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化浪潮與教育數字化戰略的雙重驅動下,高校思政課正經歷教學范式的系統性重構。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注重運用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1],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了科學指引。近年來,DeepSeek等AI技術的出現點燃了元宇宙的新引擎,元宇宙技術的日臻成熟為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了技術支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中國智慧教育發展藍皮書(2024)》顯示,許多高校已構建起虛實融合的思政教學新生態,虛擬仿真實驗室、XR教學平臺等數字化基礎設施覆蓋率顯著提升。元宇宙打造了虛實結合的高沉浸感思政課堂,形成了“情境浸潤一具身認知一意義生成”的思政教育新范式,使思政課從“孤立講授”轉向“立體化浸潤”,真正實現培根鑄魂、啟智潤心。
一、高校思政課沉浸式教學的價值意蘊
(一)高度契合Z世代大學生特質
與互聯網相伴成長,深受數字信息技術影響的Z世代大學生在思維模式、行為模式、價值判斷、話語表達等方面均呈現獨特的群體特質。在元宇宙時代,高校可以打造沉浸式思政課教學平臺,深刻把握Z世代大學生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借助“共同在場”的虛擬學習環境,打破傳統學習模式的封閉局限,推動學習方式從被動探究向主動、深度和跨界學習轉變,并將主流思政文化、價值觀嵌入Z世代大學生的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其思想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引起情感共鳴,進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
(二)極大豐富高校思政教育資源
元宇宙通過數字化遷移和智能化重構思政教育場景,為思政教育資源的立體化拓展與動態化升級提供技術支撐。一方面,元宇宙可以提供多模態的學習資源,使學生在學習中可以調動多種感官,獲得沉浸式的超越現實的體驗感。另一方面,學習資源不再是單方面的、靜態的知識呈現,而是具有更好的可編輯性,允許多主體、多階段的更新和發展,甚至可以是師生共同建構的知識共同體。同時,學習資源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提供集智能、開放、互聯于一體的泛在環境,促進學習資源的共享和流通,打破資源分布的地域差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均衡發展。
(三)全面提升沉浸式課堂體驗
從教育哲學的角度來看,元宇宙最明顯的賦能優勢是為教師與學生創設一種沉浸式的教學互動場域。在情境學習、建構主義和具身認知等現代教育理論的加持下,元宇宙概念下的沉浸式思政課堂呈現具身交互、虛實共榮、主客互換、深度協作、共享流通、知行合一、個性反饋、科學評價等特點。沉浸式思政教育場域可突破平面化敘事結構,構建三維擬真的立體敘事空間,并在數據畫像、感覺反饋、知覺沉浸、追蹤識別等技術要素的支撐下,實現多維感官投射[2]。學生能夠借助AR、VR、MR等技術,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及多感官交互進入虛擬學習環境,實現高度專注的沉浸式學習體驗,完成個性化學習任務,及時鞏固知識并構建知識體系,同時獲得精準的學習評估。
(四)真正實現“知行合一”
倡導“知行合一”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育人的重要理念,從“知”到“行”也是思政教育中最基本和最困難的一環。在元宇宙構建的沉浸式思政教育場景中,多模態感知融合加速了知識的內化過程,行為建模技術促進了實踐能力的遷移,顯著拓展了學習者的感知維度。隨著學習主體與教學內容間距離的不斷縮小,真實感和臨場感得到大幅提升,推動學生從感官沉浸邁向行為參與。這種深度互動促使學生相信所見所感,主動探索潛在的學習內容,完成知識轉化,形成從問題發現、分析到解決的完整認知閉環,最終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達到“學用相長、知行合一”的教學效果。
二、高校思政課沉浸式教學路徑探索
(一)虛實融合環境建構
