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習慣。1941年3月29日,他記錄了一連串工作:到政治部作報告、修改部隊十大制度、制訂后續教育計劃…在這些重要工作記錄的間隙,他特地記了一筆:“張元培已回至。\"第二天,他就會見了張元培,當天在日記中記錄:“張元培來此談情況。”
張元培是何許人?為什么他剛到,賴傳珠就急著找他談情況?談的又是什么?
皖南事變后的困難
1941年1月6日,國民黨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時任新四軍軍需處副處長的張元培,皖南事變發生時兼任第二梯隊隊長。部隊被打散后,他在山林里日伏夜移,后經徽州、金華、寧波到上海,于3月輾轉到達。
1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重建,賴傳珠任參謀長。讓賴傳珠最發愁的,是部隊的吃飯問題皖南事變前,新四軍軍需處只能供給皖南軍部及其直屬部隊,江北部隊的糧食相當緊張,賴傳珠只得動員大家勒緊褲腰帶。他1940年4月7日的日記記錄:“開會,動員節省糧食,規定每人每天吃糧1斤。\"皖南事變后,國民黨誣新四軍為“叛軍”,撤銷番號,停止供給,更讓新四軍陷入了缺糧少衣、經費無繼的困境。《江淮日報》1941年4月12日報道,當年春,新四軍指戰員每天只能吃上兩頓稀飯。后來制定“鹽阜區暫行供給標準”,規定部隊正常糧食需求是“主力部隊每人每天吃大米1斤7兩,或什糧2斤5兩”。可見當時新四軍糧食供應缺口之大。
張元培到的前一天,即3月28日,賴傳珠罕見地在日記中發火:“糧食已到一批,被二旅扣去20包,這完全是游擊主義習氣!”4月13日的記錄更是有些焦頭爛額:“七旅來人交涉糧食…我血壓高至160。\"張元培的到來,正可解全軍燃眉之急。
“糧秣總管” 從軍隊到地方
張元培(1911.6—1981.10),福建永定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擔任中革軍委總供給部軍實處處長,參加過長征,被稱為紅軍的“糧秣總管”

全面抗戰爆發后,張元培赴新四軍任軍需處副處長。皖南事變后,新四軍機構設置與八路軍統一,軍部改設供給部。張元培到達后,即擔任了新四軍供給部副部長。當時供給部宋裕和部長生病,由他代理部長工作。供給部的頭等大事是籌集糧食。張元培到次日(3月30日),賴傳珠即找他“談情況”,31日又繼續“開會討論經費、糧食問題”。
不久后,黨在蘇北設立了抗日民主政權,糧食工作的重點開始轉向地方。華中局下達了“加強行政管理,健全后勤工作”的要求,劉少奇指出:“當前的迫切任務是要建立、健全財經工作,這么多部隊吃飯、穿衣,政府要保證部隊的給養。”
4月26日,賴傳珠請來宋裕和、曹荻秋(鹽阜區區委書記)、喻屏(鹽阜區區委組織部長),“商談張元培的工作問題”。30日,賴傳珠“到供給部談工作,決定張元培任鹽阜區糧食局長”。5月5日,賴傳珠召集開會“討論糧食局即糧食征收問題”。至此,張元培承擔起過去從未做過的地方政權工作,走上了急需他發揮作用的全新崗位。
糧食局長大顯身手
鹽阜區是當時蘇北主要的抗日民主政權,以新四軍軍部所在地為中心,轄、鹽東、建陽、阜寧、阜東、淮安、漣水等7個縣和漣灌阜邊區辦事處,是華中抗日斗爭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1941年9月,鹽阜區行政公署正式成立。此前,由于日偽連年搶奪戰略物資,地方經濟蕭條、財政困難。這一時期,鹽阜區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財經領導,保證糧食供給。
