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作者簡介]李芒(1961—),男,北京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教育技術基本理論研究。E-mail:leemang@bnu.edu.cn。
一、引言
人工智能已將劍鋒直指人類大腦功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編程能力、數學能力、抽象推理能力和創造性解題能力的基準測試中的表現甚至已經超過絕大部分人類。馬斯克曾警告,人工智能最終可能會消滅所有人。霍金與辛頓也預測人工智能有極大的“失控”可能,并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可見,人工智能距離人類大腦越近,人類越需提高警覺度。人類與機器的關系必然成為人們理解人工智能的重要切口,需要認真且深入地剖析人機關系。目前存在多種觀點:零和博弈的替代論,將人類主體性拱手相讓于機器;依賴失衡的寄生論,將一切交由機器處理,其實,人類絕不能完全生活在機器里,一定會有人類社會獨立的安心與安身之處;人是機器論認為,人腦是肉做的機器;新舊工具無異論認為,人工智能與其他人類工具沒有不同,論者沒有看到人工智能的內在價值和未來潛能,沒有看到厲害之處;人類傲慢論則徹底反對學生使用人工智能開展學習。以上觀點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偏頗,因此,需要從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審視人機關系,防止機器野蠻而無底線發展。首先,人類與人工智能關系的互補性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肯定的體現,人類是決定事物發展的主要方面;其次,人類與人工智能關系的互動性是事物普遍聯系的凸顯,但人與人的關系是人類與人工智能相互作用的本質;最后,人類與人工智能關系的互生性是人類與技術長期共生的歷史必然,人類需要探究如何實現有效的人機互生。很顯然,目前亂用、濫用人工智能,主張消滅學校、取代教師,以及其他種種極端而對立的人工智能教育觀等言行,就是嚴重忽視了人類與人工智能關系這三個性質的體現。決定教育變革是否獲得成功的核心要素絕非技術或工具,新技術也不可能解決一切教學問題,也不一定能夠高質量解決問題,更不可能徹底顛覆人類教育,人類確實進入了與人工智能共同成長的歷史時期,未來教育必將是在人機共效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發展。這是“決定人工智能在教育上乃至在未來社會能夠走多遠的關鍵\",也是人工智能幫助人類弘揚人性的關鍵。
二、人工智能超人部分與人類整體的互補
人類與人工智能的關系具有獨立性和矛盾性,兩者不只是對立關系,而是在沖突與協作中并存而互補。互補指結合人工智能和人類的優勢,以實現人類與人工智能更高效、全面的發展。人工智能在運算速度與精度、持續運行、穩定復現等方面具有超人的表現,而人類具備人工智能所無法企及的動機、創造性、情感與意志等。因此,簡單地將知識點的講解、習題的批改、學習進度的跟蹤等任務放權于人工智能,則是沒有認識到人類情感、同理心等也是上述教學活動的天然部分,教師所提供的情感支持以及引導、激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和創新性思考也需要在講授、評價的過程中進行。如果從替代角度出發看待人機互補,就會掩蓋人工智能與人類矛盾的本質差異,遮蔽人類創造機器的初衷,消解人性之于智能的降維調控。
(一)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差異是互補的前提
對立性是矛盾的基本屬性之一,差異之間的碰撞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只有厘清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區別,才能相互配合。人類往往直接將人類與人工智能放在同一維度相比,而直接比較則會引發邏輯錯誤。“人類\"與“人工智能\"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概念,并不具有可比性。作為一個大概念,人類包含作為下位概念的智能,人類概念大,智能概念小。可見,組成人類這個概念的要素,除了智能之外還有其他重要內容,人工智能概念不能涵蓋人類概念。任何概念都有范圍性所指。智能概念受到范圍性的限制,無法在邏輯上與人類站在同一層次,更無法代替人類。人類的獨特性是人性,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的特征,如意志、欲望、德行、情感、角色等。很顯然,目前的人工智能并不具有以上特征。即便是從人類心理因素而言,除具有智力因素外,還存在非智力因素,而人工智能卻沒有非智力因素。同時,人類智能的發揮也受到非智力因素(動機、興趣、性格、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影響。人類的情感表達、自我意識、創造力、社交能力等是人類所獨有的,盡管人工智能能夠以人類智能難以企及的速度和精度處理海量數據、識別模式,但如果人工智能沒有主觀意向、自由意志、反思能力、自主性,沒有理想抱負,沒有信念,沒有“三觀”,沒有意識形態,沒有創造力,沒有自我進化策略,不能體會凱旋而只知對與錯,就永遠不可能與人類教師比肩,人工智能的局部性優勢也就無力左右大局。如果人類開發的是“人工人類\"或“人造人類”,而不僅僅是“人工智能”,其才能夠與自然人類處于同一邏輯層面,才能夠真正無限逼近自然人類。否則,無論是通用人工智能或超級人工智能,都不可能真正而全面地像人類,更談不上控制或超越人類。