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懿,浙江傳媒學院戲劇與影視專業表演與導演方向研究生。省級優秀畢業生 。 曾 獲“ 語 文 報杯”全國征文大賽二等獎,參與攝制的影片 獲 柏 林 獨 立 電 影節、國際獨立電影節手機獎等。
過春天,原本是粵語里“走私水貨”的隱晦說法,“春天”在粵語中與“水貨”諧音,所謂“過春天”,就是指人們穿越關口,將貨物偷偷帶進香港或深圳。電影《過春天》講述了生活在深圳與香港交界地帶的少女佩佩,在家庭、學校、社會的不同身份中,做“水客”的經歷。電影英文名叫TheCrossing,既有“跨過”也有“十字路口”的意思,“過春天”表明了從深圳跨過海關到香港,也暗示著一個女孩在迷茫青春的十字路口成長。
一、地理邊界:城市流動與身份漂泊
深圳和香港,兩座一衣帶水卻氣質迥異的城市,是佩佩每天必經的場所。清晨,她隨著人潮穿過關口,像一滴水珠從深圳流向香港,過了這道關,要說粵語、寫繁體漢字和英文;放學之后,要在香港餐廳打工到很晚,被同事問到住哪里,只能說住好遠的;拿著在香港打工的薪水,再流回深圳。在兩個城市、兩種文化、兩種生活方式之間不斷切換,佩佩努力過著現在的生活,因為父母離異的她就是一個“棄兒”,不敢再討要什么。
社會學家吉登斯認為,現代社會中,個體的自我認同是一個持續反思和自我調整的過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16歲佩佩的成長,是在地理與身份的縫隙中發生的,她不完全屬于某一個地方,也不完全擁有某一種身份。佩佩的“水客”身份更像是一種灰色地帶的漂泊。她只是一個想要靠自己努力,為想去日本看雪攢下一點點積蓄的普通女孩。“水客”的收人,是通往夢想的一條捷徑:可以離開不下雪的香港,去日本看雪,遠離現在的生活了。佩佩的選擇,不只是迫于經濟壓力,也是現代城市青年在流動與不穩定中,尋找自我位置的縮影。
《過春天》的聲音設計遵循“寫意”原則,通過聲音激發觀眾的聯想。香港與深圳的聲音層次差異象征佩佩的身份割裂,香港的壓抑感與深圳的疏離感通過環境聲的遠近處理,映射她無法在兩座城市中找到歸屬的心理狀態。
二、邊界意象:魚缸、玻璃與關口的隱喻
魚缸作為景框元素,強化了“被困”的困境感,鯊魚在魚缸中游弋,代表著青春期的欲望與沖動,也象征著隱藏在成長道路上的危險與誘惑。魚缸像一個透明牢籠,將鯊魚困于規訓的界限之內,有一定的游動空間,但無法逃脫。佩佩對鯊魚的凝視,隱喻著她對自我欲望的覺察與對禁忌邊界的試探。
玻璃在影片中反復出現,是另一種無形的邊界。父母離異后,佩佩與父親的見面被玻璃阻隔。餐廳一幕,父親在外面抽煙,佩佩坐在餐廳里吃飯,父女隔著玻璃相望。玻璃讓他們彼此看得見,卻永遠觸不到。玻璃的存在,是家庭的裂痕與情感的疏離。
電影中的關口,是現實世界里最具重量的邊界。不僅劃分內地與香港的地理界線,還決定了佩佩的行動范圍,也是佩佩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人生關卡”。佩佩丈量著規則與自由的邊界,完成了從迷失到覺醒的成長蛻變。
佩佩一次次“過春天”,在挑戰規則的底線,也是對自我邊界的不斷試探和突破,她的青春成長,也在這一次次的“過關”中悄然來臨。當她將手機綁在身上“闖關”時,急促的喘息聲被放大,環境音效被刻意消隱。這種聲音設計讓觀眾直接體驗她心跳加速的緊張感,也暗示著“過關\"行為對她而言已超越經濟動機,成為確認自我存在感的叛逆宣言。她成為在兩地文化夾縫中生存的“無根之人”。
三、身份邊界:家庭、友情與社會的多重角色
鮑曼認為可以用“衣帽間式的共同體”來形容人們在特定場合會穿上不同的服裝。人們進入劇場的衣帽間將穿來的衣服換下,并且服從特定場合的著裝規則,在演出結束后,回到衣帽間換回來時的衣物。佩佩的生活,就是一場不斷換裝的表演。
佩佩在母親面前,必須扮演“乖女兒”的角色,努力讓母親省心;父親在香港另組家庭,見面是為了吃飯與要錢,父親只是一個有血緣關系的人,佩佩難以表達自己的真實愿望,缺乏安全感。佩佩的敏感、懂事和克制,是成長的保護色,也是她內心孤獨的印記。
在學校里,佩佩和Jo是最親密的朋友。學校里的友誼,是她短暫的溫暖,卻也因為情感上的誤會,最終走向破裂。佩佩和Jo去日本看雪的約定,最終沒能落地生根。
作為“水客”,佩佩與同伴形成的共同體更像是一種松散的利益聯合體,大家因為短期經濟利益而聚合,隨時可能因利益分配而分崩離析。
這種“衣帽間式的共同體”造成的后果,是個體在不同場合中不斷切換身份,卻始終無法獲得持久、深刻的歸屬和認同。家庭的裂痕、友情的破裂、“水客”間的利益糾紛,讓她的成長之路充滿了不確定和迷茫。
地理的分界、身份的游移、情感的斷裂、欲望的涌動,所有這些邊界共同構成了佩佩青春的底色。她像魚缸中的鯊魚,在有限的空間中不斷游弋、碰撞、試探,渴望突破牢籠,又難以真正逃脫。最后佩佩選擇將鯊魚放歸大海,那一刻,她不再被欲望、恐懼和迷茫所困,所有無形的邊界也隨之瓦解。佩佩用一次放生,為自己的成長儀式畫上句號。
臺詞金句
·我只相信我自己,因為無論發生什么事,到最后都只是剩下你自己。
·只要信,不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