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著眼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要深人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的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并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以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的管理通識訓練課程面向全校非管理類專業本科學生開設,整合學校綜合學科優勢,明確“加強通識教育、優化實踐教學”的培養方向,開展跨學科管理通識技能訓練,培養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的善經營、會管理、懂技術,且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課程融合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實驗教學方式,向學生傳授現代管理理念,使其掌握基本的管理技能,拓寬學科視野。經過多年實踐,該課程已成為新農科人才培養體系中富有特色的一環。管理通識訓練課程共設置4個項目類別,包含13個課程模塊,每個課程模塊授課時間為7學時/天,學生一周選修5個課程模塊,總學分為35學分。新媒體應用管理為課程“自我管理與提升”項目中的一個教學模塊,主要從新媒體素材類型、H5內容編輯與管理、微信公眾號內容編輯與管理等新媒體實操演練入手,講解新媒體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實踐應用,使學生通過學習更好地掌握新媒體應用管理技能,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管理能力和媒介素養。
一、通識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設計理念
通識教育具有學科專業性,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設計必須從學科知識和課程思政兩個方面深入挖掘,實現學生在認知層面的認同、情感層面的內化和行為層面的轉變。新媒體應用管理作為管理通識訓練課程的一個模塊,堅持“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育人理念,在教書育人全過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升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思想水平,增強其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評價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設計,全方位落實“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系統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以實現教學目標和思政育人目標。
(一)明確教學目標,強調育人理念
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背景下,將課程思政目標融入新媒體應用管理課堂教學目標中,遵循“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育人理念,形成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思政目標相結合的通識課程育人目標體系。在課堂實操演練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開展思政教育,引導學生堅定政治立場,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力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確保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二)豐富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元素
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僅要契合教學目標,還應注重與時俱進。新媒體應用管理模塊的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中心,立足新媒體專業知識,將專業知識內容作為載體。通過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當下熱點事件、時政新聞、科技動態、榜樣人物等,優選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案例,挖掘思政元素,合理融入批判質疑、勇于探究、遵紀守法、社會責任、國家認同等思政元素,開展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
(三)優選教學方法,融入思政教育
教學方法是教法和學法的統一。在新媒體應用管理模塊的課堂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綜合運用講授法、案例教學法、操作演示、實操演練、任務驅動、啟發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借助“互聯網+”整合實訓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有機融入思政教育,確保思政教育取得實效。
(四)完善教學評價,強化育人導向
新媒體應用管理的教學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課中,教學督導深入一線課堂聽課評課,重點考察教師在課堂授課中是否堅持立德樹人,能否有效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是否將思政教育和價值引領貫穿教學全過程。課后,從課程知識和思政育人兩個方面確定評價內容和指標,通過問卷調查和師生座談會的形式,對課堂教學質量和思政目標達成度進行反饋。同時,做好課堂教學反思,不斷總結提升,循序漸進地推進思政教育。
二、思政元素融入與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
思政元素融人管理通識訓練課程,將有效提升課程的人才培養質量。以課程中的新媒體應用管理模塊為例,課堂授課內容包括新媒體基本知識、新媒體素材類型、H5內容編輯與管理、微信公眾號內容編輯與管理、新媒體應用管理規范等。在課堂教學內容中潤物無聲地融入思政元素,從而實現課程思政目標。
(一)以政治認同為導向,培養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不僅關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個人的全面發展,還關乎我國政治長期穩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學生的政治認同主要體現在對執政黨的認同、對社會制度的認同和對意識形態的認同。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 78.0% ,其中10—29歲的青年學生群體占比 27.1% 。在互聯網和新媒體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各類新媒體應用層出不窮,“Z世代”大學生不斷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參與政治活動、表達政治意愿。在此背景下,以政治認同為導向,通過課程教學培養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顯得尤為重要。
