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持續升級,工科專業在推動國家戰略實施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其工科專業設置與國家戰略需求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國家的科技競爭力。因此,深人研究高校工科專業基于國家戰略需求的就業供需協同機制,對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家戰略需求與高校工科專業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國家戰略需求主要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這些領域的發展迫切需要大量兼具創新意識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工科人才。例如,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技術領域,已成為國家間戰略競爭的制高點,高校需超前布局相關專業,培養急需的緊缺人才。
近年,高校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需求,紛紛調整和優化工科專業設置。一方面,新增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工程等新興專業,以適應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對傳統工科專業進行改造升級,強化其與新興產業的融合,提升專業的適應性和競爭力。例如,許多高校將傳統機械工程專業升級為智能制造工程專業,或在機械專業下設置智能制造方向。此外,高校還通過組織變革(如將傳統機械院系更名為智能制造學院),推動專業與產業的深度對接。
盡管高校在工科專業的調整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盲目跟風開設熱門專業,導致專業設置同質化現象嚴重;專業設置與國家戰略需求脫節,難以滿足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專業調整時未能充分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區域資源稟賦,導致專業建設缺乏特色。
二、高校工科專業就業供需現狀
(一)就業市場需求分析
隨著國家戰略的深人實施,新興產業領域快速發展,帶動了對工科人才的旺盛需求。例如,5G通信、衛星導航、新能源等領域的人才需求大幅增加,為工科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同時,隨著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智能工廠、工業互聯網等新工作場景不斷涌現,為工科畢業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些新工作場景催生的新職業要求從業者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擁有創新意識和實踐技能。例如,智能工廠要求工程師掌握自動化、機器人技術和數據分析等技能,而工業互聯網則要求工程師具備網絡通信、數據安全和云計算等知識。一大批新職業的出現,不僅拓寬了工科畢業生的就業渠道,還為他們提供了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
(二)高校工科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總體來看,高校工科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較為樂觀,但其中仍存在一些結構性矛盾。例如,傳統工科專業畢業生供過于求,新興工科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此外,部分工科畢業生的就業期望與實際需求存在偏差,致使就業難和人才短缺并存。例如,能源與動力工程、機械工程等傳統工科專業就業率相對較低,而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等新興專業雖需求旺盛,但畢業生面臨較高的就業門檻和激烈的求職競爭。這種供需錯配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的脫節。
(三)高校工科專業就業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
高校工科專業就業供需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致使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符合企業實際用人要求;其二,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技能培育不足;其三,就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就業指導與支持。這些問題共同造成高校工科專業就業供需失衡,高校急需通過建立聯動機制、優化專業設置、加強校企合作、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予以解決。
三、高校工科專業基于國家戰略需求的就業供需協同機制構建
(一)建立“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
高校應構建由校領導牽頭,涵蓋發展規劃、教務、招生、就業、學工等相關職能部門的聯動體系,并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召開工作會議,加強信息交流與共享。構建以高質量就業為目標導向的專業評價體系,將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升學率、就業專業適配度、用人單位評價等納人學科專業考核體系。堅持以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動態設置和調整招生專業,建立與就業狀況相掛鉤的招生調整機制,持續優化招生專業結構。
具體而言,高校可通過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確保各部門在招生、培養和就業各環節緊密協作。例如,招生部門可與就業部門聯動,依據市場需求調整招生規模和專業設置,保障培養的人才符合社會和產業需求。此外,高校還可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及時采集和分析就業市場需求信息,為招生和培養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二)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增強人才培養適應性
高校應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出發點,系統推進學科專業優化。聚焦新質生產力建設新要求,推進新專業建設、傳統專業升級、交叉融合創新。體系化推進新工科建設,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量子科學、生命健康、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領域布局相關專業,增強人才培養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適應性,更好滿足國家發展戰略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
在優化學科專業設置過程中,高校應注重學科交叉融合,推動傳統工科專業與新興學科深度融合。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開設的“智慧交通”專業,以交通工程專業為基礎,融合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等多學科形成新工科專業。這種跨學科的專業設置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還能更精準地適應國家戰略需求。
(三)加強校企合作,推動產教融合
高校應積極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開展聯合培養、實習實訓等活動。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可深度參與學校教學過程,并提供實踐教學資源與就業機會;學校則能精準把握企業實際需求,調整教學內容與培養方式,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此外,高校還可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實驗室等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的具體形式豐富多樣。例如,企業可派遣工程師到高校授課,分享實際工作經驗;高校可組織學生赴企業開展實習實訓,深入了解企業生產流程與技術需求。借助此類合作,高校既能更精準地對接市場需求,優化教學內容與培養方式,又能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四)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升就業服務質量
高校應建立健全就業服務體系,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就業服務。一方面,強化就業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升就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另一方面,拓展就業渠道,加強與政府、企業等社會各界的聯動,及時收集就業信息,為學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此外,高校還可開展創業教育,鼓勵和支持學生自主創業,實現就業與創業的協同發展。
在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過程中,高校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搭建就業信息平臺,及時發布招聘信息與就業政策。例如,利用教育部推出的“24365校園招聘服務”平臺,為學生提供便捷的招聘信息獲取渠道。同時,高校還可開設職業規劃課程、舉辦就業指導講座,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市場動態和職業發展路徑,增強其就業競爭力。
四、結語
高校工科專業構建基于國家戰略需求的就業供需協同機制,是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途徑。通過建立“招生一培養—就業”聯動機制、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加強校企合作、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等措施,高校可以更好地滿足國家發展戰略對高質量工科人才的需求。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高校工科專業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機遇。高校工科專業應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與產業的融合交流,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史向陽,夏學蓮,趙海鵬,等.地方本科高校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河南化工,2020(9).
[2]邢丹.新工科視閥下石油高校提升就業精準化的路徑[J].化工管理,2021(28).
[3]司元情,宋子雯,張婷.新工科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就業狀況研究[J].創新教育研究,2022(3).
[4]蔣晨陽,楊素紅.2000—2023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供需關系量化分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4(10).
[5]王娜,李健.高校畢業生教育行業就業供需分析、主要挑戰與對策建議[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4(1).
責編: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