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不僅具有清熱化痰、涼血解毒的功效,還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抗過敏效用,同時對血糖控制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傊?,它是一種營養豐富且具有多重保健效果的食材。做好絲瓜全程病蟲害綠色防控是兼顧產量和質量的重要措施。
一、絲瓜主要害蟲類型
絲瓜的主要害蟲種類有瓜絹螟、白粉虱、蚜蟲、美洲斑潛蠅、棉鈴蟲等。
(一)瓜絹螟
1.外觀特征。瓜絹螟成蟲體長 11mm ,翼展寬度為 25mm ,頭部與胸部呈黑色,腹部呈白色。前翅略顯透明,帶有紫色光澤,邊緣(前緣、后緣及外緣)被一圈黑色寬帶環繞。卵的形狀為橢圓形,略顯扁平,顏色為淡黃色,且表面布滿了類似龜甲的網狀紋理。老熟幼蟲體長在 23~26mm ,頭部與前胸背板為淡褐色,胸腹部則為草綠色,背部有兩條醒目的白色縱條紋,氣門為黑色。蛹的長度約為 14mm ,顏色深褐,外部包裹著一層白色的薄繭。
2.生長習性。瓜絹螟一年大約繁殖5代,其生命周期如下:卵期5~7天,幼蟲階段 9~16 天(分為4個齡期),蛹期6~9天,成蟲壽命為6~14天。老熟幼蟲或蛹會選擇枯葉或表土層進行越冬,通常從4月底開始羽化成蟲,5月便可見到幼蟲對作物造成為害。
3.為害特點。瓜絹螟成蟲主要在夜間活動,具有一定的趨光性,傾向于將卵產在葉片背面,是散產聚集狀態。初孵幼蟲首先會啃食葉片的下表皮和葉肉,僅留上表皮;隨著蟲齡增長,它們會將整個葉肉吃光,僅殘留葉脈。當幼蟲數量較多時,可將整片葉片完全吃光。此外,這些幼蟲還會損害瓜類,它們會取食瓜的表皮形成花斑,或者把整個瓜的表皮啃食干凈,使其呈麻皮狀,之后幼蟲會鉆入瓜內,繼續取食皮下的瓜肉,導致瓜腐爛變質。
(二)白粉虱
1.外觀特征。白粉虱成蟲體長在 0.8~1.4mm ,體色為白色或微帶黃色,雌雄成蟲均具備翅膀,且翅膀表面覆蓋有一層白色的蠟質粉末。停息時雙翅合攏為屋脊狀,翅外緣有一排小顆粒卵長橢圓形,產于葉片背面,初淡綠色有蠟粉,后褐色,孵化前黑色。
2.生長習性。白粉虱一年可發生10多代,早春隨氣溫回升開始繁殖擴散,7—8月蟲口數量增長最快、蟲口密度最大,9月中旬隨氣溫下降而減少。其對黃色具有強烈的趨向性,對白色及銀白色表現出明顯的排斥反應。其不善飛行,多在點片發生后擴散蔓延。
3.為害特點。白粉虱的成蟲和若蟲多聚集在葉片背面,以口器刺入葉肉吸食植物汁液,導致葉片退綠枯萎,果實畸形僵化。嚴重時會造成植物提前衰老甚至死亡。此外,其繁殖能力強,聚集時分泌大量蜜液,引發煤污病,還可攜帶多種病菌引起其他病害。
(三)蚜蟲
1.外觀特征。蚜蟲大多為橢圓形或卵形,體長約2mm ,短而細的觸角向前突出,顏色通常為明亮的綠色、黃色或黑色。蚜蟲有翅蚜和無翅蚜兩種形態,田間主要為無翅蚜。有翅蚜出現在春夏季節,體形稍大且具翅兩對,主要通過飛行尋找寄主,以擴大種群范圍。
2.生長習性。蚜蟲一年內能繁殖20多代,全年在大棚和露天環境之間不斷遷移,進行繁殖并造成為害。多以卵在雜草或其他寄主上越冬,發育適溫在16~24°C ,當環境條件不適宜時,會產生大量有翅蚜遷飛擴散。通常對黃色有強烈的趨向性,對銀灰色表現出負趨性。
3.為害特點。蚜蟲的成蟲和若蟲通過刺吸葉片汗液,導致葉片卷曲變形、生長點枯萎,進而影響植株的營養吸收,嚴重時可能引發整株植物的死亡,還容易攜帶病毒傳播病毒病,引發植株出現花葉、畸形、矮化等不良癥狀。此外,還容易誘發煤污病,進而阻礙植株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
(四)棉鈴蟲
1.外觀特征。棉鈴蟲的卵呈半球形,大小約為0.45mm ,高度略大于寬度。初產時為乳白色,隨后轉為黃白色,孵化前變為深紫色。幼蟲多數為6齡,其中在暴食期,5齡和6齡幼蟲的體長為 16~40mm 。它們的頭部較小,呈淡黃色,并帶有明顯的白色網狀紋路。前胸背板為白色,帶有復雜的斑紋,體側有3條清晰且扭曲復雜的線條。
2.生長習性。棉鈴蟲的蛹會在寄主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度過冬季,當春季氣溫超過 15°C 時開始羽化成蟲。在溫暖濕潤、水肥充足且作物生長茂盛的田地里,棉鈴蟲更容易發生。成蟲白天隱蔽,夜間活動,具有向光性和趨化性。幼蟲發育最適宜的溫度為 25-28°Cc
3.為害特點。棉鈴蟲幼蟲主要蛀食果實并啃咬葉片,同時也會侵害嫩莖和嫩芽,導致嫩莖易折斷。當成熟果實的部分果肉被蛀空后,雨水和病菌更容易侵入,引發腐爛和脫落。幼果被蛀食會被逐漸掏空;一旦發生會大幅影響絲瓜的品質與產量。
