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賴清德屆滿一周年,發表執政周年談話並接受媒體提問。談話主題為“迎風轉型、穩健前行”,涵蓋“民主臺灣、性精神、訴求團結”三訴求。全篇沒有提到中華民國,也罕見地沒有在本文中觸及到兩岸關係,但仍有在回答記者提問中有提到;對於美國,賴清德則是懇切呼籲殷殷期盼,放低姿態;對於日本,則是坦誠相告放鬆抒發情緒;賴清德總統相較於去年的演說,確實有所低調降溫,是否受到壓力?外界關注;但很可惜,賴清德又失去了一個給民眾方向的重要機會,當然這也不意味賴清德政府將轉向抗中的道路。
他再次定調,臺灣的經濟路線,會以市場為導向,推動立足臺灣、布局全球、加強美國的經濟路線。但他跳過兩岸因素,既沒有去年520的沒有“祖國論”,也沒有今年的“境外敵對勢力”更沒有近來的“併購說”;他也跳過大罷免正持續嚴重造成社會撕裂;也跳過美國對臺灣的施壓及對核能的要求,一場精心設計的520演講全文,後續更重要的挑戰還在等著,正所謂聽其言觀其行。
賴清德於2025年3月13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並在會後講話中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拋出所謂因應五方面威脅的17項策略。此舉對賴政府來說是相當大的風險,引發大陸高度反彈,也替中美領導人見面帶來不可測的風險,此舉等於是片面改變兩岸現狀,改變對於大陸當局的定性,雖說是預防反分裂國家法大陸當局的出招,也是展示對大陸涉臺政策的不滿;但此定調等於宣示關掉閉兩岸交流大門,惡化兩岸關係之舉動,且君無戲言,後續效應難以預測,風險極大。
關於安全會議後發表談話,宣佈恢復軍事審判、軍法官回到第一線。談話五大重點如下:這五大國安及統戰威脅、17項因應策略,涵蓋經貿交流、旅遊、防止國軍遭滲透等面向。足見賴清德以“凝聚反併吞共識,因應中國統戰滲透”為主題,細數近年臺軍人出賣情報、部分人士配合統戰等事件,並引用反滲透法,定義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對兩岸議題展現強硬態度,一改以往以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定義中國為一國兩區,臺灣地區及臺灣地區以外的地區。對於賴清德的談話,大陸學界一面倒地認為此舉非常危險。
2025年根據TVBS民調中心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有 40% 民眾表示滿意( 20% 非常滿意, 20% 還算滿意), 45% 不滿意( 14% 不太滿意, 31% 很不滿意),另外還有 15% 民眾沒有意見。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的變化,民調顯示,僅 5% 民眾認為會變好,認為會變壞的比例為41% ,較去年增加7個百分點,認為會差不多的則為 41% ,另外有 13% 民眾沒有意見。從這份民調顯示,有近一半的民眾不滿意賴清德大陸政策,也有四成的民眾表達滿意,這等於賴清德大選時的得票率,足見賴清德的固定支持牢不可破,都在四成左右,不管賴執政的成績如何,這四成的臺灣民眾都會固定支持賴清德。

16月15日,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大會在廈門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並致辭。這是大會開始前,王滬甯會見馬英九等參加論壇的臺灣嘉賓代表。
賴清德總統就任一年,Yahoo公布一項超過7.9萬人參與的網路民調,結果顯示網友對於賴政府執政評價,非常不滿意的高達 76.9% ,不太滿意的有7.1% ,非常滿意的只有 7.0% ;此一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對於賴政府的整體執政成績,可以說是非常不認同。至於在賴政府各項施政領域中,最不滿意項目的前三名分別是兩岸(占比38.5% )、內政( 31.4% )和經濟(2 (31.4% )。
