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什么能比選大學專業更能反映一個人的知識水平。
有一些專業的冷門, 體現在雖然歷史悠久,但因為就業率低、應用面窄,被廣大考生第一時間拋棄。比如,傳說中的哲學、宗教學、考古學等“聞者落淚”學科。
而很大一部分的冷門專業,還能考驗人對社會結構、世界文化的認知。總而言之,這里的學問讓人發出一句驚嘆:“原來還有學這個的?”
歡迎來到中國百科考試之冷門專業篇。

農學篇
隸屬于農業學里的專業,每一個細小的分支,都讓人大開眼界。
大家都知道農學院校熱門的獸醫學,但有人知道,下面還有母豬產后護理、蠶學、馬術學、無脊椎動物語言學專業嗎?
別的不知道,人少是真的。據媒體報道,沈陽農業大學開設蠶學專業已60多年,每屆平均一個班只有10人。
至于農業大學開設的生物學和食品科學,旗下的冷門分支就更多了。比如,如果你喜歡喝茶,可以去報茶學。喜歡吃土豆的,可以報考云南師范大學的馬鈴薯學院。喜歡喝白酒、啤酒、葡萄酒的,也可以報上課碰酒杯的釀酒專業。
語言學篇
如果說農業大學里的專業設置考的是人的眼界,那么語言學專業就是在為難你的文化水平。
你知道希伯來語是哪個國家的語言嗎?答案是以色列,因為是猶太民族的代表語言。由于從屬于閃含語系閃語族,希伯來語還是世界少有的遵從由右到左拼寫規律的語言。
那么錫伯語又是哪里的語言?答案是滿族,錫伯語是由過去東北的滿族西遷到新疆發展成的一門語言,新疆伊犁師范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都有相關專業。
玩繞口令之余,報考語言學專業可以讓人順便復習一下高考時的文科綜合。比如,“古女真語”背后的女真族是哪個朝代興起的,“西夏文”又代表何種少數民族文化?
連豆瓣冷門專業互助小組中票選出來的冷門專業冠軍,都是一個語言類專業——東巴文。連見多識廣的網友都感嘆:“是我見識淺薄了,東巴文冷門到聽都沒聽過。”
事實上,這是一個屬于納西族的語言,云南麗江的納西族人就使用這樣的文字。作為世界上現存唯一一種被承認的象形文字,東巴文還帶點古典美和異域風情。
恐怖學篇
有的專業,名字一聽就有種涼透心扉的力量。大名鼎鼎的“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就能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據就讀網友介紹,殯儀專業還是個統稱,旗下有四個分支:殯儀服務、防腐整容(入殮師)、火化、陵園管理。每個分支能去的就業崗位都不一樣。
里面的學問大有天地。殯儀專業的學生要學書法,這樣可以給死者寫訃聞,也有禮儀和主持課,便于今后主持追悼會。風水學也會涉獵,這樣才能替人挑選墓地。
而學了入殮師專業的學生,還需要天天對著假尸體,為其穿衣、縫合、打防腐液,還要學習給遺體整容。
紀錄片《我是殯儀生》中,一位來自四川的郝同學表示,自己一開始報考殯儀專業,是被朋友坑的,“他告訴我,這個專業好玩”。結果到了開學,一同報考殯儀專業的朋友退學了。他一個人堅持讀了下來,后來選了火化方向。

實用主義者會這么問,既然有些專業如此冷門,為什么還有招生的必要?
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學科自身的研究價值。如何緩解母豬生育后的心理陰影、如何給圖書館藏書編檔案、怎么保存中國的古文化,這些專業知識沒人教,你期待誰自學成才呢?
正是出于現實的需要,中國的大學里設置了很多有地域特色的專業。
所以,新疆有教“錫伯語”“維吾爾語”的大學,云南有教“東巴文”的院校,而東北的很多工科院校則設立了“石油鉆井工程”專業。
一個冷門專業常能解決當地發展的實際需求。比如,內蒙古農業大學就有“草學”專業,以此解決草原生態、草原鼠害等問題。

不過,上述情況都是由于開設院校少,招生人數少而導致的專業冷門。更普遍的情況是,許多專業本身發展歷史悠久,招生人數也不少,可就是招不夠人。
這樣的冷門專業,可悲的是,幾乎都屬于基礎學科。簡單而言,與計算機等應用型學科相對,物理、化學、歷史、哲學等基礎學科常常無人問津。
狀元的選擇也說明一切。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2016年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中,1977~2015年中國的高考狀元里,選擇經濟學的狀元人數最多,有343人,其次是工商管理專業;選擇歷史學和哲學的狀元分別僅占0.59%和0.42%;物理學也沒多受歡迎,只占3.39%。
枯燥又就業面窄的基礎學科在中國院校十分寂寞。但這類學科又是必須要有的,在大國科研競爭和科技進步面前,沒有前沿基礎學科的國家走不了多遠。

當然,學冷門專業的人,很多并非主動擁抱冷門。其中大致分為兩類人:第一類是為了上985、211名校,只能選擇錄取分數線低的冷門學科;第二類就更慘了,分數不夠被調劑進去的。
不過,換個角度看,有條件選擇熱門專業的學生也并非站在主動位置上。很多人的選擇,只是因為該專業很火。有沒有發現,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給你建議的長輩都只會問:“這個專業以后怎么找工作???”
D T財經曾對豆瓣冷門專業小組成員的畢業出路做過統計。統計指出,冷門專業的出路基本有5大類:轉專業、考研、畢業后留在行業內工作、考公務員以及跨行工作。
業內工作留守率最高的是制藥工程和韓語。而考研率最高的是農學、生物學以及思政專業。
雖然不似計算機等熱門專業看上去“錢”途無量,但誰又能知道,未來有一天,熱錢與市場,社會需求與信心,會流向哪個領域呢?
在這里,推薦聽聽老一輩人的經驗。一個任性的Boy曾經說過:
“ ( 選專業) 只有兩個標準: 一個是‘我’;一個是‘社會’,看看社會需要什么?但這個標準——社會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現在可以說三千六百行,從諾貝爾得獎人到修理馬桶的,社會都需要,所以社會的標準并不重要。因此,在定主意的時候,便要依著自我的興趣了——性之所近,力之所能?!?/p>
這位家道中落的任性Boy就照著這樣的標準,到美國留學沒選家人期待的熱門專業——修鐵路,而去學了農學。后來他轉系讀了文學院,主修哲學,順帶把英國文學、經濟、政治學都學習了。
在他68歲的回憶錄里,他寫道:“我現在六十八歲了,我也不知道所學的是什么,希望各位不要學我這樣老不成器的人。勿以七十二志愿中所填的一愿就定了終身,還沒有的,就是大學二、三年也還沒定?!?/p>
這位任性Boy還有句名言:“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這位任性Boy,叫胡適;這句話,也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