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健詞知音故事知音文化審美價值情感體驗
古韻悠悠,國風習習,“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流淌著大量中國元素,蘊含著悠久的歷史文脈。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如何把知音故事“講”出來,挖掘其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讓知音故事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做好知音文化的當代傳承,是值得語文老師孜孜探索的問題。
在新時代,知音故事頻繁入選語文教材,多個版本的中小學教材中都有關于知音故事的選文,只是篇名不同,如《伯牙絕弦》《伯牙鼓琴》《高山流水》《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等。知音故事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附錄1中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之一,也是中考最愛考的文言文。筆者以7—9年級背誦推薦篇目《呂氏春秋》一則(伯牙鼓琴世無足復為鼓琴者)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度解讀知音故事。
一、經典誦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顯的文言文,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這篇文言文語言簡練、句式整齊,讀來朗朗上口,是培養語感、激發文言閱讀興趣的不二之選。
教師可先示范讀,幫助學生讀準節奏,讀出文言文的韻律美。如: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也可根據文言語氣詞“哉”“兮”,讀好停頓,讀出適當的舒緩語氣、贊嘆語調。如: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最后整體觀照,品味語言對稱之美。如: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志在流水,鐘子期曰課堂上,還可播放名家的配樂朗誦和《經典詠流傳》的情境傳唱。
從讀準到讀懂再到熟讀成誦,引導學生親近經典,成為知音故事的傳誦人。
二、情感體驗
知音故事雖不足百字,但生動感人,歌頌了伯牙、子期生死不渝的友情。
有一種美好是雙向奔赴,“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二人通過琴聲展開心靈的“對話”,實現情感的“共振”,進而結為知音。“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子期不在對誰彈”“三尺瑤琴為君死”,《高山流水》成為絕響,何其悲涼凄傷!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生死不負,令人感慨萬千:“伯牙不作鐘期逝,千古令人說破琴。”從覓得知音之喜到痛失知音之悲,知音故事讀來蕩氣回腸。
《高山流水》奏響了人世友情的最強音,給世人樹立了交友的典范。通過學習知音故事,對中小學生的思想情感進行熏陶,使學生樂于交友,學會交知心朋友,懂得珍惜友情。課后,拓展閱讀《史記·管晏列傳》,讓學生在“管鮑之交”的故事中領悟古人友情的深厚與真摯。
三、藝術審美
知音故事文質兼美,極具典范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教師可播放古典樂曲《高山流水》,其幽雅清揚、動靜有致,能引導學生感知音樂的美妙,受到藝術的熏陶。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山的陽剛博大之氣,水的雅靜陰柔之美,呈現出雄渾典雅、清新靈動的美學特征。教師鼓勵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并交流審美感受。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觀,伯牙借景抒懷,寫心言志,賦以思想、情感,使“高山流水”帶著美感與詩意,從自然美走向人文意象美。
“高山流水”歷經千百年沉淀,它不僅是中華優秀民族音樂,而且是山隱水迢的中國風景,融合了中國文人的山水文學和山水畫,蘊含道家風骨,折射出“天人合一”的美學理念。
課后,讓學生從網上搜集齊白石、張大昕等畫家的《高山流水圖》,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通過欣賞音樂、繪畫、電影等,感受知音故事在不同媒介中的藝術魅力。
四、文化理解
知音故事成就獨特的知音文化,學習這篇文言經典,有助于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說:“經典的訓練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
音樂知音。伯牙、子期均為熱愛音樂之人,音樂是二人相識、相知的觸媒。對音樂和琴理的熱愛、理解,是二人相知、相惜的前提條件。許慎《說文解字·木部》曰:“樂,五聲八音總名。象鼓鞞。木,虡也。”[2可知“樂”是象形字,本義指樂器。《禮記·樂記》“樂本篇”中曰:“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③可見,先秦時“樂”是集歌(詩)、樂、舞于一體的藝術形式。戰國時期,楚人特別崇尚音樂,從楚人尚歌、尚鐘、尚琴等可看出楚人對于音樂的熱愛。楚人尚樂源于楚地悠久的巫祀傳統。《漢書·地理志》記載:“楚地信巫鬼,重淫祀。”巫祀催生了巫風的盛行。《尚書·伊訓》提到:“敢有恒舞于宮,酣歌于室,實為巫風。”5巫風又激發了楚人對音樂的迷狂。課后,引導學生前往湖北省博物館觀看曾侯乙編鐘和古琴,感受古老楚國音樂的魅力。
心靈知己。伯牙彈奏高山流水之曲,子期聽聞高山流水之音,通過音樂的表達與審美,二人心意相通,最終達到心靈上的高度契合,“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二人由知音到知心進而成為知己。知己蘊含著人與人之間的志趣相投、志同道合、心有靈犀、心心相印的關系,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賞識、平等和諧。唐詩中高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增廣賢文》中吶喊“知己知彼,將心比心”;魯迅也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傲岸人格。知音故事展現出伯牙、子期的品格修養。琴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必修之器,常用來陶冶情操,二人因琴結緣,可見其高雅品性。“勢利交懷勢利心,斯文誰復念知音”,伯牙、子期純以才學、信義相交,不為名利所驅,無世俗功利之心,是君子之交的典范。“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以琴殉友,顯忠義之美德。高山流水寄予著二人的精神追求,跨越千年,成為志士仁人高尚人格的象征。
重信尚義的典范。知音故事謳歌偉大的友情,詮釋了誠信的重厚含義。二人臨別時相約來年再見,子期臨終前囑咐父母在江邊等候故人;伯牙于約定之期趕到相約之處;得知摯友已逝,伯牙摔琴謝知音,履行自己內心對這份君子之約的承諾。知音故事中蘊含寶貴的誠信價值觀。“君子義以為上”,重情尚義是知音故事的靈魂。“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子期死,伯牙摔碎古琴,以琴祭吊知音,彰顯了知音的情深義重,展現出重義守義的高尚情懷。
講好知音故事,對知音文化進行再闡釋,彰顯“民族性”,反映“時代性”,傳頌千古的知音故事定能在新時代綻放出堅韌而鮮活的生命力。
[本文系湖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當代文藝創作研究中心”項目(編號:202310201701018)成果】
參考文獻
[1]朱自清.《經典常談》序[A].朱自清選集(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426.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5:119.
[3]孟 子等.四書五經[M].北京:中華書局,2009:381.
[4]班固.漢書(第十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107.
[5]陳成國導讀、校注.尚書[M].長沙:岳麓書社,20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