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435.711 文獻識別碼:A 文獻編號:1005-6114(2025)04-080-03
宜昌地處北緯 30° 黃金產茶地帶,是全國享有盛譽的名茶之鄉,是萬里茶道重要節點城市。2024年宜昌市茶葉種植面積6.67萬 hm2 ,茶葉生產覆蓋9個縣(市、區)664個行政村,種植區域海拔分布范圍在 100~1000m 之間、年產量達12萬t、實現農業總產值60億元。但隨著氣候變化,極端天氣頻發,茶樹病蟲害時有發生,嚴重影響宜昌市茶葉產量與品質。有研究指出,病蟲害可造成茶葉產量年均損失超過 10%[1] 。本研究系統梳理了宜昌地區茶樹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控技術體系,旨在為茶農和茶企提供科學的茶園管理參考。
1宜昌市茶樹主要蟲害的發生與防控
1.1 茶小綠葉蟬
1.1.1 生活習性
茶小綠葉蟬(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又名浮塵子,屬半翅目葉蟬科,是茶園中發生最普遍、為害時間最長、經濟損失最大的害蟲之一。該蟲在長江流域1年發生 9~11 代,以成蟲越冬。成蟲及若蟲通過刺吸茶樹汁液危害植株,導致茶樹生長受阻,出現葉片焦邊、焦葉等癥狀,夏秋茶減產幅度可達 10%~15% ,嚴重時損失超過 50%[2,3] 。根據筆者多點調查結果顯示,宜昌地區茶小綠葉蟬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均有發生,1年有7月上旬和10月中旬2次發生高峰,第1次發生高峰期主要為害夏茶,第2次發生高峰期主要為害秋茶,百葉蟲口密度平均值為147頭。
1.1.2 防治方法
(1)防治閾值:夏茶百葉蟲量6頭,秋茶百葉蟲量12頭。(2)農業措施:及時分批采摘,隨芽葉移除蟲卵及若蟲,降低蟲口基數。(3)物理誘殺:成蟲期每 667m2 安裝25~30張黃板粘蟲板。(4)生物防治:高濕地區噴施白僵菌 50~70 倍液或蘇云金桿菌 500~800 倍液,安全間隔期 3~5d 。(5)化學防治:當百葉蟲量超過12頭且若蟲占比超 80% 時,可選用 10% 溴蟲腈懸浮劑 1000~3000倍液(安全間隔期7d);噴施 15% 芘蟲威乳劑2500~3500 倍液(安全間隔期 14d ); 10% 氯氰菊酯乳油 2000~3000 倍液(安全間隔期5d)[4]
1.2 茶毛蟲
1.2.1 生活習性
茶毛蟲(Euproctispseudoconspersa Strand),別稱毛毛蟲、茶辣子,屬鱗翅目毒蛾科。其幼蟲群集啃食茶樹葉片,嚴重時可將植株吃光。幼蟲體表毒毛接觸人體皮膚會引起紅腫痛癢,增加茶園管理難度。茶毛蟲一年一般發生2~3代,少數為4代。如安徽省金寨縣茶毛蟲1年發生2代,第1代主要危害4月上旬至6月中旬的春夏茶,緊接著第2代會迅速發生在7月上旬至9月下旬,危害當地的夏秋茶[5];長沙茶毛蟲一年發生3代,分別是4月上旬至5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10月上旬[6。宜昌地區茶毛蟲1年發生4代,呈現為6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9月中下旬和11月上中旬4個發生高峰,以11月份發生量最大,7月份最低
1.2.2 防治方法
(1)防治指標:茶蓬發現卵塊5個/ 100m2 (2)農業措施:11月至次年3月人工摘除越冬卵塊,生長季摘除低齡幼蟲葉片。(3)物理誘殺:成蟲羽化期使用性誘捕器(4)生物防治:低齡幼蟲期施用100億/g活孢子的殺螟桿菌或100億 ΔmL 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5)化學防治:三齡前幼蟲選用 2.5% 聯苯菊酯乳油 3 000~5 000 倍液噴霧(安全間隔期7d)或用15% 芘蟲威懸浮液 2500~3500 倍液(安全間隔期14 d)。
1.3 茶尺蠖
1.3.1 生活習性
