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議程設置理論的研究現狀
議程設置理論最早起源于美國。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D.L.肖基于對傳播媒介的選舉報道如何影響選民所做的調查研究發現,大眾傳播具有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即大眾傳媒對某一事件的強調程度越高,公眾對該事件的重視程度就會越高。該理論認為,公眾對于社會公共生活領域內的不同問題有著自己的“議事日程表”,記錄著每個人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以及解決問題先后順序的認知,而這些認知受大眾接收的外界信息影響。對于物理活動范圍和認知視野有限的一般公眾而言,大眾傳媒是他們了解當前大事及判斷重要性的重要信息源和重要影響源。在實際應用中,議程設置理論與我國的輿論導向研究存在理論契合點。我國的大眾傳媒始終旗幟鮮明地將引導輿論作為一項基本任務。然而,隨著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深度結合形成全媒體傳播環境,網絡議程呈現多元化態勢,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功能逐漸弱化。21世紀初,網絡議程設置理論興起。該理論認為影響公眾的并非單個議題,而是由多個相互關聯的議題所組成的認知網絡,不同信息中的碎片化信息組合起來,形成公眾對社會現實的認知和判斷。這些碎片化信息經受眾接收篩選后重組為新信息并再次傳播,最終形成多數受眾認可的社會思潮。
二、全媒體議程設置與高職院校思政課社會思朝辨析引導的耦合性
(一)全媒體環境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分析
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對于“您認為自己思想行為受什么影響較大?”這一問題,受訪學生認為學校教育( 73.54% )、家庭教育( 70.10% )和媒介信息( 64.95% )是排在前三位的重要因素。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在社會生活中,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媒介信息這三種力量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學生的成長,三者合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思辨能力,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同時也在無形中為學生設置了“議事日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政課作為鑄魂育人的主渠道,是學校教育中引導和塑造學生“三觀”、為學生設置“議事日程”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好這一渠道做好思政教育尤為重要。
(二)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進行社會思潮辨析引導的必要性
社會思潮具有潮水般的流動性與階段性漲落的特征。簡而言之,社會思潮是某種社會思想得到一定規模的傳播或獲得一定規模民眾的推崇后形成的思想潮流。思政課肩負著幫助青年學生從國家“頂層設計”的高度了解國情、黨情、社情、民情,從而堅定信仰、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重要使命。要完成這一使命,關注和解析社會現實(尤其是對各類影響深遠的社會思潮進行辨析與引導)不可或缺,這直接關系到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在實際授課環節,教師往往引用大量案例佐證所講授的原理或觀點,而這些案例本身蘊含著不同的社會思潮。目前,高職院校開設的思政課教學內容,都與當下流行的社會思潮有著或明或隱的緊密聯系,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深化認知。大學生對網絡信息尚缺乏完備的鑒別能力,其具體行為容易受負面社會思潮所影響。負面社會思潮會扭曲學生的正確認知,削弱他們對社會主義事業的認同感和參與積極性。因此,思政課教師有責任對錯誤的社會思潮“刨根問底”,通過深入辨析、澄清謬誤,提升學生的分辨能力,幫助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全媒體議程設置背景下思政課應對負面社會思潮的建議
(一)課堂教學應對策略
1.強化思政課教師主導作用,批判負面思潮
思政課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教學水平,轉變教學觀念,敢于直面負面社會思潮的“前世今生”,引導學生建立理性認知。思政課教師肩負著為青年學生提供“議事日程”的使命,在教學過程中,要提升議題設置能力。例如,針對西方勢力利用國家公祭日、五四青年節、國慶節等重要節點炮制負面輿論、散布錯誤言論、制造虛假信息的行為,思政課教師要主動設置議題,以正面積極的話題引導輿論,注重在學生中培育理性發聲的網絡意見領袖,積極參與熱點討論,在平等對話中批判錯誤思潮,有效引導與論。
2.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創新教學模式
新形勢下,思政課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新時代大學生更注重課堂教學的體驗感、參與感和獲得感,師生關系趨向民主平等。在教學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要理解“數字原住民”對成長發展和自我實現的期待,善用教學軟件、微信等工具實現與學生的實時互動和平等對話,以更豐富的載體、更生動的語言和更平等開放的交流方式,贏得學生對主流輿論的認同。利用互聯網時代提供的多種教學手段,結合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和現場教學,思政課教師可預設價值引導“議程”,以辯論、討論、演講等形式開展教學,創新實踐教學“翻轉課堂”模式。通過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結合,引導學生深刻內省,自覺提升對錯誤思潮的辨析能力。
(二)課堂外的應對策略
1.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將思政教學和專業教學緊密結合
專業課程要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理念提出后,各高職院校積極開展相關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課程思政相關的領域也產出了不少學術成果和教學成果。然而,在實際教學應用中,卻普遍存在“兩張皮”現象,即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體現不夠明顯或融入過于生硬,與專業課的關聯性較弱,存在為體現思政元素而生搬硬套的情況,甚至一定程度上引起學生的抵觸。課程思政是落實“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實踐手段,不僅要求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還要求他們要加強自身修養,發揮師德榜樣作用,在思政課教師的指導下推進課程思政工作。除了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還應積極組織思政課教師參與“大練兵、大比武、大展示”活動,倒逼思政課教師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教學水平。高職院校相較于本科院校更偏重實踐教學,有著“以賽促練、以賽促學”的優良傳統,因此,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應緊密結合比賽,推動思政課教師整體水平的提升。
2.借助互聯網優勢,整合資源,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協同能力
近年,互聯網思維廣泛應用于生活方方面面。實際上,這種思維也可以應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應借鑒互聯網思維,聯合校內校外多元力量,凝聚工作合力,抵御負面社會思潮的侵蝕。一是借鑒平臺思維,整合管理人員、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等師資力量,研發社會思潮專題課程,直面社會問題并作出正面回應,建設線上教學平臺,打造多方參與、共生共享的教學生態圈。二是借鑒跨界思維,加強網絡宣傳陣地建設。通過校企合作,打造一批思想性和趣味性兼具的網絡文化作品,用好網絡輿論主陣地,做好宣傳引導工作。三是借鑒大數據思維,定期收集學生反饋,適時調整教學方式,優化教學理念。利用大數據建立社會思潮預判預警機制,變被動應對為主動預判。定期收集整理大學生可能關注和討論的社會思潮,進行系統解讀和引導,對負面思潮進行理性批判,妥善應對引發的與情危機。
四、結論
社會思潮的形成需要時間,但在全媒體傳播環境下,信息更新速度加快,這意味著社會思潮的形成時間不斷縮短。因此,對思政課教師加強社會思潮引導能力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高職院校必須加強“頂層設計”,給予足夠重視和支持,只有上下齊心形成合力,才能在與負面社會思潮的斗爭中取得最終勝利。
參考文獻:
[1]張勇.多樣化社會思潮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困境與體系建構[J].秦智,2022(12).
[2]劉思彤.新時代社會思潮網絡傳播與引導研究[J].中國軍轉民,2022(22).
[3]吳鋒,趙康妮.高校思政課引領學生辨析社會思潮的理論邏輯和實現路徑[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2(5).
[4]陳云凡,賴曉雙.網絡非理性民族主義的特征、成因及高校思政課引領對策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24(6).
[5]郭開虎.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對社會思潮的引領力論析[J].晉中學院學報,2023(6).
責編: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