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臺灣各地坐落不同信眾信奉的寺廟,每個都與大陸有密切聯繫的寺廟都有自己的傳說和歷史故事,也都常年纍月被信眾敬奉。

臺灣寺廟有兩大系列,其一是朝拜媽祖的天后宮,其二就是民間信仰的「臺灣王爺」,「臺灣王爺總廟」在「臺南南鯤鯓代天府」,其分靈廟宇至今已經超過26000座,每年朝聖香客高達千萬人次。「南鯤鯓代天府」是臺灣南部香火最興盛的宗教信仰中心,同時也是臺閩地區最高級別的古蹟之一。
末學專程南下,為兩岸同胞報導臺南的「南鯤鯓代天府」。從臺北開車南下臺南至少需要三個小時。「南鯤鯓代天府」位於臺南市西北隅靠海的北門區,這裸海邊的三角洲形如大魚,被稱為「南鯤鯓」。「南鯤鯓代天府」居槺榔山之虎峰,前臨大海,急水溪如游龍蟠繞,有吞吐洪濤,襟帶山岫之勢,氣象恢宏,登臨其地令人心曠神怡!
「南鯤鯓代天府」歷久彌堅
「南鯤鯓代天府」俗稱「南鯤鯓廟」,主祀「李、池、吳、朱、范」五府千歲,傳說五位千歲為玉皇大帝所赦封,主要任務是稽察人間善惡,所以叫做「代天巡狩」,所駐王府也就叫做「代王府」。「南鯤鯓代天府」歷經兩次建廟,第一次為西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地點在「南鯤鯓沙汕」;第二次為1817年(清嘉慶22年),地點在現在的「槺榔山虎峰」。其後每年都有增建或修繕,「五王殿」重建於1923年(日大正12年)至1937年(日昭和12年),這一次的重建奠下「南鯤鯓代天府」的宏偉規模,爾後的相關建築均環繞「五王殿」而發展,從最前面的大牌樓、廟埕,拜亭,一直到後殿青山寺、龍泉井,以及2012年啟用的「凌霄寶殿」,形成「南朱雀、北玄武」的一條軸線;搭配「左蒼龍」的萬善系統、槺榔山莊、鯤鯓王會館等建築,「右白虎」的大鯤園等建築,建構成一個「大廟群」,形塑出完美的風水建築方位,儼若宗教文化園區。加上充滿儀式性的王爺進香文化,更突顯「臺灣王爺總廟」的特殊榮銜和肅穆景象。
相傳西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五府千歲乘坐王船夜泊南鯤鯓沙汕,漁民忽聞海上鐘鼓管弦之樂,清雅悅耳,出寮遠望,朦朧中但見一艘三檣大帆船徐徐進入港灣。翌日天亮,漁民齊聚港口一觀究竟,只見一艘破舊小舟橫泊港岸,船上載有一支神木、六尊綢製神像和「代天巡狩」之旌旗,乃予以起,後來才知此乃五府千歲之巡狩王船。王船登陸後,漁民搭建草廟供祀,晨昏焚香,唯財力薄弱,予以簡單隆盛祭祀之後,恭送出海,時為冬末,北風狂吹,又值潮水初退,王船順流南下疾飛而去;但出海不久,卻見王船逆流逆風返航。剎那間,王船又回靠原地,漁民驚訝,嘆為觀止,眾人認為這是五王擇此長居神意,於是衆漁民跪地相迎,再合力起王船迎神祀於草廟。
此後,參謁朝聖者絡繹於途,同時漁獲日盛,衆人乃有建廟之意。建廟時,人神通力合作,遠近漁民紛紛解囊樂捐。歷經數月而完工,稱「南鯤鯓廟」,又為開臺首廟,故亦稱「開山廟」,五府千歲遂被尊為「南鯤鯓王爺」,簡稱為「鯤鯓王」。爾後再遷移至槺榔山並全力重建,又稱「南鯤鯓代天府」,以示傳承。而王船泊岸於急水溪口的港灣,自此定稱為「王爺港」,相沿迄今。

南鯤鯓祈福兩岸和平
如前所述,在近代興廟歷程中,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五王殿」重建工程,奠定了現今廟貌的規模。由特聘泉州名匠王益順等主持修建,增設中軍府、城隍衙、天公壇、娘媽宮,並增建左右廂房。時至1993年又新建「凌霄寶殿」,2009年新建七層香客大樓「鯤鯓王會館」,2014年進行五王殿鐘鼓樓及萬善堂的修護,正式宣告「大廟群」的建構完成。
如此完整的大廟群集古蹟、文化、藝術、觀光於一體,園林中包括大牌樓、龍鳳亭、慶成閣、大鯤園、內外深井、拜亭、深井通廊、祥蔚雙樓、萬善堂、龍泉井、鯤瀛大樓、海山亭、山莊會館等等建築物,美俞美奐!殊勝無比!
本廟入口處以巨大花崗石為主景,正面鐫刻「臺灣王爺總廟」六個大字,展現大廟宇大格局大氣勢;四周環境清幽殊勝,環繞五府千歲、萬善爺和月老神君等七尊泥塑神偶、節以花草園林造景,蘊育可親可愛、可觀可賞、有知性、有感性的綜合景觀。歡迎海內外善男信女和有心人士前來參訪,一遊南臺灣,走讀南鯤鯓,祈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兩岸和平,世界繁榮!阿彌陀佛!
(編者注:現在的臺南被稱為是目前臺灣政治上「最綠油油」的地方,不管是市長,還是民意代表,基本上都被民進黨人所囊括。但是,臺南則是「各種廟宇」最多的地方,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禁根最深的地方,不管是民間風俗,還是文化傳承,在臺南都隨處可見,「南鯤鯓代天府」就是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