另外,賴清德首度定調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強調中國對臺灣的統戰滲透與安全威脅日益嚴峻,並針對五大國安及統戰威脅提出17項因應策略,包括恢復軍事審判、強化公職人員及宗教團體赴中交流揭露制度等,確保國家主權與人民的自由民主生活方式。根據TVBS民調中心調查結果顯示, 41% 民眾表示支持賴清德的國安政策( 19% 非常支持, 22% 還算支持), 34% 不支持( 14% 不太支持, 20% 非常不支持),另外25% 沒有意見。足見賴清德打抗中牌確實有效;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的變化,僅 5% 民眾認為會變好,認為會變壞的比例由去年的 34% 增加7個百分點至 41% ,認為差不多的比例則減少為 41% ,另外 13% 沒有意見,民眾對兩岸關係更為看壞。顯見兩岸關係變得不好是絕大多數臺灣民眾的共識;但為何還有四成民眾滿意賴清德?五成民眾不同意賴清德是國際和兩岸及臺灣民主的麻煩製造者呢?這確實要我們仔細思考。
二、臺當局定位大陸是敵對勢力及新兩國論
李登輝時期為了解決事務性交流問題,刻意創造性模糊兩岸定位全被賴清德所打亂,從對抗性競爭政權中的政府關係變成境外敵對勢力的國家與國家間的關係,這並非兒戲而是重大兩岸政治定位的調整,此變動要比其他17項策略都要來的嚴重。
首先,賴清德的說法不是現實與否的問題而是已經形同把對岸關係變成國家間敵對勢力關係,此舉必然挑動兩岸敏感神經,持續推升抗中路線,非但會傷害兩岸互動基礎與交往意願,更可能招致中共當局強力回擊,替兩岸關係帶來巨大的風險,也非國際所樂見,誰是麻煩製造者與現狀片面改變者?答案不言自明。
其次,賴政府以反併吞及大罷免的危機意識與對抗意識出發,試圖喚起臺灣地區民眾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支持,進而催化政治動員力量,以此做大罷免的政治運作,此看問題格局太低,並沒有從臺灣安全及發展的角度來思考,這是很大的決策危機。
再者,大陸當局的反應相當強烈,回擊動作尚難完全評估,如國臺瓣發言人陳斌華日前回應指出,賴清德臺獨立場之頑固、挑釁對抗之倡狂,再度證明其人是不折不扣的兩岸和平破壞者臺海危機製造者。陳斌華警告臺獨,“分裂勢力,膽敢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由此足見大陸很嚴正加以表達反對,甚至是一種全面的定性。
那麼,賴清德的講話,與其去年520講話如出一轍,大陸當局都認為性質十分惡劣嚴重。把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拋出所謂因應五方面威脅的17項策略,大陸是不會容忍的,必然會有嚴厲措施回應。至於嚴厲措施顯然會把國際力量捲入在這波漩渦中,賴清德的回應草率且缺乏討論及配套,這種決策模式極其危險。
三、賴當局大陸政策的計算與博弈分析
賴清德的大陸政策如上圖所示:

(一)分析中共武力或以非和平的方式攻臺的紅線與時機
1.臺灣正式獨立:這是中國明確劃定的紅線,不論風險多大,都幾乎必定開戰。
2.外國軍隊正式進駐臺灣:例如美軍在臺部署導彈基地或軍事基地,中國可能認為臺灣被“永久切割”,不得不動手。
3.內部政權危機,需要透過戰爭轉移焦點:如果中國經濟崩潰、內部出現嚴重政治挑戰,可能會選擇“統一臺灣”來凝聚民族主義、穩定政權。
4.中國軍事能力達到碾壓臺灣與美軍的程度:如果中國軍力明顯超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可能認為成功機率高,從而採取行動。
(二)大陸當局可能採取的行動方案
1.“灰色地帶戰爭”(目前最可能的方案)其採取的方案有:
(1)擴大軍機軍艦進入臺灣防空識別區,增加臺灣防禦壓力
(2)經濟封鎖(如限制對臺出口、打擊臺商)施壓
(3)在網絡與資訊戰方面加強滲透,影響臺灣內部輿論
2.局部軍事衝突,其採取的方案有:
(1)透過奪取臺灣外島(如金門、馬祖、東沙群島)來測試臺灣與國際反應
(2)對臺灣軍事設施(如雷達站、防空系統)進行精確打擊,但不發動全面入侵
