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夠憑借其獨特的鏡頭語言,為觀眾帶來視覺盛宴。本文以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為研究對象,剖析影片的鏡頭運用藝術,挖掘影片拍攝過程中運用的精妙手法與獨特技巧;繼而分析影片如何憑借巧妙的鏡頭調度,精準烘托出角色的微妙情感,又如何通過獨特的畫面構圖與光影運用,展現出氣勢恢宏的場景,以期為科幻電影鏡頭語言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與思路。
《流浪地球》中的鏡頭運用
(一)長鏡頭的精妙運用
長鏡頭連續不間斷地拍攝一個場景,能夠有條不紊地敘述事件,全方位、細膩地展現環境。這種表現形式,能夠帶給觀眾強烈的紀實感,使其仿佛身臨其境。影片《流浪地球》充分地展現了長鏡頭的魅力。
電影伊始,在十七年前與十七年后劇情的銜接處,為了讓觀眾清晰地了解故事背景,導演巧妙地運用了長鏡頭。通過新聞播報,觀眾得知劉培強即將結束任期;鏡頭順勢一轉,掃過劉啟當下的生活環境,將墻上張貼的球狀裝置設計圖紙以及一張殘缺不全的全家福清晰呈現在觀眾眼前。這十幾秒的長鏡頭不僅點明了十七年后故事的起因一一劉培強任期結束,由此引出劉啟出逃的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還借助球狀裝置設計圖紙為后續劇情埋下了伏筆;還以破舊殘缺的全家福,暗示了父子之間復雜微妙的關系。這組長鏡頭實現了空間中物體間自然流暢的轉換,緊密連接起局部與整體;采用第一人稱視角,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性與感染力,使觀眾更容易沉浸在影片宏大的敘事背景中。
(二)特寫鏡頭的獨特魅力
特寫鏡頭將被攝物體放大呈現在銀幕之上,增強了鏡頭的表現力。它既能夠精準聚焦人物神態,將人物內心的細微情緒變化通過面部表情展現出來;也可以對人物的某一局部進行特寫,挖掘其中的細節之美與情感內涵。相較于近景鏡頭,特寫鏡頭更能進一步拉近觀眾與畫面的距離,讓觀眾清晰地觀看導演想要突出表達的被攝物的細節,具有鮮明的表現特色,
在《流浪地球》中,特寫鏡頭在烘托人物形象與刻畫人物神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當劉啟拿出韓子昂駕駛證的那一刻,特寫鏡頭將每一個細節都清晰呈現出來。看似簡單的一個特寫,巧妙地暗示了人物心理的轉變,同時,也展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與其在當時情境下的內心情感,讓觀眾能夠感受到人物內心的發展變化。
從劇情發展的角度看,特寫鏡頭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例如,在空間站中,老馬將酒放人劉培強航空服中的場景,通過特寫鏡頭的著重刻畫,酒瓶在畫面中格外醒目。這一特寫在情節上起到了強調作用,為后續火燒空間站的情節埋下了重要的伏筆,使前后劇情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特寫鏡頭通過精準刻畫人物動作特征、面部神情,細膩地表達了人物的內心情緒,通過強調場景中的某個事物為后續情節埋下伏筆,引導觀眾對情節發展展開豐富聯想,從而深入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電影所傳達的深刻思想內涵。
(三)全景鏡頭營造整體氛圍
全景鏡頭能夠營造影片的整體氛圍,全景一旦確定,光線角度、道具擺放、人物調度都將據此展開。和遠景有所不同,全景更加側重于對主體內容以及結構的展現。在全景畫面中,不論是人物還是物體,其外部的輪廓線條以及彼此之間的關聯都能夠完整且充分地呈現出來,從而讓環境與角色之間的聯系變得更為緊密。通過全景鏡頭,環境的特征得以清晰展示,環境和角色的空間關系得以明確,故事發生的具體地點也得以確定。
電影作品中通常使用全景畫面介紹角色與環境間的關系,這是體現角色個性、增強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影片中導演通常用全景鏡頭展現周圍的情況,運用運動長鏡頭,加強了對環境的整體表現力,更完整地記錄了劇情發展過程中的環境特點和人物的行為動作,增強了畫面的時間感與空間感,不僅使拍攝主體的動勢更具表現力,還使畫面中所反映的生活狀態更自然真實。《流浪地球》的魅力,不只在于導演精心設計的宏大場景以及隱藏其中的豐富細節,還在于其中的全景鏡頭在表達人物思想、烘托現場氛圍上的恰當運用。
