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主題學習能夠打破傳統學科邊界,引導學生以多元視角觀察世界、解決問題,是培育學生綜合素養的突破口。無論是歷史文化源、文學作品研讀,還是自然生態探索、體育作業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都能賦予教學全新的活力。本期聚焦不同領域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展現其如何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與實踐應用能力。
教師以新文化運動中“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的傳播為核心,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文本細讀、實驗探究、策劃主題展覽等方式,將英語、語文、科學、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知識融人歷史學習,探索真實情境下跨學科主題學習路徑。
一、創設真實情境,構建沉浸式學習場域
教師通過還原歷史場景或模擬社會實踐創設真實情境,可以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具身體驗,為學生提供沉浸式學習場域。在“走進‘德先生'與‘賽先生\"\"主題學習中,教師以“三階遞進\"策略構建沉浸式學習場域。
1.前置研學,奠定知識與情感基礎
活動籌備階段,教師組織開展“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研學周\"活動,引導學生通過以下方式自主學習:一是查閱《新青年》創刊號、陳獨秀《敬告青年》等原始文獻,梳理民主科學思潮的時代背景;二是觀看《覺醒年代》相關劇集,記錄季大釗演講、魯迅創作等經典場景,撰寫人物情感分析報告;三是參觀本地紅色紀念館,拍攝\"我眼中的北大紅樓\"短視頻,還原新文化運動的場景空間。通過多維素材的浸潤,學生初步理解了陳獨秀“倫理革命”、魯迅“國民性批判”等思想內核,為角色代入奠定了認知與情感基礎。
2.場景營造,基于歷史空間布置任務
活動現場,教室被改造為1919年北大紅樓編輯部:墻面張貼\"‘德先生'與‘賽先生'萬歲\"“白話文運動”等標語,課桌上陳列復刻版《新青年》老式打字機等道具。教師基于情境創設驅動性問題: ① 為何民主與科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旗幟? ② 留洋學者如何將西方概念本土化? ③ 文學作品如何成為思想啟蒙的武器? ④ 科學技術怎樣改變民眾認知? ⑤ 當代青年如何傳承民主科學精神?基于問題鏈,學生分別領取三大核心任務。
任務1:概念解碼與溯源。利用英文字典、學術數據庫,探究\"Democracy\"(古希臘語δnμokpαTiα,意為“人民統治\")與\"Science\"(拉丁語scientia,原指系統化知識)的詞源演變;結合法國大革命、啟蒙運動史料,撰寫《民主科學概念西學東漸考》。該任務對應問題 ① 和問題 ② 。
任務2:學科跨界與創作。語文組精讀《狂人日記》《一個貞烈的女孩子》,分析魯迅“吃人\"隱喻、央庵女性解放敘事,創作十四行詩《覺醒之光》;科學組設計“光的折射\"實驗(如模擬海市蜃樓形成),制作科普海報闡釋科學破除迷信的邏輯;道德與法治組調研校園民主管理現狀,提出《中學生民主實踐十條建議》。該任務對應問題 ③④⑤ 。
任務3:成果轉化與傳播。以《新青年》編輯部身份,策劃《“德先生\"與“賽先生\"進校園》特刊,融合呈現前兩階段學習成果,并設計宣傳方案。
3.角色代入,深度激活探究動力
通過“自主申報 + 教師調配\"雙選機制,學生明確各自扮演的角色,如留洋學者、進步編輯、科研青年、愛國學生等。留洋學者用英語匯報西方議會制度運作;進步編輯模擬《新青年》審稿會,討論白話文推廣策略;科研青年通過實驗演示,解釋科學方法論如何顛覆傳統認知。通過角色扮演,歷史人物從教科書中“走出來”,助力學生在互動中深入理解了民主科學的時代價值。
二、融合跨學科知識,實現素養深度培養
歷史學科的綜合性特質為跨學科融合提供天然土壤。本主題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民主科學\"為錨點,整合多學科知識展開實踐,發展多學科素養。
英語學科突出語言溯源與文化傳播。教師引導學生以留洋學者身份開展“概念考古\"行動。學生先把“Democracy\"拆解為 sμσs (人民)與κpTos(統治),對比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撰寫中英文化差異分析報告;再用英語講述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宣言故事,制作雙語海報;最后嘗試將《新青年》經典段落譯為英文,探討“德先生\"“賽先生\"譯法的本土化智慧。通過語言分析,學生理解了民主科學概念傳播中的“文化轉譯\"現象,提升了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文學科強調文本細讀與思想共鳴。教師引導學生以“文學即武器”為線索,先小組拆解《狂人日記》“吃人”隱喻,繪制封建禮教壓迫關系圖譜;再運用象征、排比等修辭,模仿新詩體創作《致“賽先生”的一封信》;最后對比央庵小說中女性覺醒敘事與當代性別平等議題,舉辦辯論性文學沙龍。學生在文本解讀與創作中感悟到文學對社會變革的推動作用,發展了語言建構與審美鑒賞能力。
科學學科強化實驗探究與理性啟蒙。教師引導學生先基于“光的折射\"實驗,如水中筷子彎折、三棱鏡色散等,制作科普短視頻,破除迷信認知;再按時間軸梳理電力、內燃機等工業革命成果,繪制《科技進步與思想解放關系圖》;最后調研AI倫理問題,撰寫《“賽先生\"的當代使命》小論文。學生在實驗與歷史對照中理解了科學精神對社會進步的驅動作用,增強了實證探究與邏輯推理能力。
道德與法治學科注重價值思辨與實踐轉化。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民主科學的當代性”,先辯論“新文化運動是否全盤否定傳統文化”;再分析校園民主選舉案例,提出優化方案;最后策劃“科學辟謠周\"活動,制作反偽科學宣傳手冊。學生在思辨與實踐中深化了對民主科學價值的認同,增強了社會責任意識。
三、拓展跨學科實踐,推動知識遷移運用
跨學科實踐是檢驗學習成效的關鍵環節。教師以策劃“‘德先生'與‘賽先生'進校園\"主題展覽為載體,引導學生經歷“策劃一創作一展示一反思\"的實踐過程,推動學生遷移運用所學知識,提升綜合素養。
主題策劃與創作環節,學生分組設計“‘德先生的吶喊”\"‘賽先生'的崛起”“時代回響”三大展覽板塊。其中,“‘德先生'的吶喊”展覽板塊呈現由歷史組梳理的民主思想發展史,英語組編譯的促進科學發展的國際案例,美術組創作的展現民主進程的浮雕墻;“‘賽先生'的崛起\"展覽板塊由科學組展示實驗裝置,信息技術組展示制作的科學史VR漫游素材,文學組展示撰寫的科普詩歌;“時代回響\"展覽板塊由道德與法治組呈現校園民主實踐成果,語文組呈現匯編的學生詩歌作品集,設計互動留言墻,收集參觀者感悟。
展覽落地于校園文化長廊。成果展示環節,學生擔任“雙角色\"講解員,既講述歷史背景,又闡釋學科原理。例如,在“光的折射”展區,講解員結合新文化運動破除迷信的時代需求,解讀科學實驗的思想啟蒙意義。展覽吸引了全校師生參觀,部分作品被推選參加市級青少年創新大賽。
反思環節,學生整理跨學科學習成長檔案,并從知識整合、團隊協作、問題解決等維度進行自評與互評。多學科教師團隊聯合開展反饋一—歷史教師點評史料運用,科學教師指導實驗設計,語文教師分析文本質量。最終形成的《新文化運動跨學科教學案例集》為后續課程開發提供了參考。
(作者單位:武漢市光谷湯遜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