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也提出了“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筆者所在的許昌學院確立了“結合專業特點全面融入思政教育”的建設目標。基于國家、行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素養的期望與要求,學校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進行了一系列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
路基路面工程作為道橋專業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工程性強的應用型課程,與具體工作崗位聯系密切,其教學效果和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能力、專業素養和就業能力。本文以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路基路面工程的改革與實踐為例,梳理和總結道橋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方向,旨在為專業課教師明確思政教學目標、找準育人方向提供有益借鑒。
一、課程思政建設現狀
課程思政實施的目的是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通過對河南省應用型本科高校道橋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現狀的調研,并查閱現有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相關文獻資料發現,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存在以下問題。
(一)思政育人融入度和有效性較欠缺
專業課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缺乏系統性。雖然教師能夠結合課程內容進行思政教育融入,但內容浮于表面,融入度和有效性有待提高,在思政元素的政治高度、視野廣度及內容熱度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二)專業特色不夠鮮明,實施過程缺乏系統性
對課程思政的實施邏輯歸納總結不夠,對于服務工程建設全過程的道橋專業而言,其專業特色鮮明,課程思政理應不同于其他專業。目前,各高校道橋專業雖開展了課程思政,但并未結合專業特色進行歸納總結,最終影響了思政育人效果。
(三)尚未建立較完善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評價較為抽象,現有的評價多從課堂提問、學習態度上進行評價,內容主觀性較強,評價方式單一,難以有效體現思政育人效果。
鑒于上述問題,筆者所在的課題組開展了一系列教學改革與實踐,以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優化與發展。
二、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構建及實施路徑
道橋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重點在于明確工程建設項目設計和施工過程的崗位職業道德,從而確立思政育人目標、實施思政教育、完成思政評價。具體而言,就是在課程層面設定素質目標,在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考核評價體現思政育人,其總體思路為:學校人才定位一專業培養目標一畢業要求一課程體系一課程教學過程一課程評價。依據上述建設思路,課題組構建了集目標設定、實施過程、評價反饋于一體的課程思政育人實施路徑。
(一)育人目標設定
道橋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挖掘以道橋專業典型的職業場景——工程建設項目全過程的崗位職業道德要求為主線,在項目策劃、設計、招投標、施工、運維、拆除更新等階段,系統構建了專業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體系,提煉出基于家國情懷、文化自信、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感、工匠精神、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等典型思政元素。基于此,課題組借鑒“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省級示范中心平臺的研究成果,結合工程建設項自設計和施工階段的職業崗位道德要求,制定了本課程的育人目標:在價值塑造方面,激發學生對國家道路建設成就的自豪感,認同國家方針政策,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堅守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強化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在能力培養方面,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在工程素養方面,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嚴謹務實的工程素養,培養其工匠精神。
(二)育人實施過程
基于育人目標,本課程以“應用”為主線,成果為導向,構建路基設計、路面設計、路基路面施工、排水設計四大模塊。依據“新工科”要求和“交通強國”國家戰略,在不同模塊中構建典型思政案例,制定課程德育目標,具體如下。
案例1:交通大國到交通強國—以中國公路建設偉大成就為切入點,培養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踐行可持續發展觀。
案例2:“一帶一路”,共謀發展——以中國公路突破性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堅定政治認同、開闊國際視野。
案例3:院士風采,引領前行——以路基路面設計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培養其工匠精神與社會責任感。
案例4:堅守責任,鑄就安全之墻——以擋土墻設計、驗算、加固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價值觀,堅守職業道德底線。
案例5:凍土之上的通途奇跡——以特殊路基設計及凍土區路基病害問題為切人點,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工匠精神與創新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
案例6:水損之思,海綿之魂一—以城市生態路的路基、路面排水設計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
思政內容的融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結合第一章道路的衍變歷史及我國公路建設成果內容,通過雅西高速、青藏公路建設案例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政治認同。二是結合路基路面設計方法與排水設計章節,講解青藏鐵路建設、港珠澳大橋施工以及“海綿城市”建設案例,從專業的角度闡明原理,提升學生的價值判斷和工程思維能力。三是從第二課堂實踐入手,如“挑戰杯”、力學競賽、實驗室開放項目等,培養學生刻苦鉆研精神與團隊協作、溝通能力。四是在完成課內知識教與學的基礎上,基于教師橫向和縱向研究,注重拓展知識外延,將更多的科研成果和學科前沿知識轉化為教學素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適應終身學習的能力需要。
在教學方法上,采取“課程導人一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一總結提高一知識拓展”的教學思路,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調查分析法、視頻展示法、課堂討論法、案例教學法等,并輔助以圖片、動畫、視頻、AI等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演示。例如,利用AI助教調研重大公路建設案例,通過施工動畫和視頻演示“港珠澳大橋”施工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凍土地區路基設計中通風管路基和熱棒原理,引導學生查閱相關技術規范,分析擋土墻設計工程事故案例等。借助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技術和網絡教學資源,輔以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手段,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提升課堂趣味性和互動性,潤物無聲地實現思政育人,提升教學效果。
(三)育人評價持續改進
育人效果評價采取定性評價為主、定量評價為輔。定性評價通過學生、教師、企業導師等多方評價,從不同角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綜合素質。同時,在學期初、學期中、學期末開展關于課程思政案例認知、認同感及融入方式的問卷調查,優化教學內容與教學質量。定量評價以課堂學習表現( 10% ),以及智慧樹平臺過程考核中的學習進度(5%) 、學習習慣( 10% )和互動情況( 15% )等方面進行量化評估。通過實習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分值,評估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并在期末考核中增設論述題,要求學生從專業技術與思政元素結合角度,對典型工程案例進行分析論述。
通過思政育人評價,課題組結合時政熱點及時調整案例內容,優化思政育人教學方法,以便更好地將思政教育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課程思政建設成效
近年,課題組依托路基路面工程課程建設及第二課堂科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路基材料、穩定性研究和路面結構優化、病害防治、固廢材料利用等方面積極參與教師橫向和縱向課題,發表研究論文,同時參加各級各類實驗項目、科技創新比賽,學生的研究能力與綜合素養得到明顯提升,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課題組成員先后獲得省級課堂教學創新大賽、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全國課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學大賽二等獎,課程團隊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得到穩步提升。
課題組通過分析地方院校道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基于工程建設項目全過程的崗位職業道德要求,挖掘了具有專業特色的思政元素。同時,以路基路面工程課程為例,構建了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充分探討了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路徑,為地方院校道橋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賈致榮,張靜.路基路面工程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J].教育現代化,2020(50).
[2]宮賽,李巖.課程思政背景下路基路面工程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路徑探析[J].科教導刊,2022(21).
[3]王超,張金喜,周波超.道路與軌道工程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與思考:以路基路面工程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3(5).
[4]王超,周波超,魏中華.交通強國引領下道路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創新與實踐:以路基路面工程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2(12).
責編: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