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4-0136-03
“巫山七百里,巴山三回曲。”巴蜀地區自古多河流,陸上交通較為困難,主要依靠水上運輸。木船作為傳統的水上交通工具,以人力為主要動力,由此誕生了與勞動節奏相符的“川江號子”。
“川江號子”作為長江航運文化的珍寶,它展現了船工們與自然抗爭的勤勞和生命力。其歷史傳承悠久,曲目種類繁多,旋律激昂高亢,獨具一領眾和的鮮明特色。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航運機械化的普及,川江號子正面臨著原生語境消亡的困境。如何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命力,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川江號子創新生產性保護與傳承現狀
川江號子的正式保護和傳承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編纂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時,它被廣泛地采集和記述。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陶鵬等人對川江號子進行了整理和藝術加工,創作了《川江船夫號子》并搬上舞臺,引起社會關注。1987年,陳邦貴將川江號子帶到法國阿維尼翁藝術節,獲得贊譽。
(一)川江號子歷史脈絡
川江號子的起源已難以考證,但巴蜀之地自古以來便享有舟楫之便,這一史實在歷代史籍中多有詳盡記載。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沿江兩岸相繼發掘出多件珍貴文物,如新石器時期的“石錨”以及東漢時期的“拉纖俑”等,均有力地印證了川江水路運輸行業所承載的悠久歷史。
江上航行的動力主要依賴于船工們的體力勞動。當船只需逆水而上或穿越險峻的灘涂時,船工們便需合力拉纖,以推動船只前行。在這漫長而艱辛的航行過程中,船工們的生活往往顯得單調乏味,亟須一種精神上的調劑,以緩解身體的疲憊。川江號子孕育而生,成為船工們共同的精神寄托與力量源泉。
自20世紀50年代起,國家對多條河流進行了整治,四川的江河支流清除了許多險灘和暗礁,機動船取代了木船,減輕了船工的勞動強度,川江號子逐漸減少。隨著水電站和高速公路的建設以及鐵路的提速,運輸成本降低,速度提升,木船航運業迅速衰退,導致從事該行業的人員大幅減少,許多中老年船工退休或轉行,川江號子這一傳統面臨消亡。
(二)川江號子傳承現狀
2024年4月和8月,筆者與川江號子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曹光裕進行了深入的訪談。通過訪談得知,曹光裕于1987年參加單位舉辦的歌手大賽榮獲第一名,隨后被指定拜師川江號子王陳邦貴學藝。經多年磨煉,曹光裕能熟練演唱川江號子的26種曲牌和與之對應的號子歌,以渾厚高亢的嗓音和跌宕的旋律,展現了濃郁的風格。
在重慶市文化館、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等單位的支持下,曹光裕開辦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江號子研學館”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江號子音樂博物館”。2018年,曹光裕與其兒子曹羽共同打造的川江號子原生態互動體驗劇《大江傳歌》登上舞臺,演出超過三百場,收獲無數好評。該劇融合川江號子的藝術特點和觀眾互動,創新了戲劇形式。觀眾與演員共同演唱川江號子,感受新時代的團隊合作和奮斗精神2]。
(三)“非遺”進校園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作為重慶唯一一所水利高校,水文化是學院文化育人的重要內涵,學院不斷探索水文化育人新模式,創設了水文化育人課堂,創作了系列水文化育人劇目。
2020年10月14日,曹光裕應邀到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考察交流,學院希望能夠與川江號子非遺傳承人一道,通過系統化的教學設計,以多種形式將川江號子深度融入人才培養中。曹光裕認為,川江號子與該學院“若水文化”有著內在文化聯系,在文化內涵和追求上也是高度契合。
2020年10月23日,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舉行了“川江號子”傳承基地揭牌儀式及主題報告會。曹光裕作為傳承指導專家,傳承“川江號子”文化,推動水文化教育改革,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高職教育發展。
2024年,由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主辦的重慶市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獲獎名單公布,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從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期末開始籌備的節目《川江頌·闖風雨》榮獲舞蹈類高職高專甲組二等獎。
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校園教育有助于傳承文化、增強學生自信、提升審美和創新。同時,促進社會參與培訓和研學活動,建設實踐基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實現文化的有效保護與傳承[3]。
二、科技賦能非遺創新發展的實踐
當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與傳統紙質報刊逐漸分離,網絡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滿足了現代人對信息和文化的需求。科技發展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通過科學技術,文化遺產得以生動再現。
(一)開發川江號子沉浸式電競體驗系統
開發“川江號子沉浸式電競體驗系統”的初衷,源于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希望建立川江號子體驗基地的想法。川江號子作為該學院通識教育課程,曹光裕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了電競體驗系統,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川江號子的傳承與推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川江號子體驗基地擁有三種教學系統:一是川江號子多媒體呈現系統,可以查閱關于川江號子的各種資料;二是川江號子電競體驗系統,體驗者可以與虛擬的船工們一起唱和,感受川江號子在江河上的回響;三是川江號子環境創設,通過模擬真實的江邊環境和船工生活場景,讓體驗者仿佛置身于江上,感受船工號子的韻律和力量。
曹光裕與老船工藝術團自學電腦編程的團員張翠田歷經五年共同研發出“川江號子沉浸式電競體驗系統1.0”原型機(如圖1,并安置在川江號子研學館內。該系統目前配置為一臺川江號子電競體驗系統硬件(帶數據采集劃船器)SF-RW5864、一套川江號子電競體驗系統軟件CDJ-1.0版、一臺川江號子電競體驗系統硬件(高配置電腦)。目前,2.0系統正在開發中,將從目前的單機版升級為多機版,并在劃船槳上設置三個數據采集點,以實現更精準的力反饋和節奏控制。
圖1“川江號子沉浸式電競體驗系統1.0”原型機

(二)建設“云上博物館”
重慶市文化旅游委發布“通知”,旨在提升博物館服務品質。自2024年7月18日起,全市117家免費博物館取消預約。“通知”要求博物館利用資源策劃高質量展覽,推動實體向數字轉型,建設“重慶云上博物館”,拓展傳播渠道。
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數字資源庫和大數據體系。川江號子的移動數字傳播突破時空限制,使更多人能隨時了解和感知,節省時間和學習成本。通過“云體驗”“云學習”,虛擬觀賞平臺能帶來更直觀、更震撼的線上體驗。
在智慧媒體時代,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深刻改變了人類文化。數字博物館利用數字化管理和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技術,生動展示民間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用戶體驗。博物館應利用其資源和專業機構合作,保護和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強化與博物館的聯系4。