一方面,要逐步完善教學硬件設施與操作系統,打造思政教育沉浸式體驗中心。高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科優勢,綜合運用擴展現實(XR)、人工智能、數字孿生與5G/6G技術,構建低時延、高精度、高拓展性的虛實融合思政教學場域。例如,浙江大學開發的“研在浙大2.0”是一個高度還原真實會議場景的元宇宙科研平臺[3]。該平臺整合了眾籌式混合云架構、科研數據系統、遙感技術及同聲傳譯等功能,致力于打造全流程無障礙的線上科研協作環境。另一方面,要努力整合教學資源,建立開放共享的思政沉浸式教學資源信息庫。其一,高校應整合已研發的VR/AR/MR等仿真項目資源,將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相關資料進行數字化保存,對紅色革命文化基地(展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進行數字化建模,構建可交互的思政數字資產庫。其二,高校應推進與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及公益組織的深度協作,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共建開放共享的教育資源庫,實現資源的持續更新與系統維護,促進思政教育全域融通,著力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二)內容生態重構路徑
一是滿足教學目標和個性化需求。高校可依托云計算平臺構建學生多維評估模型,綜合其知識基礎、認知特征和發展需求等數據,智能生成符合個體最新發展區的定制化教學方案;通過社會網絡分析捕捉學生關注熱點,動態調整案例庫與時政素材占比,確保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時代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以致用能力;采用參數化設計構建Z世代審美偏好的模板庫,尊重學生的審美和視覺喜好,實現文化傳播的感官適配。二是確保價值引領作用。高校思政課是知識性與價值性相統一的課程,主體交往與場景交互之間蘊含的情感道德體驗才是驅動教學活動的中心線索。元宇宙視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內容要堅持政治方向不動搖,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虛擬空間主流思想,加強價值引領作用。基于此,高校可通過元宇宙技術還原歷史事件,打造虛擬體驗場景,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填充歷史的骨肉,感受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聚正確的價值認同與思想共識,同時助力學生有效地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侵襲。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篩選的歷史事件要涵蓋歷史、現在、未來三條時間線,使學生在重溫歷史事件的基礎上(如體驗志愿軍戰士在極寒天氣中作戰的艱苦),感受新時代中國的偉大成就(如神州十七號與中國空間站展現的航天突破),同時展望未來的美好愿景(如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后的圖景),實現主流思想的精準“滴灌”,確保思政課價值引領的吸引力。三是提供跨學科擴展的可能性。元宇宙技術與高校思政課的融合是理工學科技術優勢與人文學科情懷教育融合的嘗試。元宇宙沉浸式思政教育收集了可供測量和實驗的大量數據,不僅有利于思政教育學科的科學化、體系化和實證化,也為其他學科的發展提供了研究素材。元宇宙空間是現實世界的虛擬映射,思政教育在這一虛擬空間中應尋找科技與人文的情感契合點,在內容設計中努力將工具理性和現實感性融合,將科技進步與思想引領結合,可增強以政治性為主的思政教育的科學性。
(三)具身實踐機制創新
高校可根據學生相關統計的后臺數據和教學目標來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在認知層面構建具身化的知識獲取通道,在情感層面創設沉浸式的價值體驗場景,在行為層面搭建實踐性的素養養成平臺。例如,高校可利用5G和全息投影1:1復刻深圳特區虛擬場景,打造“數字孿生”教學空間,通過時空折疊的教學設計實現歷史情境的疊加呈現。學生通過穿戴設備可在虛擬世界中自由探索80年代蛇口工業區與當代粵港澳大灣區的場景,并隨時調取不同時期的政策文件、影像資料,進而在對比觀察中直觀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邏輯。這種基于游戲化學習理論的角色扮演機制有利于學生提升學習獲得感。元宇宙技術支持多人在不同地點實時接入同一虛擬空間,實現三維交互互動。例如,高校可構建一個“長征主題劇本殺”虛擬系統,運用AI角色生成算法為每位學生匹配個性化歷史人物身份,并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時分析學生的決策邏輯,動態調整劇情走向。高校還可研發“AI歷史見證者”系統,通過大語言模型訓練具有時代特征的虛擬人物,引導學生與其進行深度對話。虛實融合的強交互特性突破了物理空間限制,支持組建在線團隊開展協作研討。學生通過“共同在場”的互動學習獲得具身體驗,激活大腦多通道處理模式,實現社會化、多維度的群體協作,從而全面提升感知能力,自發形成認同感,促進思想解放與創新激發[4]。
