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北京,一場匯聚行業智慧的年中工作會議,為中國紡織業勾勒出在不確定性中前行的清晰坐標。當“韌波共進”被提煉為行業新常態的關鍵詞,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2025年年中工作會議傳遞出一個核心信號:在外部風浪中,唯有立足國內大循環,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才能將“確定的努力”轉化為“確定的發展”。
面對全球貿易動能減弱的挑戰,中國紡織業2025年上半年展現出令人矚目的韌性——內銷溫和增長,出口在重壓下依然保持增長,產業體系根基在波動中持續夯實。然而,前方并非坦途:下半年全球經貿增長動能減弱預期升溫,出口形勢受多重因素制約,鞏固向好態勢仍需闖過重重關隘。這種“韌”與“波”的交織,成為行業必須直面的新常態。
如何在新常態中突圍?科技創新被置于核心引擎位置。紡織科技創新“五大體系”建設,從技術研發、平臺協同到成果轉化、標準支撐和人才培養,構建了全鏈路的創新生態。從單機自動化邁向整體解決方案,萊賽爾纖維、大絲束碳纖維等重大裝備突破國外壟斷,高精度數碼噴墨印花設備引領前沿…這些實踐印證了一個趨勢:創新不再追求量的疊加,而是向高價值、場景化深度轉型。
綠色低碳則成為另一項關鍵內功。印染作為綠色轉型的核心戰場,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治理、標準引領和產業鏈協同五大路徑缺一不可。當新質生產力機遇、“雙碳”要求與AI賦能三重力量交匯,印染行業的綠色革命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加速期。
產業根基的穩固,終究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從專業建設、課程重構到師資生態、產教融合,劍指教育與產業的“同頻共振”。唯有打破傳統藩籬,才能培養出支撐未來智造與綠色轉型的新型人才。
面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報告中為行業指明了戰略方向——將力量基點放在自身,立足國內大循環,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這絕非被動收縮,而是以更高水平自立自強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動進擊。
這一戰略包含多重深意:“固”是根基——堅持自主可控,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發掘內需潛力實現動態平衡;“進”是方向——聚焦效率提升引導資源高效配置,拓展開放深度融入全球發展,圍繞智能綠色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更關鍵的是思維之變:從被動追逐潮流轉向主動創造經典、定義市場,以文化價值挖掘和知識產權保護,構筑不可替代的競爭壁壘。
當立足國內大循環成為行業共識,那些踏踏實實的努力——在科技創新中尋找突破,在綠色轉型中重塑價值,在人才培養中積蓄動能——正匯聚成穿越周期的不竭動力。這不僅是應對當下挑戰的務實之舉,更將成為奠定未來之路的確定性基石。