3.全面戰爭,其採取的方案有:
(1)發動大規模飛彈攻擊與網路戰,瘓臺灣基礎設施
(2)透過海空封鎖阻止美國或其他國家介人
(3)發動登陸戰試圖全面控制臺灣全面戰爭的代價極高,因此中國大陸更可能先用“非正式戰爭手段\"施壓,直到覺得沒有其他選擇時才會真正開戰。
那麼分析,短期內,中國大陸仍傾向以非軍事手段施壓,不會輕易全面開戰。但如果“統一的必要性”超過“戰爭的風險”,中國可能不惜動武。最危險的觸發點是臺灣宣佈獨立或美軍正式進駐臺灣,賴清德正在往這樣的方向前進。
四、結論
臺灣賴清德政府對中國大陸政策的思考和處理將面臨許多複雜的內外挑戰。賴清德的兩岸政策不會接受一國兩制、九二共識等主張;民進黨繼續強調臺灣的主權不可動搖,追求臺灣正常國家目標。
賴清德比蔡英文更加激烈及固執的是加強把美國捲入兩岸對抗行列中;賴清德政府進一步加強臺灣的國防建設及美臺合作,並尋求與國際盟友支持,賴清德的政策將可能著重於臺美軍事合作及加強國際參與,提升臺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特別是在國際組織中爭取更多支持與參與機會。在經濟上儘可能與大陸脫鉤斷;在文化上建構一個有別於大中華圈的臺灣文化。
就軍事行動來看,2024年5月23日至24日,大陸放軍東部戰區組織戰區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於臺灣周邊開展聯合利劍-2024A演習。當時國臺辦就明言,該次演習是對賴清德520講話謀獨挑釁的堅決懲戒,是對外部勢力縱容支持臺獨、干涉中國內政的嚴厲警告。如今,賴清德於2025年3月13日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拋出所謂因應五方面威脅的17項策略。重新定位對岸,徹底變成境外敵對勢力,這種衝撞是大國間少有的正面嚴厲衝突。
可以看出賴清德此舉,除對內藉抗中打壓民主、塑造威權,並且操作對立,為大罷免助勢加柴外,對外也有其面向美國及中國大陸的意義,但都同時存在高度風險。筆者要問,之前賴清德說願意和中國共同追求兩岸和平共榮,推動兩岸健康有序交流,以對話取代對抗,現在卻把中國宣佈為“境外敵對勢力”,這是甚麼樣的心態?
臺美關係、美中關係及臺美中三方互動,形成良性迴圈,那是國民黨馬英九時代才會發生的事。如今兩岸關係經過蔡英文政府到賴清德政府的折騰,這種零和賽局,賴清德內外兩面作戰了。對內,“賴十七條”廣查嚴審,致力在內部尋找敵人,凡是與意見不同都是中共協力者。對外,賴清德搶在大陸舉辦“反分裂國家法實施廿周年座談會”前預先反制,但大陸方面除國臺瓣警告,如果膽敢突破紅線,將採取斷然措施外,該座談會仍然強調既定的“以法懲獨”,並未被賴清德激怒或隨賴起舞。反而賴清德拿著新兩國論,宣佈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無異是把兩岸推向準戰爭狀態。
“準戰爭狀態\"通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局勢,接近於戰爭狀態,但尚未正式宣告開戰的情形。在這種狀態下,兩國或多國間的衝突可能隨時爆發,或者發生了大量的軍事對峙、軍事準備,甚至是間接衝突或代理戰爭。
而準戰爭狀態的特徵包括:1軍事部署和準備:一方或多方的軍隊已經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調動和部署,甚至可能進行軍事演習或演練,以應對可能的衝突。2.外交緊張:各方之間的外交關係極度緊張,可能出現破裂,或者進行威脅和對抗性言辭。3.經濟和資源動員:國家可能會開始動員經濟資源,進行軍事物資的儲備,並採取經濟制裁等措施對抗對方。4.心理和資訊戰:各方可能會通過宣傳、媒體戰和心理戰來影響國內外的情緒,為未來的衝突做好心理準備。
也就是說,準戰爭狀態是一個類似戰爭的狀態,當時事已逼近,但還未完全進入開戰階段。兩岸目前已經符合進人“準戰爭狀態\"的八個指標。“準戰爭狀態\"這八項指標。包括:
一、臺灣國防部開始動員後備力量,代表當局認識到問題不是一般嚴重。
二、中國解放軍軍機頻繁越過“臺海中線”,代表“休戰默契”已不存在。
三、大陸對臺決策者發言日趨激烈。