張元培到任鹽阜區糧食管理局(鹽阜區成立前稱蘇北糧食管理局)之后,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逐步扭轉了糧食困難局面,保證了全區軍政人員(包括主力部隊)3.5萬余人的糧食供給,改善了群眾生活。他回憶:從1941年4月到1942年3月調入“抗大\"為止,短短一年間,我“在黨的領導下完成了當時糧食的需要,也建立了一些制度”。
為保證糧食供給,鹽阜區糧食局首要工作是清查田畝、征集糧食,組織建立了區、鄉、保各級清查田畝委員會,推動清查工作順利開展。1941年通過清查,增加田畝200余萬畝(較前約增 40% );廢除原有的冊書、糧吏,為征收公糧提供了可靠依據,也減輕了群眾負擔。
1941年上半年,鹽阜區發生了春荒,加之根據地開辟不久,群眾基礎尚薄弱,糧食局除了組織廣泛征收公糧,還積極向地主士紳借糧、發動捐糧。1941年夏,鹽阜區共征得糧食1500萬斤。當年秋,鹽阜區大規模發動群眾成立各級“農民抗日救國會”,幫助征糧、借糧;各縣之間還開展競賽。同年秋征糧具體數據雖未查見,但江蘇地區秋糧產量通常高于夏糧,征收水平不會低于夏季。也就是說,1941年,鹽阜區征糧當在3000萬斤左右。如前文述及的“鹽阜區暫行供給標準”規定,“主力部隊每人每日吃大米1斤7兩”,1941年鹽阜區的供給量可達每人每日2斤以上,已不低于該標準。
1941年11月19日,賴傳珠又找張元培,在當天日記記錄:“要張元培來商討糧食搬運辦法”,并提出“全軍尚需要補充250萬斤糧食,才能供給到明年春季”。次日,賴傳珠連續召集會議“討論籌集糧食問題,分配政治部、特務團擔任之”。這已不是鹽阜區自身的問題,而是事關全軍供給的大局。張元培全力以赴、多方籌劃,組織糧食局和軍部機關人員,保證糧食籌集和運輸,彌補了全軍糧食缺口。
除了糧食籌集,鹽阜區糧食局還制定了糧食征收制度、糧食運輸制度、糧食保管制度、墾荒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后續工作能長期、規范地開展。
反“掃蕩”中巧運軍費
張元培在鹽阜區糧管局工作期間,還有一件軼事。當時新四軍軍部設立了財政經濟部,并開設江淮銀行,兩塊牌子一套人員,朱毅任部長兼行長、李人俊任副行長、吳為真(新四軍3師參謀長彭雄的夫人)任政治指導員。財政經濟部設財貿系統總支,由張元培任書記,吳為真等任支委。
1941年7月,日軍集結兵力17000余人,出動裝甲汽艇百余艘,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對以為中心的蘇北抗日根據地大規模“掃蕩”。吳為真回憶,日機投彈炸毀了江淮銀行倉庫,造成軍民傷亡,損失巨大。她去金庫檢查時,發現還有840枚銀幣來不及運走。這是新四軍來之不易的軍費,如何安全迅速地轉移?她請示斗爭經驗豐富的老紅軍張元培,張元培果然有主意,說:“快去供給部領米袋,把銀幣縫在米袋里。\"她立即領回僅有的30條米袋,迅速組織人將銀幣縫在米袋里,一番掩人耳目,使840枚銀幣得以混在其他物資中安全轉運。
轉移途中,他們在盤灣與日軍發生了激戰,部分隊伍被打散。他們緊急召開支委會,考慮到財物多、目標大,決定分成小組分散活動,白天隱蔽,夜間行軍,約定到設在阜寧周門的新四軍軍部匯合。
最后,他們闖過日偽層層封鎖,安全抵達軍部。陳毅軍長一見他們,急切而風趣地問:“‘財神爺’來了,錢帶來沒有?”當得知“人財兩全”后,陳毅高興地說:“好得很呀!正愁發不出菜金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