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畫,可刺繡萬馬奔騰之軸;閱讀詩詞歌賦,可撫琴弦之音;閱自然之美景,則可抒發詩韻之詞。
凌晨三點偶然醒來,窗外夜色尚濃,白天門庭若市的街頭,此刻冷清闃寂。羞澀的海棠在風中搖曳,微風輕輕拂過臉龐,發絲隨風飄揚。夜色格外明艷,繁星點點,我竟看到海棠也未眠,不由得想起余光中先生“你是第三種絕色”的說法,清新的空氣中充滿了馨香。觀海棠之盛景,讓人聯想到“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情景。誠哉,對此景的贊美與感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看起來詩人筆下的草很蕭條,讓人失去雅興與激情。而當你走進草原,你將發現平坦無垠的大地,河流如蜀錦般交織著,馬背上騎著性子豪邁的牧民,衣襟如彩帶在風中自由飛揚著,他們唱著曲兒,歡樂地揮舞著鞭子,走向回家的路,如老舍先生筆下《草原》之畫面。

聆萬之音,閱曲中之意。杜牡曾抒發“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在商女美妙的音律中,是一種亡國的悲涼之情。換位至白居易,移船邀相見,站在船頭,流水也似在彈琴作曲,聆聽“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訴說平生不得志,夾雜復雜之情。曾經伯牙天天為鐘子期撫琴,兩人是投合知交。“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鐘子期離世后,伯牙絕弦,他的重情重義成為后世流傳的佳話,天籟之音斷弦于知己,如此也甚好。
放下工作,切實回歸自然。走進綠意盎然的森林,林中迷霧繚繞,蝶舞蜂飛,有那么一瞬間,人將迷失方向。有人多少年曾在官場中追名逐利,如今回歸淡泊,一如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恬淡隨性。有人南轅北轍,空嘆“人生南北多歧路,君向瀟湘我向秦”。有人視玫瑰為高貴,在布滿荊棘的叢林中,勇士總冒著險去尋找帶刺的玫瑰,浪漫如詩:“每一朵開放的玫瑰,都帶給我,永恒春天里那朵玫瑰的問候。”
閱及風中雪,可見傲骨寒梅。凜冽寒風中,冰雪如冰晶般掉落街上,淹沒行人匆忙的足跡。溪流冰封著陳年往事,舟上之人披蓑戴笠,“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可品味詩人迷茫的心境。雪若落在摯愛的肩上,如那年風中白雪,同朝淋白雪,閱得“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之句,此生也算共白頭。
書中也有不同的風景,也算自然的饋贈。翻開一本書,遨游書海,智慧的鑰匙引領我們走向彼岸。風雪中艱難險阻,時常有人迷失于大海,撞上礁石,泛起浪花,沉沒無影。如果“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想書中的“顏如玉”唾手可得。
人也可以閱,人是最自然的美景。人的生活,可以沒有鉆石黃金,可以是桌上一壺上好的西湖龍井,品茗玲曲中之意,煙雨江南行舟。人的沖動像箭在弦上,萬箭齊發,抓緊弓,才可以射得穩妥。人的情緒像萬丈烏云,有時陰雨,有時傾盆大雨,有時又細雨綿綿。雨也可以下一整夜,院子落葉也別有雅致。人的期待向詩和遠方起飛,折只紙飛機,飛向夢。蔚藍的天空,少年也努力飛,追尋下一個晴天。人與人之間的美好,像綻放的煙花,勾勒出絢爛。自然流露,如何不算自然美景呢?
閱自然美景,方可得詩韻之絕詞。
指導教師:楊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