當聆聽馬勒的《復活交響曲》時,如果人工智能沒有產生靈感、壯麗感、輝煌感、震撼感、悲愴感、磅礴感、滌蕩感、摯愛感,就不可能“成人”。因此,必須擴大研究與開發范圍,必須找準研究目標和方向,幫助Robot更像人類。這一邏輯錯誤的出現也與將\"Robot”一詞誤譯為\"機器人\"有關。在牛津詞典中,“Robot\"是指人造的、像人的、能從事人所做事情的機器。“Robot\"(機器人)中的\"人\"是修飾語,而非主體。因此,Robot不是人,而是像人的機器,人工智能是“它”,而不是“他”,它再會“思考”,也是機器,而不是人類。即使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超過了自然人類,它也不是人工人類,而只是組成人類的某個部分。日本在翻譯Metaverse和Robot時,為了保持原意就采用片假名拼音標記,而不使用漢字,這值得關注。
(二)人類與人工智能互補是人類力量對人工智能力量的創造與利用
矛盾具有不平衡性,在人類與人工智能的互補關系中,人類居于主導地位。一方面,人工智能力量是人類創造的在人類力量之外的一種物質力量,本質上是人類知識的外化,是在技術層面上對智能的多維探索;另一方面,人類力量利用人工智能力量使得人類的身體與大腦更加強大,促使人類深入探索智能、意識和存在本質,反思教育目標和學習過程,重新思考知識、智慧和意識,以及教什么和如何教。因此,互補絕不是再造一個“世界主體\"接管世界,人類需要對人工智能進行針對性限定,而不是教唆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作對,甚至擴大人性中的陰暗面。其實,人類并不需要創造一個與人腦相同的人工大腦,因為,人類大腦既可以產生善,也可能產生惡。如果人類想造出與人類大腦相同的人工大腦,那么,人工大腦也必須既出善果又出惡果,若只為善而不為惡,顯然不是對人類大腦的模擬。而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社會主義教育領域,絕不容許人工智能對學生施惡。因此,人類絕不能制造與人類大腦相同的人工大腦。然而,目前用于教育領域的人工智能工具已然顯現出負面的教學效應,可見,人工智能也就不可能成為能夠打開所有教育“鎖頭\"的\"金鑰匙”
(三)人性是互補關系中維持人類主導地位的關鍵
無論人工智能如何超人,人性都是人類作為世界主體的法寶。人類社會的全面性和復雜性不能被人工智能單一化。如果人類希望更好地與人工智能互惠互利,則必須使自己更加具備人的所有特性,這是人類獨有的意識特性。這樣,才能夠獲得與機器對話、共存的機會。人類行為受自身需求定向,以有目的和有意義的方式與世界互動,而人工智能并無主體需求。人類的情感世界豐富多彩,從喜悅、悲傷到憤怒、恐懼,構成了復雜而深刻的內心體驗,而人工智能不具備真正的情感能力。無論是人工智能創作出表達情感的詩篇,還是對人類的關心呵護,都是人類通過標記數據所得,都是人類手法所致。當人類與人工智能做長期的伙伴交往之后,人類就會產生對人工智能的情感關系,如情感依賴,友好關系,甚至戀愛。這種情感是人類的主觀感受和體驗,人類體驗到情感并不等于人工智能本身具有情感,本質上是對人類的“欺騙”現代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培育人性,使之成為健全的人,而不是把人腦塑造成電腦,將人類的主動權過渡給技術。如果受到技術至上主義的影響或只關注人工智能的優勢,就會出現“機器教書,教師育人\"\"認知取代\"等荒唐言論。在弱人工智能時代,當學生面對人工智能教師時,會出現抗拒、輕視心理。人類對機器具有絕對的優越感和不信任感,因此,教師還不能偷懶。教書除了教知識,人際互動,需求發展,志向引導,情感完善,也是學生社會化的應有之義。學生的同理心、情緒管理和團隊合作能力也需要在教育中獲得發展。
三、人與人的關系是人類和人工智能互動的根本
所謂聯系,是指一切事物現象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發生著聯系。因此,人類與人工智能一定會在社會發展中產生相互影響的互動關系。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人類與人工智能互動,但實質上是人類之間的互動。人與人通過人工智能作為中介交流;人與人工智能交流,看似是人類與人工智能對話,實際是人類與公司、技術人員或全人類智能對話。總之,人類社會主要關系歸根到底不是人與機器的關系,而是人與人的關系。
(二)人類與人工智能互動是全人類智能與人類個體互動
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不是個體與個體互動,而是集全體人類智慧的智能體與人類個體互動。這正是要求適齡學生必須使用人工智能進行有效學習的重要原因。從理論上說,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存儲能力是人類個體無法企及的,那么,人類個體與浩瀚的、富有針對性和現實性的人工智能系統交流,從中受益無窮,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學習結果,特別是能夠實現各取所需的個性化學習或能夠實施因材施教。同時,如果學習者缺乏明確的目標、學習信念定力、堅實而豐富的基礎學力、有效運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在面對全人類智慧結晶時,就會產生對人工智能的焦慮和茫然,也就未必能夠獲得有效的個性化學習。如果學生被人工智能背后的人類操縱者所強制同化,就有可能讓隱藏在機器背后的人類群體認知消解了個體的獨特性,使得\"教育有可能淪為社會復制的又一個工具\",并且,通過大數據算出來的結果,不一定適用于特定的個體學生,這種教學的隱患更具危險性。人類與人工智能互動,方便了知識的傳達,但也帶來了創新牢籠:人類能夠接觸人類整體智慧,卻無法靜思與表達。
