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4-0019-03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歷史與智慧的結晶,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實現傳統技藝的活態傳承、創新表達,成為設計學、民俗學和教育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重點。苗族鉤繡作為苗繡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結構技法、圖案體系和象征意義,展現了苗族文化深厚的美學體系與人文精神。然而,隨著手工藝傳承鏈條的斷裂和工業化生產模式的全面覆蓋,苗族鉤繡面臨邊緣化的現實困境,其應用范圍亟待拓展,其文化價值亟須被重新激活。
與此同時,兒童玩具產品的市場需求日益呈現出“審美化”“文化化”與“功能安全化”的多重趨勢。家長群體不再滿足于單一的娛樂功能,更加重視玩具在審美啟蒙、文化教育與情感陪伴等方面的作用。這為傳統工藝與兒童產品設計之間的融合提供了現實契機。將苗族鉤繡這一極具民族特色的非遺元素融入兒童玩具設計,不僅有助于促進非遺“日用化”轉化,也可豐富兒童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與興趣[1。
(二)研究意義
本研究立足苗族傳統鉤繡技藝,通過對其圖案、工藝流程及文化屬性的系統研究,結合現代兒童玩具產品的設計邏輯,探索一種“文化傳承 + 產品創新”的設計路徑。
通過實物作品的創作與實踐,驗證民族工藝在當代表達中的適配性、再造性和產業轉化潛力。研究成果既可為非遺類產品提供具象化開發模型,也為民族工藝的教育推廣和跨界整合提供有力支撐[2]。
本文采用文獻分析、圖案采集、設計實驗與用戶反饋相結合的綜合方法。一方面,梳理苗族鉤繡的起源、演變及審美體系,另一方面,對嬰幼兒玩具的功能需求、視覺偏好、安全標準進行歸納總結。在此基礎上,設計開發多個鉤繡主題兒童玩具原型(如軟球、搖鈴、掛飾等),并進行實物展示與用戶觀察,評估其審美教育、文化傳播與使用安全性能,構建非遺手工藝在兒童產品中的應用范式。
二、苗族鉤繡技藝概述
(一)苗族鉤繡的歷史與發展
苗族鉤繡是苗繡工藝體系中獨具一格的表現形式,融合了鉤針編織與傳統刺繡的技藝特征,是苗族婦女在長期生活實踐中演化出的具有民族性與實用性的民間工藝。苗繡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山海經》《漢書》多有關于苗民“以繡述事”的文化記載。鉤繡則是在傳統刺繡與編織技藝的基礎上,于清末民初在部分地區廣泛傳播,因其工具簡便、造型靈活、表現力強,逐漸演化為一種既具美觀又具立體感的工藝方式。
與其他繡法不同,鉤繡采用鉤針操作,更便于在非平面載體上進行藝術表現。這種技藝常被用于服飾、包袋、頭飾、玩偶及生活器物的裝飾中,是苗族女性傳承母系技藝、表達祝愿與圖騰崇拜的重要方式。鉤繡不僅是物質層面的裝飾手段,更是苗族文化中“以物言情、以線載史”的精神體現,是一種活態存在的文化密碼。
(二)苗族鉤繡的技藝特征
苗族鉤繡圖案具有鮮明的象征性與文化指向性,廣泛采用自然意象與神話圖騰相結合的形式,如蝴蝶、鳥、魚、花卉、葫蘆等。其中,蝴蝶作為“祖先化身”的核心意象,是苗族女性鉤繡作品中最常見的圖形之一,寓意生命延續與族群繁衍。葫蘆象征多子多福,魚象征富足,花卉代表青春與吉祥,這些圖案不僅具有裝飾功能,更承載著苗族對天地自然的原始信仰。
美學特征上,鉤繡作品多采用飽和度高、對比強烈的色彩搭配,如大紅、靛藍、明黃等色彩,在視覺上形成強烈沖擊力,契合苗族傳統“圖騰即信仰,裝飾即祝?!钡膶徝烙^。構圖上則常見放射式結構、對稱式布局,體現出民族文化中對秩序與繁榮的向往。鉤繡在表現方式上較為自由,能在二維與三維空間中實現自然過渡,適合用于玩具、飾品等立體載體的創作與表達4]
(三)苗族鉤繡文化內涵
苗族鉤繡不僅是一種傳統手工藝形式,更是一種承載族群歷史記憶與精神信仰的文化符號系統。其圖案與技藝不僅體現審美風格,更蘊含深層次的社會結構、自然觀念與宗教寓意,構成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鉤繡工藝也是民族手工技藝在家庭中代際傳承的重要形式。苗族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將鉤繡作為勞動實踐的一部分,也是家庭文化教育的載體。通過教授圖案編織技藝的同時,講述相關圖形背后的傳統寓意與文化故事,有助于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本民族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及群體認同的理解。這一傳承過程不僅延續了技藝本身,也加強了文化記憶與社會情感的聯結。
