。
點評
最美好的記憶是財富,最難忘的青春是成長。
文章結構清晰,按照“初次失敗—刻意訓練—成功突破”的三幕劇式,采用對比手法展現成長軌跡:“僵硬如木棍”的狼與后文“從容如智者”的自信形成強烈反差,尤其是接待小學生參觀團時,將百年前冒著生命危險的吶喊與當下科技成就并置,有歷史感,又讓成長蛻變在時空對話中完成精神升華,這比單純的心理描寫更有視覺沖擊力,讓“戰勝自我”這個虛化的主題,變得真實起來,深刻起來。結尾處將個人經歷升華為人生感悟,既有思想深度,又保持了青春特有的昂揚姿態。
成長不是展板上標好的年代尺,而是在忘詞瞬間依然選擇張開雙臂擁抱世界的勇氣。
(田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