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草的概述
蓍草又稱一支蒿、鋸齒草、蜈蚣草、飛天蜈蚣等,是菊科蓍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分布廣泛,主要生長在中國東北部和西北部,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云南省、貴州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江西省等地,也見于歐洲、非洲北部、伊朗、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以及北美等地。蓍草的株高度一般在 50~150cm ,莖直,稍有菱形,皮白色疏貼柔毛,葉密集,單葉生,葉片線狀披針形,常1~3羽狀深裂。頭狀花序直徑 5~8mm 排成寬約4cm的圓錐傘形房狀,花苞近球形,花冠寬矩圓形成近圓形,瘦果扁平橢圓形,花期6一9月,果期9—11月。
著草中含有較多揮發油,揮發油中主要含有著草素、蘭香油奠、右旋樟腦等成分。蓍草中的鞣質具有抗菌、消炎、解熱、鎮痛、鎮靜及抗肝纖維化等作用,藥用價值極高。同時,還具有抗炎消腫、止血、抗菌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疼痛、經閉腹痛、毒蛇咬傷等。
二、著草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蓍草喜歡生長在清潔、無污染的環境中。蓍草對光照要求較高,優先選擇向陽地塊,地勢平坦或緩坡(坡角 lt;5°. )為佳,以土壤深厚、通透性好、富含有機質及石灰質的砂質土最好??梢栽谠耘嗲斑M行土壤改良,添加有機肥料和石灰等,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水性,土壤pH一般在 7.0~8.5 蓍草生長期保持土壤濕潤,所選地塊盡量鄰近水源或具備灌溉系統,地塊排水性能需良好,避免積水引發爛根。水源類型建議優先選擇地下深井水或山泉水,避免使用污染水源。選定地塊后,需徹底清除地表雜草及其他雜物。深翻土壤 30~40cm 通過土壤疏松化處理,提升土壤通氣性能,打破犁底層,促進根系發育。深耕前,應施加充分腐熟農家肥30000~60000kg?hm-2 作為土壤基礎肥料。通過科學選地與精細整地,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強保水保肥能力,同時降低病害發生率,為蓍草提供穩定生長環境,從而提高其產量和品質。
(二)繁殖方法
蕃草可通過種子播種、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三種方式培育,其中種子播種是最基礎的繁殖手段,分株繁殖則適用于成株的快速擴繁。目前,在河南省蓍草生產中,種子播種和分株繁殖是主流方法。種子播種成本低、適應性強,分株繁殖則能保留母株優良性狀,兩者結合可滿足規?;N植需求。扦插繁殖雖然對技術要求較高,但在特定條件下(如需快速復原優良品種)仍可作為輔助手段。
1.種子播種。通常選擇3月中下旬進行播種,此時氣候條件適宜,有利于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選用外觀完整、色澤鮮亮、顆粒飽滿且無損傷的新鮮種子,此類種子發芽率高、抗逆性強,可提升種植成功率。推薦播種量為 4.5~7.5kg?hm-2 。若土壤整地質量較差(如土塊過大、板結)或播種時間延遲,建議適當增加播種量,以解決出苗率不足的問題。播種前將種子與5~10倍的草木灰拌種。按照行距 30~45cm 進行開淺溝,將拌好的種子均勻撒入溝內,播種后覆一層淺土,保持土壤濕潤。著草幼苗出土后應進行間苗,在苗高 10~15cm 時,按株行距 30cm×30cm 定苗。