(一)人類與人工智能互動背后隱藏著人類意向 (三)人類與人工智能互動中人類的倒退危機
在人類創造人工智能的同時,人工智能也反作用于人類。這種“雙向互動\"背后存在人的作為。人工智能是人類意識的擴張、提升或加強,是它隨人,而非人隨它。技術對人產生影響的顯現并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人類在活動中應用工具,是人類意向的間接體現,使用者的水平有多高,人工智能所展現的本領就會有多高,在應用中必然產生新關系,沒有應用則于事無補;人工智能的功能都是人賦予的,技術的實現手段最終來源于人類,開發者水平有多高,人工智能的水平就會有多高。不必恐慌機器控制人,而應關注人類僭越理性而使言行變得荒謬,應警惕被制造工具的人和控制工具的人所奴役。若如此,大部分人類都將處于被極度壓迫的“野蠻\"社會中。人們對人工智能的信任與懷疑源自對研發者的肯定與擔憂,因為人類具有自由意志,人性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受好奇心的驅使,人類終究難以抵抗誘惑,不可能停止對人工智能的進一步開發。盡管有無數次警告,反對人工智能的惡性發展,恐怕仍然無法使之停步。人類在探求未知的道路上,不可能止步于此,永遠的好奇永遠引領著人類向前,人類的創造欲是無限的,必定會將技術發展到無所不能的境界。這就是人類歷史,這就是人類發展的文明史,也就是人類發展的基本規律。
機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的物質生活,但機器的發達卻引起了人的愚鈍。如果人類過度依賴人工智能,不是通過深度思考掌握知識與解決問題,而是借用了機器的“聰明才智”,則會造成獨立思考能力與專注力的缺失,這是人類智能的大倒退。人類的規章制度不能過度屈就于愚笨的機器,不能讓人類學著像機器一樣對話,否則,社會的自動化程度越高,人們就愈發像機器一樣活動,技術將取代人類的技能技巧,本質上是人類智能的丟失,是美好的技術進步表象下人類的畸形發展。
人類出生時往往只是無知,而不是愚蠢,是后來不恰當的教育造成了人類的愚蠢。因此,需要警惕計算機語言對教育目的的消解。當前,人們并未真正意識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消極影響。如果試圖全要素、全過程、全方位地用人工智能把教育自動化、完美化和標準化,必定弄巧成拙,并且使得現有教育體系的缺陷被無端放大,最終將產生教育主體性缺失、情感交流缺失、思維能力弱化、教育公平性受損等負面影響。教育過程和實踐絕不是機械運行的機器,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教學質量下降、學生理解能力受限以及低質與錯誤信息泛濫等問題,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影響人類進步的問題。
(四)人類進步才是人類與人工智能互動的根本目的
人類如果屈從于當前人工智能呆板的互動模式,采用人工智能所預制的固定套路思考,通過機器建立人與人的關系,那么,人類無與倫比的交際文明會被消解殆盡。如果人類沒有認識到真正賴以生存和信任的是人類的大智慧,而非人工智能,那么,也就不可能得出鉆研人工智能的根本目的不是讓人工智能更能干,而是讓人類更智慧的結論。在人工智能進步之時,人類思想和智慧必將率先進步。
目前,人們常常并不充分回顧過去,而是分析當前就預測未來,這極易滋生唯技術論的想法。在多種情況下,看似是新技術帶來的成果,實則是技術之外的理念和方法之緣故。有論者認為,需要等待人工智能成熟之后再引人教育領域,然而沒有教育實踐,哪有教學工具的有效應用]。根據墨菲定律,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總會陷入以下困境:技術創新往往過大或過小,要么師生不能適應,要么與現有方式無異;用于促進教育公平的技術最終反而產生新的、更大的不公平;在結構化程度不高的人文學科中,技術往往會產生負面作用;人們普遍擔憂與抵制技術造成的數據監控和隱私泄露等。可見,技術本身不能帶來真正的教育變革[12],教育進步的決定因素不是工具,而是人的制度與價值觀,技術只是起到加強效果的作用,在教育中大量而盲目引入技術往往會產生負強化效應。
人機互動需要關注人對技術的認識與創新,這是人機關系的核心所在。否則,極易將“物\"的進步與成果本身當成目的[3,而將作為目的的人類發展置于腦后。在教育中使用人工智能是為了培養人,而不是為了推廣技術,需要對技術知識進行教育化改造,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是被進化,而不是進化。人工智能不能改變教育本質,也不能重新定義教育。雖然學習方法具有多樣性,但不能為了使用人工智能而違反教學規律。同時,使用人工智能需要防止教師各種能力被逐步蠶食,例如,口頭表達能力退化、寫作能力弱化、知識外化、思維受限及板書混亂等。教學工具的進步不能以師生整體素質下降為代價,否則,人工智能越有力量,人類越無能;人工智能越完美,人類越沒有價值;人工智能越機巧,人類越愚笨。
四、人類與人工智能互生的多維探討
互生是指人類與人工智能相互依存、合作與共同生存的狀態,人類與人工智能互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人類的自然力十分有限,因此,離開了技術便無法生存,技術存在于人類所使用的一切物品以及應用的一切思考和身體運動之中。那么,人工智能則是人類長期追求智能化努力的延伸。一方面,人類擔憂人工智能主宰人類世界,導致機器失去控制、威脅人類安全;另一方面,人類更加憧憬人工智能成為解決復雜問題和實現思維自由而解放人類自身的助手。人類與人工智能互生具有階段性、復雜性與約束性,不能僅停留于二元對立式的擔憂與愿景的認識水平上,人類需要從多維度更全面、深入地思考與解決互生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才能實現長久的人機和諧共生。