在思政元素融入過程中,可采用案例教學法,如引導學生剖析“微博意見領袖大V丑化革命先烈”事件的前因后果,深刻認識歷史虛無主義的嚴重危害,自覺弘揚革命文化、緬懷革命先烈、捍衛國家安全。課堂教學的引導將使學生更加堅定文化自信,逐步認可、弘揚并主動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將其內化為愛黨愛國的意識與行動。同時,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分析“抖音新農人計劃”實施的意義,結合國家“三農”政策、廣東省“百千萬工程”戰略部署和“強農興農”的辦學特點,鼓勵學生通過各類新媒體渠道,與有意愿、有能力建設服務鄉村的創作者共同推動“三農”信息傳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在實踐操作環節,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和實操演練法,引導學生在“H5編輯與管理”和“微信公眾號推文制作”實訓項目中加人“熱愛偉大祖國”和“美麗華農校園”的相關元素,將對母校、對黨、對國家的認同通過實訓項目展現出來,堅定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
(二)以思想引領為核心,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守好意識形態防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住青少年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思想引領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通過課程教學培養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的重要舉措。
在思政元素融入過程中,采用案例教學法,例如,引導學生剖析“加多寶惡意營銷”事件的始末,讓學生明白在新媒體中存在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負面信息。通過新媒體渠道進行適當營銷是一種宣傳手段,但不能毫無底線,更不能打著侮辱革命烈士的擦邊球進行惡性營銷。需提高個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品質,自覺把小我融入大我。同時,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如引導學生分析“BBC陰間濾鏡”“G7峰會多國報道歪曲事實”等案例,引導學生在進行各類新媒體操作時要堅決反對并警惕任何形式的意識形態歪曲和滲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守好意識形態防線,謹防各類社會思潮的侵蝕。
(三)以道德修養為底線,提高新時代網絡文明素養,做網絡文明志愿者
近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國家網信辦等部門持續開展“網絡清朗行動”“網絡文明進校園”“爭做巾幗好網民”“中國好網民”等系列活動,積極傳遞正能量,大力弘揚網絡主旋律。當前,互聯網、新媒體在我國的發展方興未艾,為廣大青年大學生益智廣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然而,傳播謠言、冒充官媒、違規營銷等事件在網絡世界中仍時有發生。面對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提升大學生的網絡文明素養勢在必行。以道德修養為底線,通過課程教學提升大學生網絡道德文明,以及網絡信息識別能力、網絡信息評價能力和網絡信息傳播能力等網絡文明素養。
在思政元素融入過程中,可采用案例教學和啟發式教學法,通過講解“新媒體微傳播主流化”“媒體化社會:自干五的傳說”等相關案例,教育大學生認識到網絡世界也要“令行禁止”,引導大學生從自身做起,從當下做起,規范自身的網絡行為。始終做到在網絡中參與交流和表達意見時,不傳播網絡謠言、不散布污言穢語;立足事實,拒絕誹謗,文明評論,陽光發言,自覺提高新時代網絡文明素養;堅決抵制、制止、反對各類不文明的網絡行為,維護網絡、新媒體空間的風清氣正,做網絡文明志愿者。同時,在實踐操作環節,“表情包制作”“封面圖制作”“創意云文字圖制作”等實訓任務中都加入選題角度要“積極向上、健康陽光”等相關要求,引導學生積極弘揚社會正能量。
(四)以法律規范為約束,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當知法守法好網民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法治作為一個獨立部分,專門提到“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也逐步健全。網絡世界并非法外之地,無規矩不成方圓,無秩序則無自由。只有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才能保證網絡社會的開放和自由。
在思政元素融入過程中,可采用講授法和案例教學法,對國家頒布的新媒體應用管理規范進行詳細介紹,通過“‘葛優躺’侵權官司”“騰訊‘大戰’老干媽”“超級網紅知法犯法”等典型案例剖析,讓學生理解網絡是把雙刃劍,若不遵守法律規范,將產生無窮后患,終將害人害己。一個國家要實現長治久安,必須依法治國,網絡治理也同樣如此。同時,在實踐操作環節,表情包制作、H5編輯與管理、微信公眾號推文制作等實訓任務中加入“不能侵犯肖像權”“注意聲明原創”“圖文來源引用說明”等相關要求,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相關法律規范。一方面,遵守新媒體法律規范操作,做知法守法好網民;另一方面,也要懂得依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合理維權,不讓自身權益受到非法侵害。
三、結語
課程思政建設是提升管理通識訓練課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授課教師要依據課程模塊的學科內容特點,按照《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相關要求和指引,通過“明確教學目標,強調育人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元素”“優選教學方法,融入思政教育”“完善教學評價,強化育人導向”,將管理通識教育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設計。同時,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和課程教學大綱,深度提煉專業知識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課程模塊的教學內容要緊扣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涵蓋愛國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職業教育等內容,以案例教學為著眼點,以實踐教學為導向,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在實踐中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認知和思考能力,以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4-09-10).https://www.12371.cn/2024/09/10/ARTI1725961198557867.shtml.
[2]習近平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4-05-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40511/b174a400101947d09cafc09aba2a9e9c/c.html.
[3]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李玉峰,庫天梅,張少翊,等.新農科背景下跨學科通識實踐課改革探索:以管理通識訓練課程為例[J].大學教育,2024(7).
[5]李靜.西方錯誤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消解及應對[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
[6]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4-08-29).https://www.cnnic.net.cn/n4/2024/0829/c88-11065.html.
責編: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