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被勸退了嗎”“避坑指南”“千萬別報××專業”……在當今網絡社交的喧囂浪潮中,“勸退文化”成為Z世代群體中熱議不斷的話題。
網絡上的“勸退體”由兩部分組成,勸人者和聽勸者。聽勸者一般以提出問題的形式表達聽勸的態度,希望在網絡上獲得指點;勸人者則根據聽勸者提出的問題或困難,提供有價值的經驗、建議等信息。
在豆瓣“勸退互助聯盟”小組里,每天有上千條帖子用血淚經驗勸退養寵、考公、考研、求職等“人生選項”。年輕人不再迷信社會推崇的標準答案,反而用“反向安利”撕開消費主義與成功學的糖衣:“別養貓,你會變成全年無休的鏟屎奴”“創業不要做餐飲,罵醒一個是一個”“強烈建議普通人別做自媒體”……一時間,似乎各行各業的業內人都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對希望入局者表達自己的“勸退理由”。
“勸退”并非簡單的負面吐槽,而是主動出擊、別具匠心地開辟出一方自我救贖與思考的天地。這一代年輕人,在勸退中完成自我認知覺醒,找到生活的掌控感。
作為聽勸者,“聽勸”成為不少年輕人歡迎的獲取建議的方式,比如,旅游聽勸、消費聽勸、學業聽勸、求職聽勸、婚戀聽勸、人際關系聽勸等。
“聽勸式旅游”最受歡迎。馬燁是一個95后,每次做旅行計劃時,都會在各種社交媒體發布某地旅游的“聽勸帖”,往往有很多熱心網友給予熱情指導。馬燁說:“每一次‘聽勸’都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幫助,解鎖了一些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好玩和好吃的地方,還認識了許多有趣的網友。”
除了旅游聽勸,還有“素人改造”聽勸。其貌不揚、灰頭土臉的普通人,在網上打著“相親”“變帥”“變美”“減肥”等名義,懇請網友給出改造意見,并強調自己“聽勸”。網友們則會根據求助者的性別、身材、氣質、目標等因素,給出有關穿搭、發型、飲食等各種建議。
找不到自己個人形象風格定位的女孩沙七瑪,鼓起勇氣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個“聽勸帖”。如今已是她“聽勸”的第300多天,記錄了她聽勸前后造型的對比。她說:“當我把‘聽勸’刻進D N A后才發現,真正的時尚不是復制粘貼,而是把他人建議融合進自己的審美體系。”
勸退文化的興起,本質是代際認知體系的迭代。80后信奉“堅持就是勝利”,90后講究“選擇大于努力”,00后則發明了“及時止損學”。一位正在學醫的網友小懶貓表示:“其實很多人都是想通過勸退這些話,來表達自己在行業的累與苦。常看見醫學生勸退學醫,說待遇不好,特別累。可是哪個行業不累呢……只要看看那些勸退的人當中,誰一邊勸退一邊提桶跑路、誰一邊勸退一邊努力干的,就會一目了然。一旦你想做某一行,應該去研究怎么做得更好,而不是去看那些勸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