(一)人類與人工智能互生處于初步探索階段
目前,人類對人工智能還缺乏理性認識,便輕浮地認為人工智能將直接替代人類。然而,替代論會妨礙開發人工智能的潛力,人類不能只是接受眼下人工智能的恩惠,還需要看到人工智能發展的美好前景。人工智能必將宛如電力一樣無處不在,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中。在教育中,甚至采用腦機接口、芯片植入技術解決教育教學難題,例如,擴大知識記憶量、加強思維的廣度與深度等。這些技術是人類與人工智能最典型的、物理距離最近的互生方式。
當然,愿望總是美好的。如果脫離人工智能發展水平,做出超前妄斷,則會事與愿違。正如毛澤東所言,“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將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4。教育數字化全轉論就是典型的脫離現實需求的技術單路冒進。由互生的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人類必須進一步研究新的底層邏輯建構、開發新算法、挖掘更加多樣的應用方式等。此外,人工智能也需要適應基礎條件,僅ChatGPT每天的電力需求就可能超過50萬千瓦時,相當于1.7萬多戶美國家庭用電量,能源過度消耗帶來的環境問題更是不可小。因此,人類需要探尋更加高效、環保的供能方式,以保證人機共生的可持續存在。
(二)人類與人工智能互生是技術與勞動的共同發展
人類與人工智能的互生,本質上是技術革命與人類勞動方式深度耦合的體現。人工智能不是孤立地發展為人類勞動的對立面,而是與人類勞動共同進步。技術不是造成失業的主要原因,科技的飛速發展反而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對于人類而言,勞動方式不可能枯竭,也不可能失去勞動。勞動不僅為人類提供了物質財富,還是人類生活和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假若失去了勞動,生活的大部分意義就會缺失,人類的意義就會被消解,這才是失業問題真正的要害之處。其實,人類總是關注已有工作的消失,卻忽視了人工智能一定會帶來新的勞動機會。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減輕了人類的勞動強度,“為整個社會和社會的每個成員創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8。自由時間的增加,會促使人類的自由發展、個性發展、和諧發展。人類潛能會得到前所未有的開發,人工智能也會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真正自由而富有創造性的勞動,是一件極其嚴肅和緊張的事情[,絕不是人工智能這類工具所能夠代替的。
(三)人類需提前思忖人工智能發展限度
當前,人工智能在對話、情感模擬的部分表現已經能夠“欺騙”人類。假若人工智能能夠主動修改與刪除自身的程序,恐怕無法保障人工智能為人類服務的目的。人工智能一旦能夠說“不”,就等于開啟了機器世界[20。這將意味著人工智能擺脫了對人類思想的依賴,能夠按照它的目的設定行為規則。人類不應創造一種高于人類甚至帶來人類終結的更高存在。因此,在人類與人工智能互生時代,人類需提前考慮人工智能發展限度。
在教育領域,若將教學、評估、管理等核心工作交給人工智能,允許人工智能隨意處理學生數據,將育人扭曲為適配算法,將學生變成數字產品,將效率凌駕于生命尊嚴之上,則只會導致教育崩潰。故而,必須設置嚴格的技術防線。首先,教育關鍵代碼需刻入不可篡改的芯片,從物理上阻止人工智能執行有害任務;其次,人工智能不應該具有否定人類存在的能力,需要給人工智能留有人類能夠及時干預的后門,防止出現人工智能完全霸占教育的風險;最后,堅決反對教育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單維化傾向,教學媒介的多樣性是使人類教育文明永續發展的核心保障,人類面授傳道永遠是有效的教育手段,紙質教材也將永存不滅。
(四)教育相關者與人工智能的互生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分工理論,教育相關者的職能和工作過程隨著工具水平的提升而發生變化。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教育,會不斷地用工具力代替人力,用機器工作代替師生的教與學技藝。于是,教育過程則不僅依靠師生個體技能,也依靠工具進步或革新。教師干教師應該干的事,機器干機器應該干的事。可見,教育相關者與人工智能在目所能及的時期內,必定保持長期互生的合作關系。“全盤接受\"的人工智能價值觀忽視了人工智能是只能機械模仿和生成答案的“隨機鸚鵡\"[2],“徹底禁用”的人工智能價值觀則無視技術是教育的必然要素。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不能也不會只有成功范本,必須承認與公開討論負面與失敗案例22。人類對人工智能應用的批判不僅不會削弱它的價值,反而能夠促進人工智能的有效應用。“全盤接受”不具有可持續的現實可能性。因為一旦學生用過了頭,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將產生技術自覺,當學生意識到自己被工具所奴役,無法獲得運用大腦的體驗,意識到大腦被荒蕪,就會慎用人工智能,轉而更多地使用大腦。這是正常人的心理感受,是人探索世界的本能,是一種自然的發展狀態。另一方面,不能對人工智能的時代性、先進性與歷史性視而不見。正如馬克思所說:“使用機械輔助手段,特別是應用科學原理,是進步的動力。\"[23]
