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永軍為洛陽市寫作學會、洛陽客家文委會采風團隊介紹碑林作品內容
張永軍,洛陽市孟津區政協委員,長期在遺產保護傳承和優秀鄉土文化傳播方面積極探索、默默耕耘,以樸實無華的行動把鄉土鄉俗變成文明的燈塔,成為孟津基層文化工作戰線的優秀人物。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張永軍等人的執著探索、多次申報、大力推介,最終受到了省、市政府文化部門的重視和支持。2000年,萬佛山石窟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進入全國重點文物單位名錄。
萬佛山石窟的守護者
萬佛山石窟位于洛陽市孟津區西霞院街道柴河社區西北部的山嶺上。三十多年前,這里還未向世人展示石窟神秘面容,只是一片荒涼之地。1990年春,響應村集體號召,二十歲的張永軍與鄰居張恒軍扛起鐵掀,懷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帶著干糧,徒步上山,來到了荒蕪的打石凹,開始了枯燥難捱的挖掘探尋工作。
困難總是多于想象。荒山野嶺上,吃飯問題最為頭疼,為了節約時間,他們早晨將生米放入加了開水的保溫壺中,到了中午,就著涼饃算作午餐。天熱的時候,饃皮很快就干裂了,難以下咽。但當碎石堆中清理出第一個洞窟,當窟底的“環窟禮佛圖”浮雕重見天日,當專家學者紛至沓來,當看到業內人士一個個喜悅又驚嘆的表情,他們一切艱難的付出都化為幸福的甘露。
2021年,張永軍當選一屆孟津區政協委員。新身份、新使命。他注重發揮文化藝術界別優勢,堅持“以文化人、以藝潤心”,多角度講好孟津故事,把石窟保護融入自己的事業和生命,自費購買專業書籍,系統學習文物知識,積極向專家學者請教,立足北魏孝文帝遷都、河陰之變等歷史事件,逐步還原了石窟開鑿時的鮮活場面。同時,他結合自身長期的研究經驗與心得體會,創作了一套兼具趣味性、知識性的石窟解說詞,累計為參觀團隊義務講解千余次。
鐫苑碑林的擺渡者
長年在一線從事接待與講解,張永軍對文化發展態勢極具敏銳。一次意外的機遇,使他獲知洛陽鐫苑碑林面臨“有碑難成林”的窘境,碑林創建人急需選擇一方適合建設碑林的理想之地。得知這一信息后,張永軍主動向黨支部請纓,愿意與碑林創建者進行深度協調溝通,引進碑林入駐柴河社區。三年時間里,他自費往返洛陽、孟津200余次,與創建人見面商談,最終以誠摯打動了對方,達成合作意向,順利將七百多塊石刻作品運到柴河,完成了對組織的承諾,也成就了自己的心愿。
▲ 張永軍在鐫苑碑林為游客講解

彼時,由于建設資金短缺,石刻作品未能及時鑲嵌,看護過程也不夠完善,導致千辛萬苦征集到的碑刻作品全部丟失。張永軍一時感到天塌了一般,心急如焚、難食難寐。短暫的心痛過后,他又振作起來,拿出引進碑林的干勁,鼓起勇氣開始報案、尋找、追討,最終在公安部門的協助下,于2016年春季追回大部分石刻作品。
這次石碑劫后余生,令張永軍欣喜交集。接下來,他為建設鐫苑碑林多方奔走呼呼,同時充分發揮政協委員優勢,就加快碑林建設提交政協提案。2023年春,在街道與社區的共同努力下,追回的石刻在原址得以鑲嵌上墻,一座規模宏大、布局雅致的碑林展現于世人面前。鐫苑碑林總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修建碑刻鑲嵌墻500多米,鑲嵌碑刻作品300多方,修建步道1000多米,收藏有啟功、李鐸、歐陽中石、費新我、王學仲、張海等近五十位名家作品。
張永軍飽含熱忱,參與了碑林建設全過程,現場指導作品分類、鑲嵌、排序,同工匠一起挖土、搬磚、運料。從此,碑林成了張永軍心尖上的“寶貝疙瘩”。他借助專家學者前來研學、考察、參觀等各種機會進行廣泛宣傳,擴大影響,如今的鐫苑碑林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旅游打卡處、碑刻文物考察點和書法藝術朝圣地。
古津文化的傳播者
2025年春節前夕,經過精心籌備的孟津河陽歷史文化展覽在西霞院街道柴河社區拉開帷幕。這次活動吸引了約1.2萬名觀眾前來參觀,成為春節期間承載鄉思鄉情鄉愁的精神寄托和青少年進行家鄉歷史文化教育的鮮活陣地,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這次鄉土文化展的成功舉辦,圓了張永軍牽掛多年的“家鄉文化夢”。“孟津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如果得不到整理挖掘,就不能發揮文史資料應有的‘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重要功能,這是一種資源浪費。”張永軍始終將傳承弘揚孟津的悠久歷史文化作為己任,與歷史文化愛好者盧凱聯手合作,將多年來四處征集到的碑刻拓片、名人字畫、契約文書、老照片、老物件,以及孟津區黃河兩岸的抗戰史料、抗美援朝老英雄遺物等共300余件(套),進行了精心整理、分類布陳,終使這次廣受關注的孟津河陽歷史文化展順利開展。
多年來,張永軍站位文化強區發展大局,為遺產保護建言獻策、竭盡所能。他用政協提案助推文化事業,提交的《完善環黃河旅游線路》《突出特色文化品牌助力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等提案均獲采納;他用親身經歷鼓舞基層工作者,于2024年被聘為“孟津區榜樣宣講團”講師,在全區各單位宣講文化傳承助推鄉村振興的體會;他用文化符號講活家鄉故事,在小浪底農家書屋、西霞院街道,參加“世界讀書日”活動,分享講解孟津本土優秀傳統文化…
“河南省優秀業余文物保護員”“洛陽市優秀基層文藝工作者”“孟津區優秀政協委員”…在他陳舊發黃的抽屜里,放著一攘厚厚的證書,鮮紅的證書不僅是一份份榮譽,更是他在文化傳承一線辛勤耕耘、孜孜以求的見證。
“作為一名基層政協委員,我將秉持初心使命,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作出更多更大貢獻!”談到今后打算,張永軍的語調平凡而又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