四、大陸擬修訂《國防法》,認定“發展利益受到威脅”,將成為開戰條件。
五、大陸頒佈《港區國安法》。
六、兩岸展開軍備競賽。
七、民進黨政府主動推進兩岸經濟脫鉤。
八、臺灣增加管制兩岸往來。
客觀來看,賴清德政府希望兩岸維持這種準戰爭狀態,美國更樂於見到這種情況,因為這必然符合美國當局的國家利益。從臺灣相關法律的罪責來看,賴總統宣告中國乃是“境外敵對勢力”,要嚴防侵略滲透,可是依國家安全法第2、7條的規定,“大陸地區\"的非法滲透,罰“7年以上\"有期徒刑;而\"境外敵對勢力\"的非法滲透,僅罰“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所以,賴清德究竟在想甚麼?另外,當臺灣把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廢除,等於宣示臺灣方面片面認為中國大陸已經不是叛亂團體,因此才有辦法進行交流,兩岸關係為對抗性的競爭政權。如今是賴總統一句話就可以重新定義,恐怕比動員戡亂臨時條款更為片面,沒有和臺灣任何民間說明與協商。


■6月15日,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大會在廈門舉行。本屆海峽論壇以“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的主題,舉辦主論壇活動以及基層交流、青年交流、文化交流、經濟交流四大板塊56項活動。圖為海峽論壇大會嘉賓在會場外合影。
特別的是,當美國也沒有將俄羅斯及中國大陸和朝鮮當作敵對勢力,充其量是競爭對手。而賴清德卻主動將兩岸關係政治定位調整成境外敵對勢力,試問賴清德手中有什麼籌碼?因此,將中國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可以說是繼“一邊一國”或“新兩國論”“互不隸屬\"後,更進一步將臺灣與中國大陸定調成既是境外兩國論又是敵對關係,如此定調對賴政府來說無異是緊縮各項兩岸交流,甚至未來可能會進一步限制兩岸商業及貿易活動賦予其正當性。綜上對於兩岸未來的發展相當不樂觀。
因此,賴清德強調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並堅決反對“一國兩制”及九二共識。認為兩岸應該尊重彼此的差異,維持現狀,並且強調臺灣民眾的意願和選擇。賴清德強調臺灣的國防自主,並提出強化國防力量,保護臺灣免受來自大陸的軍事威脅;他主張擴大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尤其是美國;賴清德的兩岸政策在主權和安全上較為強硬,造成兩岸關係的好轉遙遙無期。
賴清德的520講話,並不會緩解兩岸之間的緊張關係,相反地,兩岸關係無解,從大陸的反應來看,大陸國臺辦在嗣後回應,批評賴清德玩兩面手法無新意、注定失敗。用臺灣領導人稱呼賴清德;一方面指臺灣領導人仍堅持臺獨分裂立場,延續“民主對抗威權”虛假敘事,另一方面賴又宣稱願在“對等尊嚴\"前提與大陸交流合作,企圖在“新兩國論”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對話的兩面手法了無新意、注定失敗。陳斌華表示,臺獨分裂與臺海和平水火不容,加強兩岸交流合作,臺海緊張局勢才能緩和;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協商對話才有基礎,將全面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
相較於去年520講話,今年的賴清德確實收斂不少,表現出謙卑的態度,但是,關鍵還是在聽其言觀其行,善意需要雙方,互信也需要雙方,兩岸雙方都有責任來確保臺海和平。我們必須觀察賴清德接下來諸如禁團令、學術交流團、參訪團、ECFA議題、安全相關法律修改、臺港與臺澳之間關係、港澳條例是否廢止?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否還要修改?這些才是判定賴清德當局是否真的想要改善兩岸關係的憑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