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有一類人在云盤中堆滿健身視頻、學習方法,在相冊中積存旅行勝地、美食打卡,收藏無數必看電影、熱播好劇本是以備不時之需、來日可用,可往往遙遙無期,從未使用。這種“囤積”之舉和倉鼠囤糧極為相像,因而這類人被稱作“電子倉鼠”。私以為,“囤積不息”的空想止步于此,無法成為現實,在社會重壓之下,唯有和自己斗爭、和解,盡力踐行,腳踏實地,方能變理想為現實。
“電子倉鼠”們瘋狂的囤積行為,來源于向往脫離現實困境,擁有理想化的自由生活,可最終卻變成病態的自我安慰、自我欺騙,在告訴自己“收藏起來以后用”的循環中,似乎只要繼續將云盤和相冊塞滿,就能填補掩飾窘境和空虛,消除短暫的無措和恐慌。“電子倉鼠”們實質上是矛盾的,他們無法脫離現實的束縛,同時作為獨立的人,他們對逃離和自由的渴求從未停止,在喘息時刻忙不迭地為幻想做準備,是精神世界的活躍也是匱乏,是文化素養的膨脹也是空虛。
社會的發展迅疾而又猛烈,尤其是在這個信息泛濫、思想多元、競爭無所不在的時代,以青年人為主力的一批人,在現實的不停追趕和精神的饑渴困頓之間掙扎,逐漸成為“電子倉鼠”。碎片化的信息填充著人們碎片化的時間:在早高峰擠地鐵時收藏文旅攻略,規劃起無期的假日;在凌晨入睡前關注健身自律視頻,決心從明日開始堅持。最終全都不了了之,美夢在互聯網的角落積著無限期的灰。
當辛勞的工作成為不再追求理想人生的借口,自身已然走向消沉和軟弱。如前文所述,開始“囤積”便是在開始談“日后”,日后怎樣,無法定論,所能把握,唯當下耳。現實既是這樣讓人灰心,又無能力做一番革命,向外求而無所得,不如向內尋或許有一線生機。“自賊也”不能克服的,是惰性。在生活的重壓之下,拖著疲憊歸家,短視頻、熱評時文、輿論消磨著時間,“囤積”只能是欲蓋彌彰。
人對于文化、充實的向往是與生俱來的,碎片化、快餐化的文化確實適應了年輕一代的日常生活。但顯而易見,“電子倉鼠”的出現已然證明不加篩選、來者不拒的盲目囤積只是心理安慰,不是長久之計。理性對待瑣碎信息,主動消耗網上“存糧”,才能在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尋找平衡和契合。
如此一來,“電子倉鼠”們也就無處遁形。免做倉鼠,吾輩何為?其先必為除“積\"弊。做事不找退路,言間不談“日后”,有欲不尋借口,決不囤積且當下立行,覓一切機會化“囤”為用。冷眼看現實,旁觀視自己。“倉鼠”之囤漫無目的,不問來路,胡亂容納;而腳踏實地的追求則不然,實踐是有方向、循序漸進的,積糧求多,食谷求精,最終方能積極應對,“倉鼠”心理則在自我的潛心修養中消散。
互聯網的溫床不能長久地囤積“備糧”,與其盲目儲藏,不如立即實行,將時代的席卷視作機遇,在向外奔忙的過程中尋覓自我,一舉躍出“囤積\"風暴,回歸本真。
指導教師:余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