人工智能作為工具,是教師教學創新的好助手與好伙伴。有論者質疑人工智能是否具有創新性。筆者回應,雖然人工智能所用語料都是人類昨天的知識或認識成果,但是它仍然具有創新的可能。人類創新是有關因素間形成新奇的聯結,各因素之間的距離越是遙遠,這種思維過程或解決方法就越具創新性[24,而這種創新被稱為組合創新。人類的創新也是基于已有成果,發現創造新知,從已知到未知。因此,不可輕言人工智能沒有創新力。目前,人工智能的現有水平并未發展到人類可以完全信賴的程度。在智慧方面,人工智能不可能做出觀念創新與范式大改變,人類的思維活動比機器的工作過程更為復雜,并非完全進行邏輯思維活動,而是更依靠直覺與靈感,甚至有時錯誤的想法也能夠發揮意想不到的重大作用。同時,人工智能作為教學工具或許在形式、數量和技巧上達到一定水平,卻無法觸及教育靈魂。教師教學與時代、經歷、信念密切相關,而人工智能卻望塵莫及。在人性方面,人工智能雖然可以準確朗讀課文,但缺乏人類生活經驗和社會認知,更無人類所獨有的思想和情感邏輯,也只具有物理屬性。這正是教育不可完全被計算的原因。教育不僅是語言的組合,更是師生抒發情感、表達靈魂之舉,應捍衛人類創新的獨特性,堅守教育本質,幫助人類教師保持不可替代的魅力。
五、結束語
人類與人工智能的關系本質,不在技術本身,也不在替代與超越,而在于技術應用的教育效果,最終決定于教育關系者的目的與價值。人類越能干,機器就越能干;教師水平越高,人工智能水平就越高。人類對技術的認識是上下求索、螺旋上升的過程,也是自我反思、自我進步的過程,更是既接受又探究的和諧過程。一味追求技術之于教育的顛覆性作用,最后只能自尋煩惱。未來社會的勞動方式是多元的,多樣性、自主性、獨特性、動態性、創造性一定是未來社會勞動的基本特征。那么,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也必定是多元的。我們斷言,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只是人類教學方法庫中的一種,而絕非唯一路徑。人類正走向與人工智能和諧互生的未來,人機互生是人類生存能力的提升而非喪失,是人類交往智慧的最高境界。同時,人類高階能力的提高會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的發展又賦能人類智慧的提升,將人類業已提升的智慧再次聚合于人工智能,從而實現本質性互相促進。
[參考文獻][1]R0bk.Killed by LLM[EB/OL].(2025-01-05)[2025-01-10]. https:/r0bk.github.io/killedbyllm/.[2]拉·梅特里.人是機器[M].顧壽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0-21.[3]唐漢衛.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將如何存在[J].教育研究,2018(11):18-24.[4]OxfordUnivesityPress.DefiitionofrbotoufroheOxforddvanedleaersctioaryEB/L].2O2].t//ww.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robot?q=robot.[5]尼古拉斯·卡爾.淺薄:你是互聯網的奴隸還是主宰者[M].2版.劉純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28.[6]格特·比斯塔.教育的美麗風險[M].趙康,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2-3.[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5.[8]伯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M].3版.耿麗,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166.[9]SCHEFFERIIprseftogieemotondorsssinepfucatioNwok:Routge996.[10] BENHADDOUD,EL-HASSANA,AHMADK,etal.Dta-drivenartficialintellgenceineducation: acompreensivereview[J].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2024,17:12-31.[1]REICHJ.Failuretodisrupt:whtechologalonecan'trasfoeducation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0,236-237.[12] COHEN D K. Teaching and its predicament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45.[13]劉易斯·芒福德.機器神話(上卷):技術發展與人文進步[M].宋俊嶺,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7:2.[1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實踐論[EB/OL]..(2012-09-25)[2025-01-13].htps:/heory.gmw.cn/2012-09/25/content_5201811_7.htm.