(四)智能評價范式轉型
第一,在元宇宙技術時代,高校思政課評價系統正經歷從靠經驗轉向看數據、從單一觀察轉向多維感知的轉變過程。虛實交融的教育新生態不僅重構了評價體系的時空維度,還給價值判斷的技術方法帶來創新。中國人民大學通過智能傳感裝置收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情況、認知路徑等行為數據,運用深度學習算法構建綜合能力模型,針對學生的認知偏差,制訂并推送個性化學習方案,顯著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掌握效率[5]。第二,元宇宙技術構建的具身化學習場景推動了評價范式從知識考核轉向價值認同。高校可以利用情感計算技術分析學生在虛擬場景中的微表情與決策邏輯,實時生成道德認知診斷報告。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開啟了評價可信度驗證的新方法,通過分布式賬本,將學生的實踐成果、課堂互動等轉化成為無法修改的數字憑證,自動評估項目中每個成員的思辨貢獻比例,成倍提高評價公平性。第三,元宇宙技術推動的評價體系革新,體現了教育理念與數字時代價值觀的深度融合。“評什么”和“怎么評”等核心教育命題正在經歷系統性重構。然而,技術賦能不能替代價值引導,評價體系需要構建數據理性與人文溫度并存的模式。在確保評價透明度的同時,高校應為教師的情感互動保留空間;在虛擬場景追蹤認知軌跡時,高校必須嚴守數據倫理的邊界。
三、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前元宇宙和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依然面臨多重瓶頸。第一,教育內容與技術的適配性矛盾凸顯。現有元宇宙教育平臺多聚焦通用型教育場景開發,缺乏針對紅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的定向設計,也存在場景交互性薄弱、敘事邏輯碎片化等問題,導致學生難以形成系統性認知。第二,倫理失范和信息泄漏風險并存。元宇宙中的虛擬身份和真實身份的割裂可能導致學生認知混淆,現實與虛擬價值觀沖突,甚至異化師生關系。第三,資源分配失衡與教師角色轉型困境疊加。元宇宙技術的應用依賴于高性能設備和網絡基礎設施,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教育資源的“數字鴻溝”,強化資源分配的馬太效應。同時,思政教師可能會因信息素養不足等問題缺乏虛擬場景教學設計能力,且會在元宇宙課堂中形成“技術依賴癥”,進而喪失教學主導權[6]。針對上述問題,高校需要采取系統化的解決方案:構建“思政內核引領技術開發”的協同機制,搭建學習數據的可追溯、不可篡改的三維評價模型(包含認知參與度、情感共鳴度、行為轉化度等),創設虛實協同的倫理治理框架,建立區域協同的技術共享平臺與設備補貼機制,完善思政教師數字素養培訓體系和跨學科研究體系等,最終形成虛實共生的思政教育新生態。這既是技術創新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EB/OL].(2024-09-10)[2025-06-0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3522.htm.
[2]姚海濤,閔衛東,章衛.元宇宙:開啟數字經濟新時代[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4.
[3]浙江大學以“網上浙大2.0”為抓手加快打造數字時代辦學新空間[EB/OL].(2022-06-20)[2025-06-05].http://www.news.zju.edu.cn/2022/0620/c758a2595589/page.htm.
[4」劉紅.元宇宙助力高校思政課沉浸式教學創新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4(01):51-55.[5]李佩潔.構建智慧思政體系優化高校育人模式[N].中國教育報,2024-04-30(09).
[6]徐祿,武杰.教育元宇宙的倫理隱憂與化解之策[J].現代教育,2022(06):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