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37.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820X(2025)03-0269-04
0 引言
科技期刊是傳播科技理論和展示科技成果的重要載體,其發展有利于引領科技發展、彰顯科技實力,對促進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具有驅動作用[1。農業科技期刊作為展示農業科研成果的重要平臺,集傳播導向的信息服務與中介導向的轉化功能于一體,對賦能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已成為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科技支撐和信息來源,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媒介作用[2-3]。農業科技期刊不僅是農業科技普及、交流的重要媒介形式,還是國家農業政策的重要宣傳陣地,對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4,其內容生產及社會化傳播,既為信息、知識在不同主體間的流動與增值提供了便利,也有助于組織和優化相關知識資源,為鄉村振興提供理論支持與智力保障。因此,農業科技期刊要主動融入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將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需求與賦能鄉村振興的歷史使命有機結合起來,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共贏。
《廣西糖業》由廣西農業科學院主管主辦,雙月刊,是反映我國糖業發展全貌的綜合性科技期刊[5],主要宣傳國家糖業生產方針政策,推廣糖業科技成果,交流科技興蔗、科技興糖和糖業產銷經驗,推廣國內外甘蔗種植、制糖加工和綜合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服務我國糖業科學的高質量發展。隨著糖業生產的蓬勃發展,《廣西糖業》已擁有固定的讀者群體和作者隊伍,為行業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以及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做了大量工作,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廣西糖業》的發展歷程
廣西甘蔗學會和廣西廿蔗研究所于1981年創辦了《廣西甘蔗》,季刊;隨后,廣西糖業公司創辦了《廣西糖業》,月刊(內部發行)。1995年,經有關單位和部門的充分醞釀,決定停辦《廣西甘蔗》和《廣西糖業》,集中力量辦好《廣西蔗糖》。《廣西蔗糖》(季刊)由廣西糖業公司主管,由廣西糖業公司辦公室、廣西甘蔗研究所、廣西甘蔗學會、廣西制糖學會主辦。于
1995年10月出版發行第1期,設有前沿綜述、甘蔗種植、制糖工藝、綜合利用、食糖銷售信息及其他六大欄目,以期為促進廣西食糖生產任務的完成乃至超額完成作出貢獻。
2014年,《廣西蔗糖》更名為《廣西糖業》,刊期由季刊改為雙月刊,旨在依托廣西食糖占全國總量60% 以上的區位優勢,搭建糖業信息橋梁,打造糖業學術平臺,增加糖業的信息量和時效性,更好地促進我國糖業的發展。其欄目設置有“甘蔗試驗與生產”“制糖與綜合利用”“問題探討”“糖市分析”“譯文”等,主要讀者對象為從事甘蔗種植、制糖生產、研究、教學、食糖營銷和證券期貨的管理層、廣大科技人員、企業員工及相關院校的師生。2018年10月,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復,主管單位由廣西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變更為廣西農業科學院,主辦單位由廣西華洋糖業儲備中心、廣西甘蔗研究所、廣西甘蔗學會、廣西制糖學會變更為廣西甘蔗研究所、廣西甘蔗學會、廣西制糖學會。為促進《廣西糖業》高質量發展,經主辦單位協商同意,于2022年10月將《廣西糖業》整合到廣西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出版傳媒中心,進行集群化管理。2024年1月,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復,主辦單位由廣西甘蔗研究所、廣西甘蔗學會、廣西制糖學會變更為廣西農業科學院
2《廣西糖業》的發展現狀及困境
2.1期刊影響力低難以吸引優質稿源
經查詢,由福建農林大學主管主辦的《甘蔗》已于2005年更名為《亞熱帶農業研究》,因此目前國內僅有4種糖業類科技期刊(表1),其中,《廣西糖業》《甘蔗糖業》為雙月刊,《中國糖料》《中國甜菜糖業》為季刊。據202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統計顯示,僅有《甘蔗糖業》被收錄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其核心影響因子為0.486。據中國知網數據顯示,除了《中國甜菜糖業》缺失相關數據外,《中國糖料》的復合影響因子為1.938、綜合影響因子為1.584,《甘蔗糖業》的復合影響因子為0.944、綜合影響因子為0.761,《廣西糖業》的復合影響因子僅為0.650、綜合影響因子為0.610。可見,《廣西糖業》的學術影響力相對較低,難以滿足我國糖業科學高質量發展的需求。
2.2 稿源不足致使載文量偏少

以2022一2024年的載文量為例,《廣西糖業》共刊載224篇學術論文,《甘蔗糖業》共刊載204篇學術論文,《中國糖料》共刊載151篇學術論文,《中國甜菜糖業》共刊載99篇學術論文(表2)。雖然《廣西糖業》的載文量呈逐年增長趨勢,且是4種糖業類科技期刊中載文量最多的期刊,但相對于《分子植物育種》《福建茶葉》《中國種業》《園藝與種苗》等同學科領域的農藝學科技期刊而言,其載文量非常有限,與我國糖業科學的創新成果產出極不匹配,