鉤繡體現的是一種“生活即文化”的哲學。其制作過程不僅是手工勞作,更是一種節奏感與心靈狀態的體現。圖案的編織,往往帶有祝福、紀念、祈愿等情感訴求,使物件具備情感溫度與文化價值。
在當代語境中,鉤繡技藝的再應用不僅是對傳統美學的再現,更是文化符號系統在現代生活中的延伸。將其融入兒童玩具設計,不僅讓傳統圖騰以親和可感的方式出現在兒童視野中,也使民族文化的傳承更加自然,真正實現了從靜態文化遺產到動態生活方式的價值轉譯。
三、兒童玩具產品的藝術設計需求分析
(一)審美化趨勢與文化性表達
在當前兒童玩具設計中,藝術性與文化性的融合已成為產品創新的重要方向。傳統的玩具設計以娛樂功能為核心,而現階段消費者對玩具的期待逐漸轉向視覺美感、文化意涵及情感溫度的綜合體驗。苗族鉤繡作為具有高度視覺象征性和文化深度的傳統圖案資源,契合這一設計趨勢。其圖案語言結構鮮明、圖騰符號寓意豐富,極具再設計潛力,賦予兒童玩具產品審美層次與文化品格。
玩具設計的視覺系統逐漸藝術化、圖形化和系列化。以鉤繡圖案為核心進行設計轉譯,使玩具產品不再僅是功能物件,而是成為文化圖騰與視覺藝術相結合的表達媒介。設計師通過造型演繹、色彩重組、材質重構等方式,實現從傳統手工圖案到現代藝術語言的跨界嫁接。
(二)非遺圖案的設計語言轉化策略
苗族鉤繡圖案廣泛涵蓋蝴蝶、魚、鳥、葫蘆、花卉等自然意象,其象征體系與造型特征具有很高的圖形識別性。這些傳統圖騰造型在原始形態中結構復雜、筆觸繁復,并不完全適配現代兒童視覺接受機制及玩具產品的制造標準。因此,設計師需對圖案進行系統性的“視覺再造”。
首先,采用幾何化與卡通化手法對圖案進行簡化和符號轉化。例如,將蝴蝶圖騰進行對稱式重構,線條流暢且富有節奏感,并加入擬人化面部表情,增強圖形的親和力。其次,通過構圖平衡與色塊分割的方式優化圖案的視覺中心,使之在布面、立體結構中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與構圖邏輯。
圖案再造的目標并非模仿傳統,而是提煉其文化精神內核,在圖形語言上實現“再設計”,賦予非遺元素新的視覺生命。設計語言的當代表達,是連接傳統圖騰與現代產品審美的重要橋梁。
(三)色彩與材質的造型語言適配
苗族鉤繡以高飽和度、高對比度色彩見長,典型配色包括紅、黃、藍、黑等基本色調,其色彩系統源于祭祀、節慶等場景,帶有鮮明的儀式感與民族特征。將這些傳統色彩導入兒童玩具設計時,應保持其色彩精神的同時,優化組合方式,提高整體的視覺友好度與審美愉悅度。
色彩搭配策略以“對比統一”為核心,通過主色調突出民族性,輔以次色調實現視覺和諧。例如,紅黃配色可傳遞溫暖與生命感,藍白組合體現寧靜與智慧,形成具有識別性和記憶點的兒童視覺系統。在材質方面,鉤針編織技術天然具備強烈的結構美與肌理感。鉤繡玩具通過顆粒狀、螺旋狀、網格狀等織構圖形形成視覺與觸覺雙重刺激,極大地豐富了產品的感官體驗。材料選擇方面,采用食品級純棉紗線、無毒染料、高彈環保填充棉,既確保產品安全性,也凸顯材質的自然質感與工藝溫度。
這種造型語言的系統設計,使玩具在色彩、結構與觸感維度上都體現出藝術化表達,形成具有鮮明風格的設計語言體系。
四、苗族鉤繡技藝在兒童玩具設計中的應用策略
(一)圖案語言重構
玩具設計中的圖案開發不僅要保留民族符號的文化內核,更要考慮其在玩具結構中的視覺識別度與延展性。苗族鉤繡圖案具有天然的造型節奏和圖騰象征,適合構建模塊化視覺系統。以“蝴蝶之夢”掛飾系列為例,設計師將傳統蝴蝶圖案解構為基本圖形單元,通過對稱排列與細節擬人化處理,賦予其動態感與親切感,使其從靜態文化符號轉化為具有生命力的藝術造型。
對圖案的動態性處理亦至關重要。曲線流動與點狀排列的結合,使圖形具有延展性和節奏感,適用于玩具表面圖形、結構拼貼、立體造型等多種形式。每一款產品均由基礎圖騰圖案構建而成,形成統一且富有變化的視覺系統。
(二)工藝結構與現代材料融合
鉤繡技藝原屬服飾與器物裝飾范疇,其結構精致但強度不足,不適合兒童玩具的高頻使用場景。因此,需對其工藝結構進行現代適配改造。項目中采用“傳統手工 + 現代縫制 + 結構模塊”融合策略,將傳統鉤繡應用于局部裝飾或主圖案區域,結合可水洗布料與高彈纖維材料,實現整體的柔軟性、安全性與可清潔性。產品結構采取無硬邊設計,邊角采用圓角處理,所有接縫加強縫線密度,確保長期使用中不易脫線、變形。通過這種工藝整合方式,玩具產品既保留鉤繡圖案的手工肌理之美,又兼顧現代兒童用品的使用標準與安全規范。
