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兒時的世界,有一條‘龍”常常縈繞著我。
這條“龍\"很特別:龍頭由七彩花燈簇擁,盡顯華貴;龍身由一節(jié)一節(jié)的板凳連接,可以無限延長;每一節(jié)板凳上立著兩個燈籠,燈籠由竹篾編制,外包紅紙,里頭點著蠟燭,燃燒著一年的祈愿。
“奶奶,龍燈怎么還沒來啊?我想看龍燈。”“再等等,快來了。”奶奶忙著燒香點燭,爸爸在院子里擺放各種煙花炮仗,只有我一個閑人站在香樟樹下伸長了脖子四處張望。晚霞的紅光與天空的湛藍相互映襯著,與不遠處炸開的焰火交織成一幅絕美的畫卷。
‘來了!來了!”只見扛旗小隊敲著鑼雄超制氣昂昂地走來了,“眶—”“啯—”“眶—鑼聲震得圍觀的村民都開始沸騰起來。當龍頭朝著哪一家來時,這戶人家就要燃香叩拜,還要放鞭炮,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諸事順利。“砰—”“砰—”“砰—”耳邊炸響一個又一個的煙花,無數星子化作萬般璀璨,星火灼灼,點燃千山萬壑,綻放千樹繁花,漸又隱入星河。
扛龍燈的人大部分是村里的年輕人,而舉著“龍珠”的定是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龍燈還有一個“承球”的習俗—當舉“龍珠”的老人到了一定年紀便要將“龍珠”傳承給下一個人。我坐在父親的肩頭說:“爸爸,我也要扛龍燈!”“扛龍燈可累了呢!”“我不怕!”
龍燈隊伍在村中不斷游走,孩子、年輕人或老人,都追著龍燈跑。龍燈也越接越長,火紅的燈火仿佛是太陽灑下的光輝,勾勒出村子的輪廓,裝點了義烏這塊美麗的土地。此時,龍燈還有最后一項任務—“纏龍”。不是龍尾纏住龍頭,就是龍頭纏住龍尾。扛龍燈的人們大聲呼喊著、拉扯著、飛奔著,把周邊小樓上的看客都看得熱血沸騰。
在義烏,每年如期舉行的“迎龍燈”,傳承的不僅是民俗文化,還有義烏人對美好生活的祈愿,更有“纏龍”時那種敢沖敢闖的拼勁。
這條“龍”是一條紐帶,聯(lián)結了無數兒女現在與未來,也聯(lián)結了義烏與世界無盡的璀璨
(指導教師: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