[15]陳奇杰.AI的能耗隱憂 新能源能否破題[N].經濟觀察報,2024-03-18(19).[16]皮埃羅·斯加魯菲.智能的本質: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的64個大問題[M].任莉,張建宇,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77-78,84.[17]趙汀陽.人工智能“革命\"的\"近憂\"和\"遠慮”— 一種倫理學和存在論的分析[J].哲學動態,2018(4):5-12.[1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6卷第3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2.[1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221.[20]趙汀陽.四種分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38-39.[21] UNESCO.Guidance for generative AI in education and research[R]. Paris: UNESCO Publishing,2023.[22]EDMONDSONAC.Tefearessorganization:creatingpsychologicalsafetyintheworkplaceforlearning,iovation,andgrowth[M]. Hoboken: John Wiley amp; Sons,2018.[2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24]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l.3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29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lementarity, Interactivity and Mutuality
LI Mang, HE Pengyang (Research Center for Basic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exists a sense of unfamiliarity in hum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s,making it imperative to adopta critical and constructive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essence of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s. Grounded i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AI through the lens of complementarity,interactivity, and mutuality.First,humans andAI share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characterized by a dialectical unity of opposites. Only by fully acknowledging and nurturing humanity can the dominant role of humans over technology be sustained. Second, while humans and AI affct each other mutually,the underlying human intentionality embedded within AI renders such interactions an engagement between colective human intelligence and individual cognition. Consequently,an anthropocentric approach is needed to address cognitive decline risks in such interactions.Third,the coexistence of humans and AI emerges as a historically inevitabilitymarkedby phased developments,complexities,and constraints.Education stakeholdersmust avoid extremes like total acceptance or outright bans of AI, instead fostering co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eywords] Hum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Human -Machine Relationship;Human Nature Subjectivity; Co-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