2.3論文水平無法助力期刊質量提升
由于中國知網缺失《中國甜菜糖業》2018年以后的相關數據,故未進行統計分析。從基金文論比、零被引論文及高被引論文3個指標(表3)可看出,《中國糖料》刊載論文的整體學術質量相對較高,高被引論文數量最多,零被引論文數量最少;而《廣西糖業》刊載論文的整體學術質量相對較低,優質稿源短缺的問題十分突出。


2.4期刊傳播模式滯后于新媒體發展
在4種糖業類科技期刊中,《甘蔗糖業》已建有官方網站(http://www.prcsiri.cn),《中國糖料》依托中國知網已采用騰云采編系統(https://zgti.cbpt.cnki.net/),《廣西糖業》和《中國甜菜糖業》尚未建立官方網站,仍采用傳統的郵箱投稿方式開展服務。在紙刊+新媒體融合發展方面,除了《甘蔗糖業》已注冊微信公眾號并實時更新外,其他3種期刊均未注冊微信公眾號
3《廣西糖業》轉型升級的路徑探索
3.1重塑封面內涵,彰顯期刊個性
封面是科技期刊的“門面”,承載著吸引讀者、傳達學術特色與品牌定位的重要功能[67]。科技期刊在堅守“內容為王”的核心理念下,創新期刊封面設計能有效傳遞辦刊理念,引起廣大作者和讀者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共鳴,彰顯期刊個性,拓展優質稿源,進而成為科技期刊助力鄉村振興的紐帶。為此,《廣西糖業》于2024年重新對封面進行設計,重塑期刊封面內涵。在嚴格遵循《報紙期刊質量管理規定》期刊出版形式規范》等相關條規的基礎上,強調科技感、凸顯辦刊特色:(1)以醒目的深綠色為底色,白色刊名采用雄渾蒼勁的書法字體,彰顯農業科技期刊的沉穩厚重;(2)主圖運用視覺語言融入了糖業文化符號,采用螺旋狀設計,排列多張圖片,系統展示了從甘蔗育苗、栽培、采收到蔗糖加工的全產業鏈過程,螺旋圖案末端延至封口,象征糖業產業鏈的無限延伸。新的封面設計兼顧學術嚴謹性與視覺吸引力,向讀者準確傳達了《廣西糖業》的辦刊宗旨和期刊特色。
3.2發揮智庫作用,吸引優質稿源
專家學者不僅是科技期刊的“智囊團”,更是保障科技期刊學術質量的“守門員”。優質稿源是提升科技期刊學術質量的根本保障,而編委會是優質稿源的“吸鐵石”,期刊編委可以通過撰稿、審稿、組稿給期刊引來優質稿件[8-9]。為了充分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參與辦刊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充分發揮專家的智庫作用,有效提升期刊的學術質量和社會影響力,《廣西糖業》于2024年成立了首屆編委會,旨在為期刊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全面推動期刊高質量發展。《廣西糖業》首屆編委會由來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廣東省科學院、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廣西農業科學院、云南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廣西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64名專家學者組成,覆蓋了廣西、云南、廣東、海南、福建、江西等甘蔗主要產區。根據《lt;廣西糖業gt;編輯委員會管理辦法》,編委們除了要承擔組稿約稿工作,或針對熱門領域和前沿研究策劃組織專題專刊,為期刊組織高質量稿件外,還要承擔宣傳推介工作,以提升期刊知名度和影響力,進而吸引優質稿源。據統計,2024年由編委會成員撰寫投稿或組織推薦的稿件數量共41篇,占全年載文量的 41.05% 。
3.3規范編校流程,提升學術質量
科技期刊出版的核心意義在于優質內容得到有效傳播。要想更好地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農業科技期刊應全力做好內容質量把關工作[10-11]。編校質量控制是確保研究成果真實呈現、科技信息精準傳播的關鍵步驟,是科技期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其本質包括內容加工、技術加工及文字加工[12-13]。《廣西糖業》通過嫁接《南方農業學報》的成功經驗及具體措施,從科技期刊運營與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改進和完善,對標對表找差距,立行立改抓落實4,在堅持“三審三校”的基本原則下,先后制定了《廣西糖業》編排細則與體例、《廣西糖業》出版流程規范、《廣西糖業》常見錯漏自查表、《廣西糖業》清樣工作登記表、《廣西糖業》編校流程進度表等規范細則,進一步規范了期刊編校流程,有效降低了期刊的編校差錯率。
《廣西糖業》在堅持“五化\"辦刊模式(創意化的選題策劃、專業化的同行評議、規范化的編輯加工、工藝化的排版印刷、渠道化的發行傳播)的前提下,不斷優化辦刊要素及規范編校流程:(1)實行“長摘要”,字數在300字以上,以確保文章核心內容的完整性,也便于后期的媒體傳播;(2)自覺堅守學術誠信,科學、規范著錄參考文獻,文后參考文獻數不能少于15條;(3)建立“執行編輯”制度,每期的出版流程、質量把控均由指定的執行編輯全面負責,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
3.4構建傳播矩陣,實現精準擴散