二、 《流浪地球》中鏡頭組接的表現特征
在《流浪地球》中,影片開頭用一組連貫的鏡頭組接交代了整部影片的故事背景。幾篇全世界的新聞報道,使觀眾了解到影片背景的形成原因。這組鏡頭組接不僅讓觀眾在短時間內了解到影片整體的故事框架,還精簡地介紹了目前地球以及全人類所受到的“危機”程度。交代了主角的身份背景之后,劉培強中國航空航天宇航員的身份及一位準父親的情感矛盾,在閃回鏡頭中體現出來。
在影片中,組接鏡頭不僅用來交代故事背景,還豐富了劇情的表現力。上海投放火石時,暴風雪的來襲使眾人被困在大樓中,眾人在大樓中展開了“生死營救”,影片情節進入了一個小高潮,最后,韓子昂犧牲自己,為眾人爭取了寶貴的逃生時間。影片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拍攝手法,生動地展現了同一時間不同空間中人物的動作神態一一韓子昂在生命即將走向終點時望向曾經的家,劉啟與韓朵朵對無端將姥爺拖進整個事件并連累了姥爺而感到后悔。組接鏡頭的運用,使節奏產生變化,推動了故事的發展,減少了情景轉變的生硬感,讓鏡頭之間的轉換更加流暢,增強了視覺效果,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閃回鏡頭組接同樣具有重要作用。閃回鏡頭一般用于展現人物的回憶,不僅有助于豐富人物的形象,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人物所要表達的情緒,還能夠利用回憶鏡頭為劇情的發展作鋪墊。在《流浪地球》中,父親劉培強與兒子劉啟在劉啟幼年時分別之后就處于兩個空間中,兩人的交集只在劉啟幼年時,所以在影片中,導演時常將這段閃回記憶運用在劇情的推進與人物形象的刻畫中。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獨自仰望天空的劉啟看著木星,回憶幼年時父親對木星的介紹,想到了點燃木星的計劃。這種現實鏡頭與閃回鏡頭的組接,插入了人物回憶的情節,不僅使劇情更加豐富、更具有層次感,也透過鏡頭表現了人物思想上的轉變
三、《流浪地球》中的鏡頭表現作用
(一)鏡頭運用技巧對劇情發展的作用
在電影中,鏡頭是展現劇情的重要工具,合理運用各種鏡頭技巧與拍攝方式能夠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有效地表現人物的心理變化與情節的深人發展。為了生動地呈現壯麗的科幻世界以及復雜的人物情感,導演巧妙地運用了運動鏡頭。
推鏡頭是一種鏡頭逐漸向被攝物推進或拉遠的技術。在《流浪地球》中,推鏡頭常用于強化情感、營造氛圍,特別是在呈現韓子昂被超低溫逐漸凍僵的面部時,通過推鏡頭的拉近,鏡頭把觀眾的目光集中于人物的面部,使觀眾能夠感受到人物對家人的眷戀。鏡頭的推進讓觀眾更加貼近角色,感受到其情感波動與即將發生的劇情回憶之間的緊密連接。
導演還頻繁地使用搖鏡頭與拉鏡頭相結合的手法,創造出豐富的空間感與視覺效果。例如,在直升電梯內,先通過搖鏡頭將畫面從韓朵朵的面部轉向窗外,采用主觀視角展現窗外的世界,再通過推鏡頭將窗外景物慢慢放大,從而引導觀眾將注意力聚焦于這一特殊的畫面情境。又如,在刻畫轉向發動機時,導演將搖鏡頭與拉鏡頭相結合,先通過仰拍與搖鏡頭展示其龐大的結構,給人以壓迫感,再緩緩拉遠鏡頭,擴大視覺范圍,形成空間上的變化。這種鏡頭的切換不僅增強了影片的動感,而且強化了轉向發動機作為影片關鍵道具的象征意義。
(二)鏡頭語言對人物塑造的作用
影片中的每個人物都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而這些人物性格的塑造也離不開鏡頭的巧妙運用。鏡頭能夠生動地呈現人物的動作與神態,使觀眾可以通過鏡頭語言與人物產生情感共鳴,感受他們的成長與變化。