(三)多圖層圖案表達與主題系列構建
基于苗族圖騰意象的高度象征性,可構建多主題、多系列的玩具圖案系統。設計中以圖案為概念出發點,衍生出“守護圖騰”“吉祥生靈”“自然精靈”等主題子系列。每一系列均圍繞核心圖形展開衍生設計,在玩具形態、圖案分布、配色結構上形成統一風格與視覺體系,增強產品識別度與文化記憶點。同時,在每一產品中應用圖案疊層策略,通過多層圖形組合與材質拼貼(如鉤繡 + 印花 .+ 貼布繡),形成具有視覺層次感與空間構建感的玩具外觀,滿足兒童在視覺、觸覺、審美多層次的感官探索需求。這種以圖騰為核心構建圖案語言系統的策略,使兒童玩具設計不再孤立,而成為具有系統性、延續性與藝術表現力的創作體系。
五、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總結
本研究圍繞苗族鉤繡技藝在兒童玩具設計中的應用展開,探索其從文化符號到產品形態的有效轉化路徑。通過對傳統圖案的視覺語言重構、對嬰幼兒審美與認知特征的適配,以及對材料與工藝的綜合設計整合,項目實現了非遺元素在現代兒童玩具中的功能化、趣味化和情感化表達。實踐表明,鉤繡玩具不僅具備較強的教育性與互動性,也有助于激發兒童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興趣,真正實現了文化傳承與設計創新的雙重目標。
(二)不足與挑戰
首先,工藝批量化的困難。鉤繡工藝依賴手工完成,制作周期長、工藝復雜,難以滿足現代市場對效率和成本的雙重要求。即便嘗試引入結構模塊化與數字設計輔助,依然難以有效解決生產規?;c一致性控制的問題。其次,審美與市場之間的認知差異。苗族鉤繡具有濃烈的民族風格與色彩特色,而部分城市消費者在圖案理解與審美接受度方面仍存在一定距離。如何在保留文化核心的前提下進行適度風格轉譯,仍需持續探索。
(三)未來展望
首先,應推動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合創新。在民族文化多樣性逐漸受到重視的當下,將苗繡與其他地域非遺元素如侗錦、黎染等進行圖案共創、工藝融合,不僅有助于構建包容性更強的視覺語言體系,也有助于構建“圖騰符號 ?+ 情景敘事 + 使用功能”三位一體的兒童文化產品框架。這種跨文化整合,不但拓寬了產品類型,也激活了非遺圖案在兒童教育、美育、認知等領域的深度價值。
其次,應探索鉤繡玩具與數字化技術的融合路徑。通過引入圖案識別、聲音交互、AR/VR情境模擬等數字交互手段,傳統圖騰可被賦予動態故事與沉浸式互動體驗,使玩具真正成為“會講故事的文化使者”。
未來,鉤繡不再僅是文化展示的工藝標簽,還是兒童成長體驗中富有溫度、情感與知識的“文化伙伴”。其在教育產品、親子互動、家庭美育等方向的延展潛力,值得設計者、教育者與產業方共同深挖與持續構建。
參考文獻:
[1]張君.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審美表達[J].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5,(02):33-41.
[2]陳泉.傳統織染繡技藝在文創產品中的創新路徑探索[J].中原文化與旅游,2025,(01):110-112.
[3]劉燦姣,涂澤儒.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傳統手工藝的轉型原則—以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為例[J].南海學刊,2024,10(06):93-103.
[4]陳甜甜,顏春永.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群培育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大眾文藝,2024,(11):1-3.
[5]鄭攀.非遺視域下傳統鉤編技藝在高校教學中的傳承探索[J].遼寧絲綢,2023,(02):101-102.
[6]陳煒,郝繼旭.民族傳統技藝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徑研究——以廣西侗繡技藝為例[J].湖南包裝,2020,35(01):116-118+122
[7]張琰群,趙慧,萬芷含,等.新媒體環境下海南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J].品牌研究,2020,(02):14-15.
(責任編輯:薛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