2.分株繁殖。分株繁殖是蓍草種植中常見的方法之一,宜選擇在春季3—4月或秋季9—10月進行繁殖,此時段氣候溫和,植株抗逆性強,有利于分株成活。選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成年植株,將整株蓍草連根帶土完整挖出,沿根系自然分叉處分割成若干獨立植株,按 45cm×30cm 的株行距挖穴,穴深約 20cm 將分株垂直放入穴中,根系自然舒展,分層填土并輕壓,確保根土密接。栽種后需立即澆透水,保持土壤濕潤狀態,以確保蓍草種植的成活率。分株繁殖的優點是通過植株繁殖的著草生長速度較快,根系發育密集,植株茂盛。
3.扦插繁殖。蓍草扦插繁殖在春秋雨季較為適宜。春季3一4月,氣溫回升期,有利于插條生根發芽,秋季9一10月,天氣涼爽,溫度維持在 20~25°C ,適宜插條生長。選取無病蟲害、生長健壯的植株莖稈,保留5~10cm 莖段(建議保留2~3個芽點),使用多菌靈溶液浸泡 10~15min 進行殺菌處理。該繁殖方式雖然對技術要求較高,但因其能保留母株遺傳特性,在生產實踐中常用作輔助繁殖手段。由于蓍草與其他草類中藥材不同,其莖為中空,扦插相對比較困難,故河南省當前暫未推廣此方法。
(三)田間管理要點
1.松土除草。蓍草在生長期間,通過定期松土除草,減少雜草對養分、水分的競爭,改善土壤通氣性,促進蓍草根系發育,同時降低病蟲害的發生風險,保證蓍草植株生長良好。當蓍草幼苗長為 10~15cm 時,應及時進行除草淺耕 (深度約 5~8cm) ,避免傷及幼苗根系。生長期應每15~20天中耕1次,結合蓍草分枝、開花等關鍵生長階段調整深度(逐漸加深為 10~15cm 。
2.追肥。蓍草的追肥以基肥為主。在幼苗齊苗后需要追澆2次稀薄人畜糞水,如基肥肥力不足,可追施尿素 120kg?hm-2"。因蓍草苗嫩,追肥時要掌握濃度,以防燒苗。為促進幼苗生長,施肥后應適當增加澆水頻率。建議在6月初施用 15000kg?hm-2"的人畜糞水,施肥后立即澆透1次清水,以確保養分吸收和根系發育。后續根據土壤濕度適當增加日常澆水頻率,保持土壤濕潤但不積水,以優化幼苗吸收效率。生長期間一般追肥3次,可以結合中耕除草和灌溉進行。夏季收割后,可追施復合肥 225~300kg?hm-2",待苗高 10cm 左右再適量施有機肥或糞水。如果在植株剛開花時長勢不好,可增施1次有機肥。
3.澆水與排灌。5月植株進入快速生長期,需加強水分管理,定期松土除草,維持土壤濕潤。雨季時,需注意排水防澇,避免積水導致根部腐爛和葉片枯萎。
4.遮陰。當氣溫持續高于 35°C 時,建議為植物搭建遮陽網或提高澆水頻率,正午強光直射,減少葉片灼傷風險。清晨或傍晚澆水更佳,可降低根系高溫被灼傷的概率。
(四)病蟲害防治
蓍草較為耐病蟲害,一般情況下不會產生病蟲害。但如因天氣或其他因素仍可能發生病蟲害現象的,應及時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化學藥劑進行防治等,避免影響植株生長和產量。
三、采收與加工
(一)全株采收
蓍草以全草入藥,一年收割兩次。春季栽種的,一般當年6一7月收割頭茬,11月收割第二茬。秋季栽種的,第二年進行采收。采收時,需要全株收割著草地上部分,一般在蓍草初開花時采收。
(二)種子采收
如果需要保留種子,當年植株不進行收割,在蓍草花期全部結束后20天左右種子成熟,此時即可進行采收。采收后,及時曬干去除雜質,裝入布袋,置于干燥通風處存放備用。
(三)加工晾曬
著草收割后應及時清除雜質,并進行鮮切截成小段,放到通風處攤開曬干或陰干,晾曬期間每天中午需要翻動1次,晚上用遮擋物覆蓋,避免雨淋或露水打濕。
(四)儲存
先將蓍草晾曬至充分干燥,然后放入干燥通風的地方儲存。為避免蟲害和霉變,可在儲存過程中定期檢查,并做好防潮和防蟲措施。
作者簡介:姜銀霞(1980—),女,河南上蔡人,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種植加工技術、培訓、研發、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張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