茶尺蠖(EctropisobliquehypulinaWehrli),別名拱拱蟲、量尺蟲,屬鱗翅目尺蛾科。其初孵幼蟲啃食茶樹葉緣形成網狀透明斑,老齡幼蟲取食茶樹葉片呈“C\"形缺刻,嚴重時可將茶樹新梢、老葉吃光,僅剩禿枝。茶尺蠖在湖北等長江流域茶區1年發生5~6代,以蛹在樹冠下表土內越冬,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成蟲羽化產卵,第1代幼蟲4月初始發危害春茶,第2代5月下旬至6月上旬發生,后期世代重疊,10月后老熟幼蟲入土化蛹4]
1.3.2 防治方法
(1)防治閾值:幼蟲7頭
或4500頭 /667m2 O(2)農業措施:越冬期結合深耕施肥,清除蟲蛹。(3)物理防治:利用幼蟲受驚吐絲下垂習性人工捕殺,成蟲期設置性誘捕器(4)生物防治:1~2齡幼蟲期噴施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 500~600 倍液;保護利用姬蜂、寄蠅、步行蟲、螞蟻、蜘蛛、線蟲和鳥類等天敵生物。(5)化學防治:夏秋季用藥劑控制第3~4代。選擇 2.5% 魚藤酮乳油 300~500 倍液(安全間隔期7~10d) 或 2.4% 苦參堿 +0.8% 氯氰菊酯乳油 1000~ 1 500 倍液(安全間隔期6~7d)。
1.4 蠟蟬
1.4.1 生活習性
蠟蟬(planthopper)隸屬于同翅目頭喙亞目蠟蟬總科。危害我國茶樹的蠟蟬種類超過20種,其中多數隸屬于蛾蠟蟬科與廣翅蠟蟬科成員[7]。蠟蟬通過若蟲及成蟲刺吸茶樹嫩梢與葉片汁液造成危害。若蟲階段,其體背及腹部末端會分泌白色蠟質并排泄蜜露,易誘發茶煤病。成蟲將卵產在嫩梢及葉片主脈組織中,若蟲口密度過高會對新梢組織形成損傷。在宜昌市,蠟蟬1年發生1代,均以卵的形式于茶樹或其他植物嫩梢組織中越冬。初孵若蟲具有群集性和較高活躍度,具備快速彈跳能力,受驚擾后立即逃逸,至3~4齡階段開始分散吸食汁液,通常于7月中下旬完成羽化,成蟲分散覓食但飛行能力較弱。蠟蟬若蟲與成蟲均表現出趨嫩、避光特性,清晨活動于茶叢嫩葉背面取食,強光時段則隱匿于茶叢內部。蠟蟬種群動態與茶園生態環境密切相關,通常植被覆蓋度高、茶樹長勢旺盛、樹冠郁閉度大且土壤養分充足的茶園易暴發,而平地茶園、幼年茶園及采摘管理頻繁的茶園發生程度則較低。
1.4.2 防治方法
(1)關鍵防治期:若蟲初孵群集未分散階段。(2)農業措施:冬春適當修剪,保持通風透光,剪除帶卵枝條。(3)物理誘殺:每 667m2 使用25~30張黃板(4)化學防治:若蟲盛期可使用 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阿維菌素等;成蟲羽化期可選用 0.5% 苦參堿800倍液 50% 辛硫磷 1 000~1 500 倍液(安全間隔期 10d );非采摘時期在藥劑中加入 0.3% 柴油乳劑或礦物油;冬季管理噴施 45% 石硫合劑3~5波美度、松脂酸鈉 300~600 倍液等。
2宜昌市茶樹主要病害的發生與防控
2.1 茶餅病
2.1.1 生活習性
茶餅病又稱葉腫病或皰狀葉枯病,是由擔子菌亞門外擔菌屬真菌(ExobasidiumvexansMassee)引起的茶樹病害,多雨季節易發,呈現地域性流行規律。病害發生嚴重時,整叢茶樹的受害嫩葉呈現焦枯狀態,隨后逐漸凋落。不同地區年發病高峰次數存在差異,通常為1~2次[8]。如云貴川地區高峰期為6—9月,福建為5—6月[9,10]。2010年后,該病在多個地區呈現雙峰型流行特征,首次高峰出現在4—8月(湘4—5月,鄂6—7月,貴5—6月,云6—8月等),第2個高峰集中于9—10月[8]。該病害在宜昌茶區的發生呈現典型季節性模式,4月初見癥狀,5月達流行高峰,6—7月病情趨緩,8—9月無可見病癥,10月偶見殘留病斑,11月終止[1]
2.1.2 防治方法
(1)防治指標:芽梢發病率 35% 。(2)農業措施:選用抗病品種,增施磷、鉀肥和
有機肥,提高茶樹抗病力。(3)化學防治: 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800~1 000 倍液(安全間隔期 10d 或 10% 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 500~1000 倍液噴霧(安全間隔期5~7d)。
2.2 茶炭疽病