構建傳播矩陣是科技期刊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應樹立媒體融合發展的辦刊理念,將資源向融合出版特別是新媒體傾斜,并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優勢,從核心到外延逐步構建多元化的傳播矩陣[15-16]。為了提高讀者黏性,實現“零門檻\"的開放閱讀,《廣西糖業》除了借助中國知網、萬方數據、重慶維普、龍源期刊網、超星期刊庫、博看網等傳統的數據庫進行文獻傳播外,同時授權中郵閱讀網、長江文庫、鈦學術傳播平臺、非曉學術精準傳播平臺、東壁全球科技文獻數據平臺等進行數字化出版及精準推送,充分發揮期刊傳播矩陣的協同傳播效力。此外,從2024年第1期起,每期都通過云展網制作電子期刊,并定期在作者微信群進行推送,增強出版形式,拓寬傳播渠道,進一步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
依托《南方農業學報》的現有資源,沉入科研一線,積極開展科技論文寫作培訓及線下推介活動[17]為了有效提高廣大基層科技工作者的論文寫作水平,加速農業科技新成果落地轉化,2022年11月11日,《廣西糖業》與《南方農業學報》聯合舉辦了以“期刊引領創新架橋梁,譜寫廣西三農新篇章\"為主題的編輯與作者交流座談會,來自廣西30個縣(市)的100余名基層農業科技工作者參加了此次活動。
4結束語
《廣西糖業》自2022年10月整合到廣西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出版傳媒中心以來,秉承“以甜蜜事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辦刊宗旨,不斷探索期刊轉型升級的發展路徑,并取得一定成效。據《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24年)統計數據顯示,《廣西糖業》的復合影響因子為0.650,較2023年(0.362)增長了 79.56% ;綜合影響因子為0.610,較2023年(0.323)增長了 88.85% 。此外,2024年以集群期刊成員身份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二期)集群(集團)化試點項目(A類);在《中國應用型期刊評價研究報告(2023版)》(CACJ)中,被評為中國應用型入庫期刊;被廣西科技期刊編輯學會評為2022一2023年度廣西優秀科技期刊;榮獲鈦學術期刊數據庫2024年度“卓越優秀期刊獎”;2025年入選為\"2025BIBF精品期刊展\"推薦期刊。
但對標《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農業工程學報》等國內一流農業科技期刊,《廣西糖業》在學術質量、出版內容、傳播方式等方面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在今后的辦刊過程中還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系統探索:(1)鎖定發展目標,增強文化自信;
(2)樹立服務意識,堅持開放辦刊;(3)開創專題策劃,優化稿源結構;(4)縮短出版周期,擴大出版規模;(5)發揮智庫作用,提升學術質量;(6拓寬傳播途徑,增強讀者黏性;(7)加強隊伍建設,夯實編校技能。
參考文獻:
[1]管海霞.新媒體時代下科技期刊轉型升級探討[J].技術與市場,2022,29(7):168-172.
[2]李俠.地方農業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今傳媒,2015,23(3):116-118.
[3]周國清,張昆,蘇振華.農業科技期刊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策略——以《糧食科技與經濟》為例[J].西部學刊,2025(13):146-149.
[4]陳立敏.參與傳播學視角下農業科技期刊融入鄉村振興的路徑探析[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9(1):29-34.
[5]丁萍.廣西農業科技期刊發展現狀與質量提升策略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5,16(5):166-171.
[6]陳春雪,張小慶.新時代科技期刊封面設計的實踐和思考[J].傳播與版權,2023(5):22-24.
[7]柯文輝,陳文靜.創新與提升:《福建農業科技》封面的設計實踐與角色重塑[J].編輯學報,2025,37(2):168-172.
[8]郭嬌,張睿,孫瑩,等.農業類綜合性學術期刊辦刊特色探討[J].編輯學報,2024,36(S2):165-167.
[9]屠晶.基于編委會效能提升的農業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研究[J].學報編輯論叢,2024:30-36.
[10」王珂,張莉,和靜,等.融媒體時代農業科技期刊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J].編輯學報,2024,36(S1):128-131.
[11」張愛婷.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及路徑探索[J].鄉村科技,2023,14(14):23-27.
[12]劉忠麗.編校標準化在科技期刊國際化發展中的作用及發展建議[J].編輯學報,2023,35(S1):14-19.
[13]劉朝陽,關中原,李在蓉,等.科技期刊編校質量清單式控制方法與實踐[J].中國傳媒科技,2024,31(1):141-145.
[14]蘭宗寶,麻小燕,羅麗,等.《南方農業學報》核心競爭力提升策略與實踐[J].科技傳播,2021(23):91-94.
[15」趙愛清.融媒體時代學術期刊傳播矩陣的運營策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2(11):174-180.
[16]鄭慶祥,王農,張陽,等.新媒體環境下科技期刊融合發展策略[J].天津科技,2019,46(10):47-48
[17]史亞歌,郭柏壽,李小平.9種綜合性區域農業學報現狀及可持續發展思考[J].學報編輯論叢,2021:107-115.
(責任編輯:劉可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