(三)投放視頻社交平臺
傳播是文化的內在屬性,一切文化都是在傳播過程中生成和發展的。社交網絡是傳播民族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平臺。此前,曹光裕和策劃團隊在短視頻社交軟件上創建了“川江號子曹光裕”的賬號。發布作品內容主要為曹光裕的日常生活、演出視頻、故事會等。短視頻因其快速吸引注意力的特點,成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有效方式。它能在短時間內高效傳遞信息,吸引年輕受眾,從而開拓更廣泛、更年輕的受眾群體[5]。
在當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遭遇重大挑戰和現實困境的背景下,我們必須充分利用“互聯網 + ”時代的社交網絡媒體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融入社交網絡媒體平臺,以此解決當前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并探索出一條成功的傳承之路。
三、科技賦能非遺保護傳承的價值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非遺文化的學習,但許多相關文化產品缺乏吸引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呈現方式與體驗方式過于單一,互動性較差,缺少趣味。數字技術和新媒體的發展改變了文化的生產、表現、傳承、傳播和體驗方式,為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了新機遇。
(一)激發傳承非遺活力
“川江號子沉浸式電競體驗系統”為學生提供新學習平臺,開辟傳統文化傳播新途徑。川江號子通過創新舉措以吸引年輕人,讓他們通過沉浸式體驗感受其魅力和團結協作精神,提升了年輕人對川江號子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了他們的傳承熱情。
“川江號子沉浸式電競體驗系統”也為非遺傳承注入了新的動力。傳統的傳承方式往往依賴于口口相傳和師徒制,而該體驗系統則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川江號子的傳承更加便捷和高效。
“川江號子沉浸式電競體驗系統”通過創新的教育方式和科技手段,成功激發了川江號子的傳承活力,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科技的進步引領我們進入智能化時代,智能媒體的發展正在改變文化傳播的方式,重塑人們的認同感,并構建新的文化表現和傳播模式。
(二)推進文化科學融合
在“川江號子沉浸式電競體驗系統”中,文化教育與科學技術實現了完美結合,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加深了對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認識。
文化科技的快速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推動了文化產業的進步,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其更貼近民眾生活,易于與現代生活融合,拓展了其發展空間。
審視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高等教育體系的構建并不僅僅局限于培育具備書本知識和多方面知識的人才,更關鍵的是要將這些知識內化為智慧,并將其轉化為能夠為社會和經濟帶來實際效益的創新思維。
(三)促進紅色文旅發展
堅持“文化塑造旅游、旅游彰顯文化”的原則,推動文化與旅游在更廣泛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標準的融合,打造具有獨特魅力的中華文化旅游體驗。將川江號子元素融人紅色旅游線路,設計一系列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線路。這些線路可串聯起與川江號子相關的歷史遺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科技館等景點,讓游客在游覽過程中了解川江號子的起源、發展及其背后的紅色故事。結合川江號子的表演和體驗活動,安排專業表演團隊在特定的旅游點進行現場演出,或組織游客參與學習和演唱川江號子,讓游客在互動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紅色文化。同時,設置電競體驗站點,游客可體驗“川江號子沉浸式電競體驗系統”,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興趣。這些線路讓游客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深入了解中國革命歷史,并通過川江號子增強文化體驗感和教育意義[9]。
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開展線上線下聯動的推廣活動。在線上,通過社交媒體及短視頻平臺等渠道,發布關于川江號子及紅色文旅的相關內容,以吸引年輕受眾的關注與興趣。在線下,可以舉辦電競比賽、文化展覽、主題演出等一系列活動,吸引游客參與體驗。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綜合推廣方式,形成全方位的宣傳攻勢,提升川江號子與紅色文旅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結束語
在非遺與科技融合的道路上,我們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但未來的道路依然漫長。川江號子作為巴蜀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活態傳承的研究和實踐,不僅對保護和弘揚中國傳統音樂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創新的手段和方法被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
在科技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同時,我們必須堅持文化本位,確保科技的應用不偏離非遺的本質。科技是輔助工具,目的是高效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
總之,科技賦能非遺保護和傳承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政府、學術界、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在科技的助力下,川江號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為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段明,胡天成.川江號子上冊[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
[2]聶強,曹光裕.川江號子文化根脈探尋[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1.
[3]張萬儀,龐國棟.巴渝文化概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
[4]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四川省藝術研究院編.川江號子[M].:四川文藝出版社,2013.
[5]馬知遙,孫銳著.文化創意和非遺保護[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4.
[6]黃永林.數字技術時代的非遺保護與經濟文化發展[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
[7]黃永林.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J].文化遺產,2015,(01):1-10+157.
[8]戚麗娜.川江號子文化內蘊及傳承—評《川江號子文化根脈探尋》[J].中國教育學刊,2024,(02):138.
[9]四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之—川江號子[J].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2015,(03):70-71.
(責任編輯:胡軼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