(五)斑潛蠅
1.外觀特征。斑潛蠅成蟲是一種小型蠅類,體長在1.3~2.3mm 。其胸部背面呈亮黑色并帶有光澤,腹部背面為褐色,而側面和腹面則為黃色,臀部為黑色。翅膀無色透明,邊緣及緣毛為黑色,平衡棒為黃色。幼蟲呈蛆狀,2齡和3齡幼蟲體色鮮黃,老熟幼蟲體長約為3mm ,腹部末端有1對類似圓錐形的后氣門。
2.生長習性。斑潛蠅雌成蟲會在葉片上刺傷產卵,這些卵在2~5天內孵化。幼蟲期持續4~7天,之后末齡幼蟲會咬破葉片表皮,在葉片外部或土壤表面化蛹。
3.為害特點。斑潛蠅以幼蟲為害為主,它們在葉片內部啃食葉肉,導致葉片上出現不規則、蛇形的白色隧道,這些隧道不會穿越主脈,而蟲糞則交替分布在隧道兩側。受害的葉片會逐漸萎蔫,上下表皮分離,最終出現枯萎、掉落的現象,嚴重時整株植物會死亡。
二、綠色防治技術
(一)農業措施
1.種子選擇。挑選形態完整、表面光滑無瑕疵、大小一致且未受病蟲害侵擾的種子。
2.環境與肥水條件。應根據農田灌溉水質的規定,盡量保證澆水量適宜、時機把握準確;確保底肥充足,首選高質量的腐熟有機肥,施用商品有機肥12000~15000kg?hm-2 。應在生長發育期、坐果期及時追肥,輔以微肥、葉面肥。
3.育苗穴盤和基質要求。根據移栽期春季提前35~40 天播種。宜采用新穴盤育苗,如采用舊穴盤需消毒處理,并保證整體外觀無破損。應選用育苗專用基質進行統一育苗,自制育苗基質應按珍珠巖:蛭石:草炭為 1:1:3 的比例配制。
4.種子處理。種子用 50~55°C 溫水浸種 15min 水溫降低后繼續浸泡 5~6h 。接著,去除種子表面的水分后,用濕紗布包裹,在 28~30°C 的環境下進行催芽,超過 50% 的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
5.苗期溫度。苗前應保持棚內溫度 25~30°C ,低溫天氣使用加蓋草簾或鋪設地熱線等措施進行保溫。出苗后適當降低溫度,白天溫度為 20~22°C ,夜間溫度為 15~18°C ,白天最高溫度控制在 30°C 以下,夜間最高溫度控制在 20°C 以下。定植前5~7天通風煉苗。
6.光照與水分管理。在春季連續陰雨天氣時,可通過安裝補光燈等措施盡量增加光照時間。出苗后,根據具體情況適時補水,以維持空氣濕度在 60%~70%o (2
7.壯苗標準。葉片呈深綠色且肥厚,具有3~4片真葉,子葉完整生長,根系健壯,節間短,莖稈直徑為0.4~0.5cm ,且未受病蟲害侵擾。
8.合理輪作。應與非茄果類作物(如糧食作物、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實行輪作,條件允許時,可采用水旱輪作的方式,以降低害蟲的累積數量。
9.清潔田園。及時剪除病蟲殘枝,定植前后清理田間的枯枝、老葉及雜草,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
10.合理密植。合理安排絲瓜種植密度,通常種植密度為 30000~33000 株·hm-2 。高畦深溝、大壟雙行,株距為 60~70cm ,行距為 80~100cm 。
(二)物理措施
1.加設防蟲網。根據害蟲的種類來選定防蟲網的孔徑大小,并確保防蟲網的四周都牢固壓緊。進出時隨手關門。定期巡查是否有撕裂口,發現后及時修補。
2.黃藍板誘殺。選擇粘蟲板時應依據害蟲的種類來確定相應的顏色,黃色粘蟲板用于誘捕蚜蟲、白粉虱和斑潛蠅,藍色粘蟲板用于誘捕薊馬和斑潛蠅。選擇粘蟲板時,應挑選材質優良、具備雙面誘捕功能、無毒、耐日曬及能承受雨水沖刷的產品。應懸掛尺寸為20cm×25cm 的粘蟲板,密度為600張·hm-2 ,懸掛位置需高于植物頂端 15~20cm ,并根據天氣變化和害蟲密度適時進行更換。
3.燈光誘殺。利用黑光燈誘殺趨光性害蟲,根據田間害蟲發生程度選擇不同波段燈光,每天日落后30min 開燈,日出前 30min 關燈。
(三)生物防治
1.性誘劑誘殺。采用性誘劑誘殺田間雄蟲。害蟲發生早期懸掛誘捕器45套·hm-2 ,高度高于作物頂部15~20cm 。在安裝或更換不同害蟲的誘芯前后,需確保雙手清潔,防止誘芯受到污染。誘芯應大約每月更換1次,并及時清除誘捕到的害蟲。
2.糖醋液誘捕。利用害蟲成蟲對酸甜氣味的偏好來誘捕成蟲,具體方法是將白糖與米醋按照1:4的比例進行混合,加入適量水攪拌均勻,也可視情況混入部分殺蟲劑與性誘劑。避免太陽直射,定期清理誘集到的害蟲。
