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和神經末梢,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基石。推進和諧社區建設,是聚焦“兩高四著力”、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必然選擇和生動實踐。
省會鄭州作為全省發展“龍頭”,承擔著“挑大梁、走在前”的重任,深入貫徹省委關于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工作決策部署,以“五基四化”為抓手,以“數字鄭州”為支撐,用好“黨建 + 網格 + 大數據”模式,形成“一格管全面、一屏觀全域、一網統全局、一線通上下、一鍵全處理、一融促創新、一制保安全”的數智治理格局。
對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必須扎扎實實加強社會治理的重要要求,與先進城市相比,鄭州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待破解。一是治理力量仍需進一步加強。全市社區工作者仍有較大缺口,服務戒毒人員、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群體的專業社工及相關社區社會組織極其緊缺。二是資源配置仍需進一步下沉。每年每個社區30萬元專項經費因財政壓力難以足額到位,而深圳“民生微實事”經費每年每個社區平均安排200萬元。部分街道社區“權隨責走、費隨事轉”落實不到位,存在社工崗位行政化傾向。三是體制機制仍需進一步優化。多部門聯動還存在責任界定模糊、信息共享不暢、資源整合不足。較之深圳、成都,鄭州社會組織培育滯后,缺乏專項孵化政策及社區營造創新。公共空間運營效能不足,黨群服務中心活化運營比例較低,功能創新與自我造血能力培育不足。四是重點領域仍需進一步改革。物業服務問題突出,村改居社區治理機制滯后,重點人群服務體系不完善。
為推動問題更好化解,建議省級層面加強統籌指導。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完善制度規范。前瞻謀劃“十五五”社區發展規劃,制定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規范、全要素網格管理辦法和數據共享標準。及時增補新興領域規范、調整滯后條款。要求市區兩級將網格響應效率、矛盾化解成效、平安建設等指標納入黨政班子考核體系。
二是培育多元主體,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將社區經費納入財政\"三保\"保障,拓寬財政撥款、社會捐贈、公益創投等籌資渠道。通過購買服務、稅收優惠等政策培育社會企業和社會組織。引入多元主體運營黨群服務中心,提供政務、養老、就業等“家門口”服務。
三是推進智慧治理與場景應用,提升社區服務效能。統籌部門數據共享,制定開放清單。推廣智能安防、老人監護等應用,開發便民服務小程序。試點數字孿生社區,提升風險預警能力。組織專家、社會組織、企業和基層代表共商創新路徑,挖掘推廣優秀案例,強化示范引領。
四是分類施策、精準發力,推動重點領域改革創新。系統推進物業服務治理。修訂物業管理條例及業主大會指導規則,建立“信用 + 法治”監管機制,明確業主大會表決門檻并開發電子投票系統,推行社區“兩委”與業委會、物業企業雙向交叉任職,試點“信托制物業”和老舊小區“公辦物業托底”模式。深化村改居社區治理改革。推行村社融合黨組織建設,明確“社區管服務、合作社管經濟”模式,推動賬務人員分離并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超大社區管理服務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支持組建區域化黨建聯盟,建設智慧治理平臺集成人口管理、智能安防等數字化模塊。聚焦重點人群精準幫扶。支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公益創投、慈善信托等方式,為困難群體、精神障礙患者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導等專業化服務,解決重點人群急難愁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