影片開頭,通過一個近景鏡頭呈現了一張被黑筆涂抹過的全家福照片,這一細節揭示了劉啟與父親之間未解決的沖突與矛盾。然后,影片在展示韓子昂回憶過去時,使用了類似的近景鏡頭,通過平拍的方式展現人物的神態。劉啟和韓朵朵對故事的冷漠、王磊等人懷舊的表情,都通過這一平鋪直敘的鏡頭呈現出來。平拍鏡頭通過平穩的視角,使觀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劉啟身上的叛逆特征,為后續劉啟偷偷帶著韓朵朵跑到地表的情節埋下了伏筆。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劉啟與父親最后一次對話的鏡頭則使用了俯拍與仰拍相結合的手法。通過俯拍鏡頭捕捉劉啟得知父親將為拯救地球做出犧牲時的不舍神情,隨后鏡頭在父親與兒子之間切換,全面地展現了二人的動作與神態,強化了人物的情感連接。這種鏡頭切換不僅突出了父子感情的深厚,也展現了劉啟在面臨父親犧牲這一重大變故時的心理轉變與成長。最終,鏡頭的仰拍小全景,標志著劉啟從一個“叛逆小孩”逐漸走向成熟,這一鏡頭的變化細膩地呈現了劉啟心路歷程的轉變,也進一步升華了影片對親情主題的表達。
四、結語
電影中的鏡頭不僅僅是對故事情節的簡單記錄,更是推動人物情感發展變化的重要手段。影片中,導演巧妙地運用鏡頭語言,精確地構建出一個宏大的科幻世界,無論是浩瀚無垠的冰雪世界,還是狹小封閉的地下庇護所,都通過鏡頭的切換和角度的變化被生動地呈現出來,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切實地感受影片中人物所處的環境。導演在《流浪地球》中不僅利用鏡頭清晰且完整地展現了故事的框架背景,還利用不同的鏡頭拍攝方法生動地體現了人物的動作和神態,鮮明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
由此可見,鏡頭表現和劇情的融會貫通是電影成功的關鍵因素,巧妙的鏡頭拍攝方法不僅能夠幫助觀眾理解人物的行為動機,而且能夠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進一步增加劇情的情感厚度。鏡頭不僅是敘事工具,而且是情感傳遞的媒介。它通過精妙的構圖與拍攝技巧,豐富了影片的視覺效果和情感深度,使觀眾能夠在身臨其境般的視覺體驗中,感受到影片中蘊含的深刻的思想情感與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趙子鶴.中國科幻災難電影的敘事技巧研究——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0(05):138-139.
[2]宋揚帆.長鏡頭的敘事功能分析——以影片《寄生蟲》為例[J].新聞傳播,2021(02):36-37.
[3]李楚妍.國產科幻電影的空間敘事研究——以電影《流浪地球》為例[J].青年文學家,2021(08):156-157.
[4]曹艷華.影視鏡頭語言基本敘事模式構建研究[J].內蒙古統計,2016(06):12-14.
[5]張騰.中國科幻電影的情感表達與創作邏輯——以《流浪地球2》為例[J]名作欣賞,2025(15):167-171.
[6]黃熙軻.《流浪地球》之敘事密碼:危機演繹、形象構建與中國情懷[J].明周刊,2025(01):47-50.
[7]張國偉,喬新玉.技術認同、空間敘事、生命共同體:中國科幻電影的文化價值觀構建[J].北京文化創意,2024(06):4-10.
[8]徐寒楓.長鏡頭美學在當代電影中的敘事革命表現[J].藝術大觀,2025(07):112-114.
[9]陶爽.電影鏡頭語言中的影像藝術分析[J]藝術教育,2024(11):192-195.
[10]彭國文.視聽語言與運動鏡頭的詩意表達:電影藝術的深度解讀[J].魅力湖南,2024(05):35-37.
[11]黃瀚毅,安立國.國產科幻電影中的空間敘事研究——以電影《流浪地球》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07):148-150.
[12]劉桂強.“我的鏡頭會說話”—構建鏡頭語言創作思路的探索與實踐[J].上海廣播電視研究,2025(01):117-123.
[13]汪濤.寫實鏡頭下的寫意表演——淺談戲曲電影對傳統戲“虛擬性”“程式化”的處理[J].戲劇之家,2025(12):135-137.
[14]劉靈鳳.動畫電影中主觀鏡頭在敘事視角轉換中的應用一—以《頭腦特工隊》鏡頭分析為例[J].人像攝影,2024(12):185-186.
(作者簡介:蘇耘也然,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策劃創作與包裝)
(責任編輯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