3.引入害蟲天敵。利用害蟲天敵來控制害蟲數量,減輕為害程度,害蟲天敵釋放前后應避免使用殺蟲劑,并清除田間周圍雜草。白粉虱引入麗蚜小蜂進行防治,當每株有白粉虱 0.1~1 頭時,將蜂卡掛在植株中部枝條上,每次懸掛 120~150 張 ?hm-2 ,每10天放置1次,總共放置3~4次。棉鈴蟲與煙青蟲引入赤眼蜂進行防治,在成蟲第一次大量出現后1~2天第一次放蜂,放蜂適宜溫度約為 25°C ,空氣濕度保持在 60%~90% 。如果溫濕度偏低或偏高,應適當增加放蜂的數量。此外,在成蟲產卵高峰期后的第三天,可以連續2次噴灑蘇云金桿菌或核型多角體病毒。蚜蟲引入食蚜蠅進行防治,釋放量為4500頭·hm-2 ;也可引入瓢蟲防治,釋放量為3000~4500 頭·hm-2 ,每7~10天釋放1次,定期檢查防治效果,以此決定釋放次數,一般需釋放2~5次。斑潛蠅釋放姬小蜂、潛蠅繭蜂等寄生蜂,在黃藍板上發現斑潛蠅時即可使用,釋放數量為 4500~9000 頭 ?hm-2 。
(四)化學防控
防治害蟲時應優先采用農業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若這些措施無法有效控制害蟲的發生,或害蟲已積累有一定基數時應采用化學藥劑防控,快速降低害蟲蟲口密度。
使用時應盡量選擇安全、高效、低毒產品,并依據蟲害發生嚴重程度精準施藥,用藥時嚴格遵守使用說明,以增強農藥使用效果,盡量輪換使用,以減緩害蟲抗藥性的增長。
1.瓜絹螟。發病初期用 0.5% 阿維菌素乳油2000倍液噴霧防治,或用 2.5% 功夫菊酯3000倍液噴霧防治,或用 25% 殺蟲雙水劑500倍液噴霧防治,要求安全間隔期為7~10天。
2.蚜蟲。用 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2500~4000 倍液噴霧防治,安全間隔期7~10天,連續防治2~3次;或用 3% 啶蟲乳油 405~450mL?hm-2 噴霧防治,安全間隔期 7~10 天,連續防治2~3次;或用 2.5% 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 300~600mL?hm-2 噴霧防治,安全間隔期在15天以上,每季最多使用3次;或用 20% 氰戊菊酯乳油 300~600mL?hm-2 噴霧防治,安全間隔期12~14 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或用 0.3% 苦參堿水劑噴霧防治,安全間隔期5~7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或用 2.5% 魚藤酮乳油 1500~2250g?hm-2 噴霧防治,安全間隔期5~7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
3.白粉虱。用 70% 吡蟲啉水分散粒劑7000倍液或 25% 噻蟲嗪水分散粒劑 2000~3000 倍液或 40% 啶蟲水分散粒劑噴霧防治,安全間隔期7天;蟲口密度大、為害嚴重時用 1.8% 阿維菌素乳油4501 mL?hm-2+22.4% 螺蟲乙酯懸浮劑 225mL?hm-2 噴霧防治,具有較強的觸殺、胃毒作用,安全間隔期在7天以上。
4.棉鈴蟲。用 1.8% 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25% 滅幼脲懸浮劑600倍液或 2.5% 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 5% 氯氰菊酯乳油噴霧防治,在卵孵化盛期至2齡幼蟲時期噴藥使用效果最佳,安全間隔期7~10天,噴藥1~2次。噴藥時注意整體打濕,并進行多種藥劑輪換使用,降低害蟲的抗藥性。
5.斑潛蠅。用 75% 滅蠅胺可濕性粉劑 225g?hm-2 或 60g?L-1 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 450mL?hm-2 或 10% 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 210mL?hm-2 噴霧防治,間隔7~10天噴霧1次,連續噴霧2~3次,注意藥劑輪換使用,嚴格遵循安全間隔期,配合黃板多重防控。
作者簡介:王秀珍(1975—),女,河南新蔡人,本科,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等工作。
通信作者:謝書玲(1980—),女,河南新蔡人,本科,農藝師。
(責任編輯劉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