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店里環視了一圈,張玲的思緒飄回到2005年初入眼鏡行業時,在一家眼鏡店里跟著師傅手把手的學習驗光、加工,從最基礎的磨邊、裝配鏡片開始,滿手都是鏡片打磨時留下的劃痕。誰能想到,這一干就是二十年。回顧這二十年眼鏡零售之路,從打工學藝到開店守業,張玲始終相信“真誠是經營的底色”。
2012年10月,張玲著手開了一家自己的眼鏡店。小小的店面夾在幾家氣派的連鎖眼鏡店中間,顯得并不起眼。創業之初,房租、水電等成本費用就像沉重的擔子壓在她的肩頭,但她始終記著師傅教的話:“做眼鏡生意,就是做良心。”哪怕只有一位顧客進店,她也會細致地驗光,結合顧客的生活和用眼習慣,給顧客驗配一副既清晰又舒適的眼鏡,讓其滿意離店。
還記得有位姓張的顧客,第一次來到店里,眼神里滿是猶豫。張玲給她倒了杯熱茶,并輕言細語與她交流,讓她緊張的情緒放松下來。在驗光過程中,張玲發現顧客的數據與以前有不小的偏差,便詳細地給她解釋。調整度數后,顧客戴上新配的眼鏡感到非常滿意。從那以后,這位顧客不僅成了店里的常客,還介紹了不少親朋好友光顧。
作為一名媽媽,張玲最見不得家長為孩子的視力下降而著急。她還記得顧客王女士帶著孩子來店里那天,焦急地說:“兒子才二年級,近視就有150度了,怎么辦啊!” 張玲輕聲安慰:“別慌,咱們一步步來。”在驗光室里,她一邊為孩子檢查視力,一邊給母子倆科普:“現在孩子上學用眼強度大,不過只要及時防控,一定能穩住度數。”從挑選適合孩子的視力防控鏡片,到分享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間的小妙招,再到如何通過飲食補充營養,張玲就像和姐妹聊天一樣,分享自己在保護孩子視力方面的經驗,令王女士焦灼的心情得到了緩和。后來,王女士定期帶著孩子來復查,她們從陌生變得熟稔,除了孩子的視力問題,也會聊一聊孩子的學習、家里的瑣事,漸漸地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經過多年的發展,小店的顧客越來越多,但張玲始終堅持一對一服務,即使再忙也不會敷衍任何一位顧客。有位程序員總在午休時來調鏡架,張玲一邊用螺絲刀細致地調整,一邊聽他吐槽項目進度;退休的李老師帶著老視鏡過來,張玲就一邊為他的眼鏡做保養,一邊聊聊他最愛的詩詞和書法;程阿姨的兒子大學畢業后即將步入職場,張玲結合他的臉型推薦了一副兼具時尚感的輕商務半框眼鏡,形象煥然一新……逢年過節,張玲都會逐一給顧客們發送祝福信息,而她的手機里也滿是顧客發來的祝福,還有顧客從老家捎來土雞蛋、手工糕點作為禮物贈送。這種雙向的溫暖與關懷,對經營者來說是莫大的安慰。
二十年光陰如梭,張玲的小店雖沒有華麗的裝修,也沒有夸張的促銷,但憑著用心經營,收獲了屬于自已的忠實顧客。這份真誠交朋友,真心換來的信任,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未來的日子,她會繼續守著這方天地,用玲瓏匠心打磨每一副鏡片,用真誠溫暖每一雙眼睛,把小店經營成為大家信賴的 “視力小站”。
張玲,河北邢臺筱雅眼鏡店店長
每家門店都有著獨一無二的故事,
每段職場經歷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本欄目旨在搭建一個充滿溫度的交流平臺,希望能匯聚大家的智慧與故事。無論是與顧客建立深厚情感的暖心瞬間,還是帶領團隊突破困境的熱血歷程,亦或是對行業發展的獨到見解,都值得被傾聽、被記錄、被分享。
掃碼添加本欄目編輯,期待您的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