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長期以來,干部干群眾看、組織發動群眾難等問題客觀存在。面對專業力量“沉不下去”、群眾參與“有勁使不出”、風險排查“發現不及時”等難題,荊門市堅持專群結合、力量整合,通過創新機制推動專業力量扎根基層、激活群眾參與熱情,以多元力量協同破解治理難題。
6以前是干部干、群眾看,現在大家都是管家,小區事大家管。”談及“紅管家”帶來的變化,黨委書記余良紅感嘆。
專業力量沉下去,群眾力量動起來。近年來,為破解力量薄弱、響應遲緩等基層治理痛點,荊門市創新機制,讓專業人才扎下根、普通群眾共參與,變“單兵作戰”為“協同共治”,讓基層治理既有“專業精度”,更有“民生溫度”。
近年來,充分發揮社區“大黨委”作用,調動轄區單位、社會組織、駐區企業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社區基層治理。這個由10家包聯單位、駐區單位組成的“議事圈”,每季度召開聯席會,建立社區問題、需求、資源和項目四張清單,按照項目化方式運作,為居民提供“菜單式”服務,累計解決群眾難題300余件。
同樣感受到身邊點滴變化的,還有金龍泉社區的居民。地處城郊接合部的金龍泉社區,范圍大、基礎設施薄弱,23個包聯單位、駐區單位通過兼職委員制擰成一股繩。
“聚焦整合專門力量,依職責身份,壓實體制內職能部門條塊黨員干部、村(社區)書記、社區工作者、網格員等的基層治理責任,通過建立健全‘大綜治 + 大黨委’‘社區吹哨、部門報到’‘警格 + 網格’等機制,推動資源服務下沉基層一線。”荊門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市委“兩新”工委書記余大慶說。
“以前社區單打獨斗,很多事都難以推進。現在有了兼職委員單位幫忙,難題迎刃而解,社區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居民看在眼里,跟我們的心也貼得更近了!”金龍泉社區黨委書記李秀杰感慨道。
專業力量下沉
“會客廳常有老人孩子活動,居民們提議,能不能添個急救角?”在荊門市東寶區泉口街道第一季度的“大黨委”聯席會上,社區黨委書記蘇玉梅翻看著筆記本,話音剛落,東寶區總工會的干部代表舉手:“我們可以對接區紅十字會來協調!”
5月初,會客廳的急救角正式啟用,急救包、AED機器和培訓模具等設施一應俱全,并定期組織開展急救培訓。
荊門市城區路燈管理局在背街小巷的居民點累計加裝路燈18盞,照亮了居民回家的路;東寶區稅務局不僅把可容納300人的會議室對社區免費開放,還協調開發商騰出100平方米閑置房,改造成紅色物業黨支部陣地;東寶區審計局主動領辦實事,在坡陡彎急的路段加裝減速板……
群眾力量上前
“今早胡婆婆家煙囪沒冒煙,快去看看!”在東寶區馬河鎮馬咀村,4月的一天清晨,“紅色哨兵”張祖會發現鄰居家82歲的獨居老人暈倒,他一邊喊人一邊撥打120,10分鐘就把老人送進了衛生院。
在荊門,像張祖會這樣的“紅色哨兵”有5600多名,他們戴著紅袖章,守在村口、樓道、田埂,盯著防火、防災、防詐這些“家門口的事”。
全市1447個“紅色哨卡”就是他們白石坡社區召集寶源新村小區物業、紅管家、居民代表召開“紅板凳議事會”,圍繞小區建設傾聽居民心聲。

的“作戰崗”,由村(社區)書記當“班長”,黨員、快遞小哥、退休教師當“哨兵”,聚焦“六防”開展常態化巡查,確保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處置,形成“發現一報告一處置”閉環,2024年累計發現處置隱患3200余起。
“哨卡就像家門口的‘瞭望塔’,有啥動靜,我們比誰都先知道!”張祖會拍著手臂上的哨兵袖章說道。
在掇刀區麻城鎮,“片區聯防”則把“單兵作戰”變成“抱團守家”。雷集片區8個村打破行政邊界,進一步整合基層群防群治力量,李濤義務巡邏隊就是其中的“主力軍”。這支由村民、輔警、商戶組成的隊伍,騎著電動車巡邏,幫陷進農田的外地貨車解圍、送醉酒村民回家、調解跨村瓜田糾紛,干了一件又一件“暖心事”。
京山市“碼上議”則讓群眾參與治理更便捷、更智能。京山市新市街道暢通居民群眾反映訴求渠道,打造“碼上議”平臺,每個社區都有專屬二維碼,張貼在小區出入口、樓棟外墻等顯眼處,實現“掃碼提訴求、平臺轉辦、群眾評單”。
“掃個碼就有人管,比跑社區方便多了,大伙兒都愛用!”居民張阿姨點贊道。
“有次外地來的面包車陷進田里,村民都建議‘找李濤去’,我們用消防車拖出來,車主非要給500塊,咱一分沒要!”李濤黝黑的臉上透著自豪。
多元共治聚力
從“等著通知”到“主動站崗”,在荊門,群眾正從治理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群眾力量的“上前一步”,形成“事事有人管、處處有防范”的群防群治格局,讓基層治理有了堅實的“民心底座”。
“我以前管工程,懂這個,我能上!”7月初,在掇刀區白石坡社區“紅管家”微信群,檢修消防栓的任務一經發出,4號“紅管家”羅在云立馬接單。“紅管家就得管這些事,大家住著才安心。”羅在云說。
在掇刀區,全區2.1萬名“紅管家”按職責分為6類,通過統一編號、亮明身份、明確職責,形成了“一家管總”的治理合力,社區治理力量由“散”到“聚”,2024年解決“微心愿”2559個。
“群眾‘碼上反映’,社區‘馬上辦理’,形成了線上反映、線下處理、部門聯動、群眾參與的聯動服務機制。”新市街道馬家磅社區黨總支書記丁喜軍介紹,平臺運行以來,社區累計收到191件訴求,小到管道維修、大到違建拆除,辦結率達 98% ,群眾滿意度從80% 提升至 95% ,還催生了“星級文明戶”“最美樓棟”等評選活動,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空前高漲。
在東寶區,164個村(社區)全域推行“五員議事”,從優秀黨員、退休干部等群體中推選成員組建5人議事小組,承擔村情收集、糾紛調解等職責。過去,他們是矛盾“減壓閥”,2024年化解婚姻家庭、土地權屬等糾紛530余件,信訪量下降 27% ;如今鄉情漸趨平穩,“五員”角色延伸,帶頭盤活資源搞產業,從“解紛員”變身“致富帶頭人”。
馬咀村70歲的議事長陳貞明,最近每天都忙著張羅白中藥材基地的事兒。這片由馬咀、鐵坪、錢河三村聯建的180畝基地里,他每天組織20名村民在此務工,從土地流轉到日常管護,這位老黨員事事操心:“看著鄉親們每天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值!”
當專業力量“沉得下去”,群眾力量“涌得上來”,才能真正變“干部獨奏”為“干群合唱”,變“單向推動”為“雙向奔赴”,基層治理的根基,方能扎得深、守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