2.2.1 生活習性
茶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亞門盤長胞屬真菌(GloeosporiumtheaesinensisMiyake)引起的葉部病害,在我國各茶區均有發生。茶炭疽病發生初期,茶樹葉片正面顯現暗綠色水漬狀病斑,隨后轉為黃褐色,最終發展為灰白色不規則大斑,病部表面散生黑色細小粒點。茶炭疽病屬典型高溫高濕型病害,全國主要茶區年均出現2次流行高峰。由于栽培品種、生態環境、管理措施及初始菌源等差異,各茶區高峰時段有所不同,首次高峰多集中于6—9月,二次高峰則出現在11—12月[12] 。
2.2.2 防治方法
(1)防治指標:新葉發病率 10% 。(2)農業措施:選用抗病品種,增施磷、鉀肥和有機肥,提高茶樹抗病力。(3)化學防治: 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安全間隔期 10d 或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800~ 1 000 倍液噴霧(安全間隔期 7~10d )。
3結語
茶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其綠色可持續發展對富民增收和生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總結宜昌茶樹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規律,提出了相應的防控措施。建議在茶樹病蟲害的防控中,通過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綜合措施,構建茶園綠色精準防控體系,建立茶樹-環境-有害生物的動態平衡,以實現“源頭控制、過程阻截、全程減藥”的治理目標,為區域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助力茶葉品牌核心競爭力提升。
參考文獻
[1]汪倩芳.宜昌市茶樹病蟲害防治技術對策[J].湖北植保,2015(6): 30-32+27
[2] 李金玉,劉豐靜,黃火水,等.我國茶小綠葉蟬綠色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茶葉學報,2022,63(4):283-292.
[3] 江宏燕,陳世春,陳亭旭,等.幾種藥劑對茶小綠葉蟬的田間防效比較[J].南方農業,2024,18(3):111-115.
[4] 彭萍,王曉慶,李品武.茶樹病蟲害測報與防治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5] 王星馳,晏嫦妤.茶毛蟲發生規律與生物防治研究進展[J].廣東茶業,2023(5):16-22.
[6] 肖潤林,侯柏華,盛良學,等.茶毛蟲發生規律及性誘劑防治效果研究初報[J].湖南農業科學,2005(1):54-55.
[7] 張漢鵠.我國茶樹蠟蟬區系及其主要種類[J].茶葉科學,2004(4):240-242.
[8] 張瑾,王志博,郭華偉,等.茶餅病研究進展[J].植物病理學報,2023,53(6):1003-1013.
[9] 寧國棟,張小念,趙冬香,等.五指山市水滿鄉大葉種茶茶餅病發生特點及防控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20(16): 91+94
[10] 譚榮榮,毛迎新,龔自明.茶餅病的發生規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學特性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20):5027-5030.
[11] 褚飛洋,易繼平,周穎,等.秭歸茶園茶餅病監測調查與防治研究[J].湖北植保,2023(5):51-53.
[12] 王興娥,劉榮,楊欣,等.茶炭疽病的研究進展[J].湖北植保,2024(2) :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